朱其偉
【摘要】本文闡述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面臨的現實困境并分析成因,提出輔導員就業指導能力提升的策略:明確崗位職責并準確把握角色定位、強化思想認識以提高職業技能、科學創設就業評價體系以激發內生動力、強化外部保障以提高內在自覺。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就業指導 工作能力 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7-0105-04
國家十分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近年來,逐步發展形成了以輔導員為主體的全員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格局。輔導員通常承擔了就業工作中的就業材料收集、系統數據錄入與更新、崗位推廣和就業引導、簡歷制作、職業規劃等工作,這就需要輔導員探尋就業指導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對立統一規律,提高就業引導、教育等的工作成效。輔導員兼任就業指導教師已成為高校開展學生就業基層工作的常態。強化輔導員的責任意識、明確他們的角色定位、提升他們的就業指導能力對推動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助于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一、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輔導員自身對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認知偏差
輔導員的工作內容繁雜,除了負責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還要處理學生的日常事務,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活動管理等,很多時候輔導員還兼任基層黨支部書記或委員等職務,從事黨建業務。龐雜的工作內容使得輔導員的工作職責邊界變得模糊不清。部分輔導員對就業指導工作經常存在“顧不上、忙不過來、抽不開身”的現象,對就業指導工作的認知窄化為收集畢業生的就業材料以及在就業系統錄入就業信息。于是很多輔導員認為只要收集整理好學生的就業材料,再把就業信息準確錄入就業系統就可以了,甚至將其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最高目標。而這也常常是學校評判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是否完成的“最高標準”。輔導員“重就業結果,輕就業引導”的傾向明顯,存在就業工作讓位于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就業引導和學生發展規劃讓位于就業結果的工作認知偏差。
(二)輔導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理想與現實有較大差距
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明確要求輔導員需具備“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職業能力,并就開展工作的能力狀況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能力等級標準。對照標準,輔導員把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當成了能否勝任工作崗位的重要指標之一,展示了較強的責任心和積極主動的工作意愿。但實際上,很多輔導員對國家的就業政策了解不及時,不了解新的就業形勢、特點、問題等,缺乏對前沿就業工作的敏銳把握和深刻思考,進而難以對每名畢業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精準施策和引導。于是輔導員往往對就業政策進行大口徑宣傳,而在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引導上采取“一刀切”“一把抓”的做法,缺乏個性化的引導,就業指導效果自然不佳。總之,很多輔導員雖然有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觀意愿,但由于各種原因難以達成預期工作目標。
(三)寬口徑學生工作與就業專項業務融合不夠充分
輔導員的工作職責非常廣泛,從崗位職能上劃分,有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引導、理論和實踐研究9個模塊的工作職責內容。廣泛的工作職責使得輔導員需要“扮演”多重角色,他們既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黨團班級建設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又是危機事件應對的“消防員”,還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幾乎所有涉及學生的事務最終都會“落”到輔導員身上,許多臨時性、應急性、零散的工作任務也往往會找到輔導員。輔導員成了“辦事員”“中轉員”,這客觀上擠占了輔導員聚焦就業指導工作和研究就業新政策的時間,他們不得不把大量時間花在發送通知、催繳材料等工作上。
(四)重入職條件輕后期培養激勵的外部環境創設
目前,高校普遍重視輔導員的入職基本條件,往往會設置比較高的崗位要求。入職輔導員崗位的政治面貌要求往往是中共黨員,且至少是本科以上學歷。大多數輔導員有比較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能立足更高的視角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也能從社會經濟需求的角度幫助學生分析崗位成長要求和職業生涯。而要成長為理論水平高、職業發展規劃和就業引導能力強的就業導師,還需在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和個人成長教育引導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上有戰略性的思考和統籌,把就業指導工作與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做到層層推進。這就需要學校重視輔導員的成長。但很多高校對輔導員后期的培養與激勵缺乏重視,對輔導員就業指導能力相關培訓組織較少,對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工作量考核也比較簡單,也沒有細化相應的崗位職責與設置相應的待遇,其工作付出在績效津貼報酬上也很少得到體現,很多學校對就業指導工作出色的輔導員的獎勵方式只是在學校層面進行“就業先進個人”評選,而這種單一的獎勵方式對輔導員的激勵作用十分有限。
二、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輔導員對自身角色存在認知偏差
角色認知是個體對自身角色所需知識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是產生角色行為的前提。如前文所述,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老師、組織者、知心朋友、引路人、心理疏導員等。
一個人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認知程度決定了其在工作中的表現和執行力。輔導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認知偏差,歸根到底是對自身的角色認知不足。這容易導致輔導員的思想站位不夠高,易被不同的工作內容所困擾,出現對就業指導工作的職責認識不全、就業工作目標制訂過低等問題,將就業工作與學生的日常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等割裂開來。如在開展就業指導時停留在幫助學生“找到一份工作”“簽訂一份就業協議”“順利離校”等淺層次工作內容上,把就業指導工作等同于完成就業材料收集和錄入就業系統等硬性指標。
(二)輔導員的角色行為能力不強
角色行為是個體基于某種角色的實際行為,個體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是角色行為的前提。如輔導員需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知識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部分輔導員因循守舊的工作方式使得角色的行為能力不足,表現為:對新業態、新崗位缺乏與時俱進的了解和捕捉,對人才需求的新變化把握不準、不敏感。加之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日趨多元化,以及就業渠道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學生當中出現的享樂主義思想、錯位榮辱觀等給輔導員開展精準就業指導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若輔導員相關知識更新不及時、本領跟不上,就會對新的就業形勢預估不準、對畢業生的思想動態和求職意愿把握不牢,容易造成角色行為與實際行為不相符的情況。表現為:就業指導停留在被動“趕進度”層面、錄入數據等常規環節,就業指導既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又不能讓學生滿意,導致輔導員成為學生職業發展的領路人的角色理想與現實有較大差距。
(三)評價導向導致輔導員角色期待與角色表現有差距
角色期待是外部環境對個體所扮演的角色的期待和要求。角色表現是個體為達到角色要求而采取行動的過程。輔導員的角色期待來自學校、學生、家庭以及社會等多個方面,這些期望和要求影響著輔導員的表現和對自身角色的體驗。輔導員是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一線執行者,相關政策需要輔導員傳達;學生遇到問題時通常會在第一時間請求輔導員幫助;家庭希望輔導員是孩子的人生導師,良師益友;社會希望輔導員為畢業生提供后續服務和管理等。這是輔導員工作職責廣泛、工作內容紛繁復雜的主要原因。
由此,一些輔導員養成以效率為導向和以提高行政事務指標完成率為基本邏輯的工作方式,以“指標任務”的完成情況替代就業指導工作成效,這就導致在具體事務和工作中容易缺乏工作主線和宏觀把握,導致事務性工作與價值引領融合不夠充分。反映在就業指導工作上,弱化了輔導員開展“思政味”的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等難以量化的工作內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發學生實現職業理想的積極作用,導致學生的就業動力不足,造成輔導員角色期待與角色表現有較大差距的現實。
(四)管理混亂導致輔導員角色實現不佳
輔導員的角色實現必須是角色與行為的統一。輔導員對內要面對學生管理難度增加的局面,對外要面對新的就業形勢、新的社會要求等,就業指導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融合變得更為迫切,這對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門需要培養一支全能型的輔導員隊伍。
但目前,許多高校在輔導員崗位晉升、學習培訓及個人成長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包括激勵措施)還落實不到位。比如,在管理上,部分學校在就業信息收集、整理、溝通上還存在部門障礙或者技術壁壘,人員間、部門間相關工作相互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輔導員的工作效率。
三、輔導員就業指導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明確崗位職責,準確把握角色定位
輔導員正確認知自身角色定位和崗位性質是開展就業指導的基礎。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接觸和交流較多、聯系最直接,在“扮演”的多種角色中,輔導員的核心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是高校師生關系中最親密的一種,他們從事著感動心靈的事業,這一角色定位使得輔導員在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具有“角色優勢”。同時,輔導員與學生朝夕相處,開展就業指導時具有“互動優勢”。輔導員通常還掌握著學生的學習動態、性格、優缺點、家庭情況等,具有“信息優勢”。輔導員要準確把握自身角色定位,能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專業背景與求職意愿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細致的就業指導,把解決學生的具體困難和解決就業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增強就業指導工作的成效。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詳細列出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的職責,要求輔導員在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中“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以及相關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許多高校在學校層面也制訂了《一線專職輔導員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了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工作職責。但涉及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所羅列的要求時,僅為“組織評寫學生操行”“就業材料歸檔”等容易量化的工作內容。對此,在學校管理制度中需進一步明確輔導員開展學生就業觀引導、提供規劃指導、激發學生就業動能培育等工作內容;還應加強輔導員入職崗前培訓,明確輔導員崗位職責;制訂過程考核機制,聘請一批懂就業、業務能力強的教師,由其作為“就業督導員”或“就業導師”對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過程進行跟進、指導和監督,確保輔導員切實履行職責。
(二)強化思想認識,提高職業技能
業務能力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也是就業工作見效落地的關鍵。面對繁雜的日常管理工作,輔導員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增強自身本領、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以更好地開展就業指導。除應聚焦畢業生需求,為學生提供暖心、貼心的服務,輔導員還應對就業政策進行深度解讀,厘清就業工作邏輯以及了解其各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首先,輔導員要深化對“教師”角色的認識。雖然輔導員的崗位工作內容與工作形式與傳統的教師工作內容和形式有區別,但仍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員,其核心工作仍然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職業認同感和進取心是思想認識升級的動力源泉,可在“思政育人課”“第二課堂”“職業規劃”中不斷強化輔導員對教師身份的認同感。
其次,面對大量瑣碎的工作,輔導員必須具備合理安排時間、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的能力。這要求輔導員有“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處事能力,能在繁雜的工作中抓住“牛鼻子”。也就是說,在就業指導工作中輔導員應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工作抓手,通過系統謀劃,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溝通、團隊合作、創新、學習、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輔導員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社團活動,在活動中培育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以提升學生未來就業所需具備的能力;可采取無領導的小組討論方式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觀察和引導學生之間的對話和行為,重點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鼓勵學生擔任學生干部或志愿者為他人服務,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責任心;建立學生誠信檔案,記錄學生違反校規校紀、履行承諾等方面的情況,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科學創設就業評價體系,激發內生動力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應在日常管理中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將個人職業理想融入祖國建設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這種具有教育功能和引領性質的就業指導工作映射出輔導員的工作立場與價值標準,是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培養輔導員的重要方向。因此,就業指導工作中輔導員的價值導向、教育引導、工作創新以及工作態度等理應成為考核評價的重點內容。
首先,在就業指導工作成效評價體系中,高校應加大對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中“思政元素”的評價權重,讓輔導員的就業指導更具“思政味”,摒棄以往以就業落實率“論英雄”的“任務式”評價方式。
其次,學校應重視榜樣的力量,可選樹優秀輔導員典型,對其加大宣傳,激發輔導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注重挖掘基層輔導員的高效做法和特色經驗,加大對這些經驗做法的宣傳力度,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熱情;重視交流平臺建設,輔導員之間加強業務交流,拓寬就業指導思路,擴大輔導員的工作視野。例如,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選樹輔導員榜樣的同時,對就業考核評價權重進行了劃分,分別為二級學院(系)占30%、學生占40%、職能部門占30%,由此形成了多方面、多層級、立體化的評價體系,考評結果將作為輔導員獎懲、晉級、職務聘任等的重要依據。
最后,學校有必要發放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津貼,并保障輔導員投身就業指導工作的時間;定期召開就業指導工作交流座談會,對輔導員加強就業指導能力培訓等,促進輔導員的角色期待與角色表現一致。
(四)強化外部保障,提高內在自覺
輔導員的角色實現必須要做到外部引導與內部自覺協同并進。輔導員的主要職責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工作繁雜,但都是圍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展開。就業指導同樣是圍繞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和職業發展困惑展開。二者的服務對象一致,目標重合。
首先,學校層面應深入挖掘二者的耦合關系,通過頂層設計深化二者的工作機制,從而達到以就業指導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的目的,在協同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其次,學生工作處與招生與就業指導處等學校職能部門應攜手構建針對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的交流互動平臺,使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工作與就業指導工作互學互促,通過工作內容上的融合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順利展開。例如,學生工作處與招生與就業指導處為精準幫扶學生構建互動平臺,方便輔導員進行日常幫扶、完成學生的獎助學貸等工作,并能結合學生的實際開設求職面試技巧與實踐等課程、舉辦重點群體就業面試模擬培訓以及“宏志助航計劃”精準幫扶現場雙選會等,幫助精準幫扶對象順利就業,做到精準幫扶無縫對接。
最后,輔導員要利用學生工作的形勢、資源、優勢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力度,通過“上課堂”“下宿舍”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精細化、接地氣的職業生涯規劃。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組織開展符合其認知水平的主題就業活動,對高年級學生可結合專業行業背景、企業發展、崗位需求等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引導;利用學生主題活動、社會實踐主題班會等,將學生的職業理想與祖國建設發展需要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加明晰未來的就業方向,更加堅定自己的職業理想。
總之,從輔導員的工作視角來看,對內需要輔導員準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解崗位職責和提升職業素養,對外需要學校改變就業指導工作評價方式、為輔導員成長創設良好的激勵環境。只有清醒認識到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社會價值,才能充分發揮輔導員在立德樹人教育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發揮輔導員在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獨特影響力和輻射力。
參考文獻
[1]胡海燕.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教育模式創新[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2]李永山.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核心能力及其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