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茂松
【摘要】本文從提高企業內控審計水平為前提,探討在此視角下的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在內控審計基礎上,構建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一體化整合框架,并且分別從價值創造、利益均衡、責任承擔三個方面,總結內部控制審計在整合框架的價值體現路徑。充分發揮內控審計作用,加強公司治理能力的同時,以期能夠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為企業實現高效內控審計提供支持。
【關鍵詞】內控審計;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全球經濟一體化
現階段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入到關鍵階段,企業社會責任逐漸受到重視,在公司治理方面,該項工作的重心從股東至上原則基礎上的監督制衡,逐漸轉變為創造價值、平衡各方利益、推動市場穩定發展。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也要以履行的方式為重點,其間公司治理以及帶有獨立性質的第三方監督,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具有推動作用。
內部控制審計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內控審計采取強制執行的方式,對于投資者、群眾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而言,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企業內控的基本情況,使公司制定決策更加合理,且有的放矢,強化內控效能,還有利于提高企業風險防范、經營管理的能力。另外,內控審計對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也起到推動作用,即與市場需求更加契合,可以促進行業業務升級與轉型。基于此,本文在內控審計視角下,探討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明確內控審計的重要作用。
一、基于內控審計的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一體化
企業在內控審計視角下,將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整合,構建整合框架,該整合框架中,包括“價值創造—利益均衡—責任承擔”三個部分。下面針對該整合框架展開分析與介紹:
1.價值創造
構建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整合框架,價值創造占據基礎的作用,是公司治理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承擔社會責任必要前提條件。由此可以總結價值創造中的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兩者之間雙向互動。“價值創造”中的“價值”,主要涉及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按照冗余資源理論,企業盈余少的情況下,可以在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中應用的資源也相對有限。如果企業財務績效不夠理想,或是企業所在經濟環境不健康,那么當其短期盈利性有限時,企業行為承擔社會責任的可能性也比較小。根據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企業財務業績、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為正相關。可以認識到的是,公司治理的設計與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也可以使企業在短期內實現成本增加,但實際上依然有研究成果顯示,公司治理維護與管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而言可以是一舉兩得的舉措。
將價值創造目標作為邏輯起點,公司治理則視為企業價值創造目標而服務,以企業內部責權利為對象的制度,利用利益相關者在該項工作的參與,面向利益相關者與非利益相關者實際投入資本,實施戰略治理,并且構建協調機制,這使決策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也可以達到企業經濟價值最大化,完成社會價值的創造。由此可見,系統性的公司治理機制,可以將其視為履行綜合社會契約,提高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有效增值機制,是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不可或缺的資源基礎。反之,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信譽也有推動作用,在企業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幫助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減少多重代理、交易的成本,實現企業社會價值最大化,這對于投資者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立足于先行優勢理論、資源基礎理論角度,企業為了提高環境評估、利益相關方管理、社會問題協同解決等各方面的能力,圍繞企業自身所承擔的使命,憑借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可以獲取有利于自身的發展優勢。在此前提下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便可以在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利用合法性、聲譽機制增加企業的社會利益,并且借助直接手段,創造企業社會價值,采用間接手段可以實現企業的經濟價值增值,達到企業價值創造目的。
2.利益均衡
利益均衡即利益平衡,一般不能將其簡單的視為利益平均化,也不代表利潤的均衡分配,而是按照公司價值創造中利益相關者的實際參與積極性、有效綜合社會契約要求的責權利,將企業價值創造獲得成果進行分享,從而在利益相容的前提下達到帕累托最優目的。對于組織而言,務必要為股東提供相應利益,但為了達到此目標,還需要為利益相關方創造更多權益,從而展現出商業視角的均衡性。
當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在市場中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加,公司便不只是市場經濟參與者的身份,而是各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協調者與平衡者,也參與到利益相關者的管理中。按照博弈論中提出的利他主義信任博弈理論,組織經濟活動的所有參與者,往往體現出公平性的偏好,這為規范原則性提供了支持,這也是利益均衡實現的必要前提。形成利益均衡的關鍵原因,所有利益相關者必然會面臨利益沖突,這便會使企業制定決策效率下降,而且還會對企業價值創造產生影響。
公司治理的核心目標相對單一,且具有一致性,換言之,需要保證公司治理結構以及治理機制的效果,以及所有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那么在實現利益均衡期間,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治理中,主要發揮出協調性作用,使利益相關者之間可以構建和諧的關系,以此實現利益均衡。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權利之間對應,其中企業社會權利與綜合社會契約息息相關,企業在契約規定下,利益相關者可以獲取更多利益,加強所有利益相關者利益分配的均衡性。綜合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其本質彰顯出利益相關者在利益層面的需求,而且也是利益均衡的重要組成。所以,公司治理和企業社會責任在實現利益均衡期間,彼此也具有雙向互動的關系。
3.責任承擔
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具有相同的內核,即“責任”,也是雙方實現融合必要的理論基礎,在構建一體化框架期間,責任承擔也是實現價值創造、利益平衡的必要前提。企業想要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責任承擔非常重要,構建的整合框架內部,責任承擔要素利用公司治理,確定負責對象,并利用企業社會責任,明確社會以及利益相關者需要承擔的責任。另外,按照新制度經濟學中提出觀點,企業社會責任并不只是一種戰略管理模式,實際上還是治理企業利益相關者交易需要遵循的機制。公司治理除了是確定資產所有權、控制權必須遵循的規則外,所有利益相關者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確定權利、義務之間的關系,達到節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環節出現負外部性的目的。
公司治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均對企業利益相關者提出的必須承擔受托責任、道德責任的要求。往往在承擔責任時,根據綜合社會契約,在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尋找契合點,這里提到的綜合社會契約,便是利益相關者討論后制定,而且在制定后,契約簽訂方也必須按照契約嚴格履行各自承擔的義務,一旦出現違約行為,則應受到懲罰。在這一角度分析責任承擔,可以將其視為連續統一體,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同樣屬于該連續統一體,公司治理代表的是合規性,企業社會責任代表了一致性。所以,責任承擔環節,有效的公司治理具有引導性,具有清楚劃定責任范圍、確定責任承擔規則、保障責任承擔合規性的作用,促使企業能夠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此同時,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對責任承擔實際獲得的效果進行檢驗、反饋,保證責任承擔的一致性,檢驗中了解公司治理實際情況,推動公司治理的有效運行。
二、內部控制審計在整合框架的價值體現路徑
1.價值創造中的內控審計
觀察金融市場環境發現,透明度不足是現存問題的源頭,透明、公開對于公司治理而言,是其非常關鍵的兩項要素。優化內控及審計體系,彰顯會計師在企業中的優勢,有利于優化公司治理。企業選擇信譽度高的中介機構合作,面向外部人提供與內部人、公司有關的信息,并設置嚴謹的專業標準,通過維護標準、制裁的方法,使其功能在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中得到體現,有利于縮小內外部群體在信息方面的差距。
例如構建公司治理機制,便需要在保證誠信的基礎上,提升透明度。其實投資者信心、市場效率,均與披露公司業績真實信息有關。換言之,披露信息務必保證價值相關性與公開性等。在風險導向基礎上開展內控審計工作,這在價值創造期間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可以增強信息的透明度,以免價值創造流程產生控制風險,價值創造中所有利益相關者也可建立信心。注冊會計師在參與被審計單位內控期間,提出專業性審計意見,利益相關者彼此之間也可以相互傳遞信息,這也可以增強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以免利益相關者面臨信息不對稱,或者控制風險,幫助企業減少多重代理成本,在內控審計的作用下,為治理機制高效運轉、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提供支持。
2.利益均衡中的內控審計
利益均衡實現的一項必要前提是公平性與公正性,以免利益既得者對其產生影響,需要在確定組織利益相關者的基礎上,盡可能保證公平性與公正性,以此保護最弱勢角色利益。但這不能僅依靠利益均衡環節的公司治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特別是很多國有企業的股權集中度比較高,由內部人控制,此類國企所有權缺位問題的處理也具有特殊性,內控審計在此方面,主要承擔著保證利益均衡環節合規性、公平性的職責。如果企業中的內控不足,在經濟方面帶來的最直接后果便是利益相關者利益受損,還會降低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的均衡性。那么在此前提下開展內控審計,建議對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評估工作、財務報表涉及信息系統、組織控制活動、控制監督等,進行重點審計,如果發現內控環節中存在問題,需要及時聯系被審計單位的管理人員與治理人員,優化公司治理機制,確保利益均衡的公平性與公正性,積極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
3.責任承擔中的內控審計
責任承擔屬于連續統一體,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分別為與其兩端,兩者在合規性、一致性的雙向互動期間,內控審計主要負責監督、約束。內控監督流程是否有效,主要與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積極性、相互影響實際成效有關,所有利益相關者在參與過程中,執行也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如果利益相關者不能參與其中,也可以通過內控審計,對利益相關者內控監督缺位予以彌補,從而有效彰顯出內控本身的監督效能。
責任承擔中的內控設計,務必保證合理性,以及內部控制運行的有效性,這也是注冊會計師實施內控審計過程中需要關注到的問題。內控審計監督、約束責任承擔期間,內控審計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責任承擔的有效性與合規性,實際上在執行中的有效性,也是責任承擔一致性的決定性條件。所以,強制內控審計的前提下,公司治理、承擔社會責任一般會受第三方機構的強制性監督、約束,這對于責任承擔而言,有利于加強其合規性以及一致性,還可以優化公司治理效果,勇于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企業而言,內控審計具有監督、約束的作用,尤其是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出內控審計在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作用,無論是企業管理者還是內控審計人員,均需要加強對公司治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重視。一方面加大內控審計力度;另一方面企業還可以和第三方機構合作,促使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優化公司治理效果,在現代化市場環境下優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健,許子心.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表現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關系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3,36(8):136-140.
[2]田冠軍.企業社會責任跨境協同治理層次及體系研究[J].會計之友,2023,(17):2-8.
[3]蘇麗芳.共富未來: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社會責任規制的優化策略[J].財會通訊,2023,(16):22-28.
[4]尹筑嘉,張紫婷.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投資效率影響的作用機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4):69-77.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