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對教學整體框架、教學理念、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等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明確立德樹人目標,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但從高中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學生缺少學習英語的系統化思維,存在碎片化學習現象,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本文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對高中英語讀寫教學進行研究,提出構建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chuàng)新類等具有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讀寫結合教學活動。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習活動觀;讀寫結合
作者簡介:卓露銀,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
高考英語試卷中新增了讀后續(xù)寫和概要寫作兩種題型。題型的變化意味著高中英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需要改變,凸顯了讀寫結合教學的重要性。而讀寫結合重在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信息整合、綜合分析、語言組織、文章架構、觀點闡述與分析等能力。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存在讀寫分離的現象,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思維,需要提高學生的讀寫一體學習能力。高中英語教師應當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有目標地閱讀,將閱讀文本中的好詞、好句以及好的表達方式,靈活應用于寫作中,實現以讀促寫、以寫導讀,以此來改變教學現狀。
一、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的理論基礎
讀寫結合教學以閱讀語篇為基礎,引導學生結合語篇內容,掌握謀篇布局的能力,并帶著目的閱讀,積累閱讀文本中的詞匯和話題知識,整合與分析知識信息,提煉關鍵要點,融入寫作中,以此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英語核心素養(yǎng)。讀寫結合教學的理論基礎是二語習得理論。Krashen提出了二語習得理論,其認為掌握習得語言的關鍵在于輸入大量可理解的語料。在其基礎上,Swain提出僅僅依靠語言輸入無法達到有效輸出的目的,學習者還需要在大量的語言輸出練習基礎上,將所習得的語言知識內化為能力,并將能力應用于實踐,才能推動語言的發(fā)展。到了21世紀,國內很多學者在現有研究基礎上,融合圖式理論以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系,認為閱讀在一定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圖式,提升寫作能力。因此,教育界學者呼吁英語教師充分重視英語教學圖式化,重視讀寫結合教學,以高中英語教學特點、現狀以及具體學科內容為基礎,細化以讀促寫實踐過程,讓學生在教材語篇的閱讀學習中,豐富形式圖式、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具體指向語篇結構、語篇內容和語言知識應用三個方面,以此實現讀寫結合。
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建構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活動
(一)構建學習理解類活動
學習理解類活動應涵蓋對語篇的感知、梳理、概括、整合等方面的學習活動。英語教師應抓住語篇主題,以主題為引領,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實現知識融會貫通,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鋪墊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導出學習任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立足于語篇,挖掘有效信息,梳理文章脈絡,概括文章主旨,并將獲取的信息加以整合,建立思維導圖,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最后感知和體會語言知識的內在含義以及語篇承載的思想價值取向。因此,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篇內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
(二)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
應用實踐類活動是側重于闡述、分析、判斷、內化與應用的學習活動。在學習理解類活動基礎上,教師有效指導學生在主題引領下建立新的知識結構,開展闡述、分析、判斷、內化與應用等學習活動,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轉化為能力素養(yǎng)。而形成能力素養(yǎng)又需要以學生品位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為基礎,聚焦重點語句、語段,仔細推敲和揣摩,分析語句在相應語境下的意義和作用,通過聯系上下文語境,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
比如,在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2“Iconic attractions”為內容的學習理解類活動基礎上,基于各地風景名勝背后蘊含的文化這一主題意義,設計具體問題和教學路徑,搭建情感支架,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文本語言,挖掘文本內涵,領悟其主旨思想,實現內化文化知識的目的。首先,設計問題,通過問題激發(fā),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文本內涵,如“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letter? ”。其次,分析和判斷主題和內涵,提煉個人觀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世界各地風景名勝的圖片和視頻,圍繞某一國家、語言講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知識,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各地風景名勝的特色以及文化之間的差異。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設計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曾去過哪些旅游景區(qū),了解不同旅游景點、名勝古跡所蘊含的文化,并在國內外風景名勝的對比分析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以上應用實踐類活動,為讀寫結合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三)開展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是基于語篇又超越語篇進行推理、論證、評價、創(chuàng)造的學習活動,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以語篇為基礎,挖掘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分析語篇文本特色以及寫作手法,探討其與主題的關聯性,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4“Sharing”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奉獻精神。教師可以基于主題意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設置學習任務。如圍繞文本中某一段落或者自己的感悟和體會,選取一個角度,嘗試寫一小段讀后感,讓學生以段落寫作鍛煉知識遷移和實踐應用能力,為后續(xù)謀篇布局、完整寫出一篇文章作鋪墊。比如,聚焦“China's aid to other countries”,了解中國開展了哪些對外援助活動,結合具體事件展開分析,并以演講稿的形式撰寫一篇文章,寫作要求如下:一是運用所學的單詞、短語和句式等;二是語言凝練,正確使用語法、句式;三是表達主旨清晰,行文連貫。通過設置讀后試寫任務,指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創(chuàng)造性應用語言知識,讓學生在介紹中國對外援助事件過程中,利用英語表達的方式傳播中國故事,從而使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具備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寫作能力等。
三、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實踐設計
(一)導入文本主題,聚焦內容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1“Science fiction”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科幻小說,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單元閱讀文本。本單元的閱讀文本是根據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包你滿意》改編節(jié)選而成。這一閱讀文本以女主人公的視角,講述了家用機器人托尼在試驗期間所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機器人托尼被賦予人的意識、人的行為和人的情感,而女主人公對托尼從開始的排斥到接受并信任,最后女主人公愛上了托尼。根據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主旨思想,這篇文章闡釋了機器人定律,主要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不能讓人類受到傷害。最終女主人公愛上了機器人,但根據機器人定律,機器人不能讓人類愛上自己,這會在情感上傷害人類,故機器人托尼試驗不合格,需要被送回原公司改造。通過這一故事,作者想要探討的是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所衍生的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問題。該語篇寫作邏輯分明,主題突出,是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教師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鼓勵學生試寫科幻小說,加強對知識的實踐應用。
(二)梳理語篇重點,細品文章寫作風格
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與整合語篇重點信息,豐富內容圖式,并學習語篇文體特征和語言風格,幫助學生將所學語言信息內化,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實現多元思維發(fā)展,為進一步討論奠定認知和文化基礎。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流程時應從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和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三個角度來展開:
1.學習理解類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語篇中搜集信息并進行分析、歸納與整合,圍繞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并結合具體問題,引領學生深入分析。如假設沒有機器人定律限制,機器人托尼不用被送回原公司改造,是否可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語篇內容和主旨思想有全面理解,并且教師還可以將問題細化,圍繞文中細節(jié)、語境分析、邏輯推理等角度設置問題。如女主人公是從哪一刻改變對托尼的看法的,進而帶領學生梳理文本脈絡,分析女主人公的情緒變化。首先,托尼被制造出來后送到女主人公家中,主人公對托尼產生抵觸情緒。其次,在家中只有女主人公與托尼生活時,女主人公認為有諸多不便之處,但也驚訝于托尼的英俊外形,經過托尼的細心照料,逐漸從抵觸轉變?yōu)榱晳T接受。最后,經過與托尼的長期相處,托尼幫助女主人公改善家居生活,改變妝容,事無巨細的照料和關心讓女主人公更加依賴信任托尼,并愛上了托尼。通過這三個過程發(fā)現女主人公的情緒和情感發(fā)展路徑,深入剖析文本中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聚焦細節(jié)描寫,深度閱讀,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搜集、比較、分析、推斷、整合、判斷等能力。
2.應用實踐類活動。圍繞Reading for summary,從小說三要素出發(fā),結合setting、 characters、plot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掌握關鍵性信息,并深度閱讀,通過文本標題“Science fiction”和文本細節(jié)描寫,提煉故事主題和文章內涵,并完成故事的summary。要求學生按照科幻小說故事概括模式進行總結,所以,summary應按照以下幾點展開:一是sb did sth,包含place、reason、process等。二是which implies /appeals for ,明確文章寫作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想要呼吁的是什么、歌頌的是什么、認同的觀點是什么。此外,結合文本中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細節(jié)描寫,總結出作者的寫作風格是dramatic、imaginary。但是作者寫的科幻小說并未完全脫離現實,而是結合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背景知識,融入了現實問題。這時教師可以拋出問題“如果托尼不用被送回原公司改造,會不會與女主人公相愛,并且幸福地過完一生?”,要求學生在現有文本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完成續(xù)寫任務。這一任務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認知經驗,提升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3.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教師通過啟發(fā)引領,幫助學生把握語篇結構,獲取語篇內容信息,了解作者的觀點和語言風格,從而引導學生遷移實踐,這是語言習得的重要目標。針對本單元,教師可以開展以下教學活動:第一,以科幻小說為主題,搜集國內外的科幻小說。如國外科幻作品《發(fā)條女孩》《基地》《瀕死的地球》《安德的游戲》等,國內科幻作品《三體》《流浪地球》《天意》等。教師采用多篇科幻小說整合式教學策略,讓學生掌握科幻小說的寫作特點。第二,教師提問:“你想寫的科幻小說是有關哪些內容的?你想怎樣寫一篇科幻小說?你寫的科幻小說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在寫作之前有整體的構思,并借助閱讀文本,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還可以通過小組探討、頭腦風暴等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從而完成寫作結構、內容等安排。
(三)開展多元評價,修正潤色習作
教師可以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修正潤色習作。一方面,在學生完成寫作訓練后,讓學生自己先通讀一遍所寫的文章,找出文章中是否存在單詞拼寫、語法、短語搭配等方面的錯誤,做好文章的修正。另一方面,通過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方式,學生交換批改作文,站在客觀角度分析對方的寫作問題。教師在評價之前應制作評價表,為學生互評提供評價標準,評價維度包括查看學生是否完成寫作任務、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有無基礎性語法錯誤、文章寫得是否完整、邏輯思路是否清晰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構建了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活動,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立足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對文本內容、主題意義等進行概括與提煉,依托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和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展開教學,從而帶領學生深度閱讀,充實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并在信息收集、分析、比較、理解、歸納、評價等的過程中,使學生樹立多元化學習思維,實現以讀促寫的教學目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揮英語課程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傅佳琪.學習活動觀視域下高中英語文本解讀探究:以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閱讀教學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2022(33):45-47.
[2]周榮.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讀寫教學探究:以Should We Fight New Technology?為例[J].華夏教師,2022(2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