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引領幼兒親近自然具有多重功效,如開闊視野、釋放情緒、體驗快樂、純化品性等,能夠較好地治療幼兒的“自然缺失癥”。幼兒園的自然教育應該基于視角轉換,如游戲視角,讓“鹽”溶于“湯”;分層視角,讓“陡”變成“坡”;自主視角,讓“他”化身“我”。視角的轉換,帶來的是幼兒更為主動、更為個性、更為全面地與自然和諧相處,獲得接地氣的具身體驗,進而在技能提升、情感浸潤與價值觀形成方面都更有成效。
關鍵詞:學前教育;視角轉換;自然教育
幼兒園的自然教育不可或缺,能夠促進幼兒實踐力、創新力和學習力的提升,促進幼兒的個性和特性的發展,為“宅家族”等提供警醒,為解決城市“富貴病”等提供新的視角。因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幼兒患上“自然缺失癥”的現象仍然時有存在,缺乏對自然多樣性與豐富性的體悟,缺乏對自然之道的理解與借鑒[1]。一方面,以鋼筋水泥為主材料的現代化建筑遮蔽了幼兒的自然視野,使得自然空間日益逼仄;另一方面,日益強化的安全教育,大大減少了幼兒出外探索的機會。事實上,大自然是幼兒的天然課堂,這種“天然”的浸潤性與影響性不應小覷———開闊視野、釋放情緒、體驗快樂、純化品性[2]……幼師應該充分發揮“天然課堂”的多重功效,引領幼兒在“親近自然”中接地氣地成長。
幼兒園的自然教育應該基于視角轉換,視角不一樣,教育的落腳點與效果也就不一樣。以往,教育者總是從成人視角出發看待自然教育,如下雪天,成人急于進屋,兒童樂于外出———雪花的輕盈與潔白、堆砌的“雪人”俏皮與多姿、大自然的豐富與神奇,那么強烈地吸引著幼兒。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竟是那么的不一樣。既然如此,那種強硬、單一、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應該予以摒棄。我們應該站在建設的立場進行視角轉換:游戲視角,從干巴巴的理論單項灌輸轉換到搖曳生姿的沉浸式情境體驗中,讓幼兒更投入;分層視角,從不分對象的集體教育轉換到針對不同個體認知特點的個性化教育,因人而異,讓人人都得到發展;自主視角,從“讓我學習”轉換到“我要學習”,由內到外激發自然教育的動力,讓個性更張揚。以上三種視角,都基于以生為本之理念,以一種更為自然、親近和高效的方式,讓幼兒更好地理解萬物運轉的規律,更好地治療“自然缺失癥”。
兒童以游戲為生活,而且善于游戲,幼兒融于自然的方式也應該是游戲化的。當我們不是以刻意或者僵硬的方式,而是以游戲的方式讓幼兒觸摸自然時,就像“鹽”溶于“湯”那樣自然而然;當幼兒感覺不是“受教育”,而是“處于游戲的中心”時,其主動性得以激發,其生成點與延伸點變得真實而生動。另一方面,游戲的主角是幼兒而不是教師,因而幼兒更樂意投入進去進行具身體驗,教師是引領幼兒做自然的觀察員、自然的探索者、自然的藝術家,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發現自然的神奇、理解自然的本質、萌生出熱愛自然的樸素感情。
1.自然觀察員,讓幼兒樂此不倦
游戲道具:紅、黃、藍、綠、橘、紫六種顏色的格子紙板,每一種顏色的格子上都貼一個木夾子。游戲開始了,教師布置游戲任務:幼兒到班級或校園(安全前提下可以是校外)的植物角中尋找與紙板上六種顏色相匹配或相對應的自然物,比一比誰最先集齊六種顏色的自然物,放在木架子相應的位置,前提是不能“傷害植物”。還可以把“六種顏色”換成“酸甜苦辣”四種氣味,或者替換成大自然中的其他元素。如此,幼兒在探索顏色、氣味的秘密中受益匪淺,在爭當“最佳自然觀察員”的過程中樂此不倦,于不經意間了解了大自然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2.自然探索者,讓幼兒追根問底
游戲道具:偵探帽、放大鏡、照相機。這三樣可以由教師或者家長為幼兒提供。準備活動就緒后,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環境中(有條件的或安全前提下,可以到校外)進行觀察。在此基礎上,進行游戲競賽:誰能第一個找到會發聲的動物或植物?一段時間后,“知了、蜜蜂、被風吹過的樹葉”等答案紛紛出籠。這個游戲是連續性的,并且是延展性的,如由尋找聲音到尋找“有觸角的小動物”,再到尋找“有絨毛的葉子”“冬天冬眠的動物”……所有的活動都以競賽游戲的方式進行,幼兒興趣連連,于不經意間厘清了一些自然之道,獲得了自然教育。
3.自然藝術家,讓幼兒學會創想
游戲道具:水粉顏料、水、水粉紙。游戲時間:深秋季節。教師引領幼兒一邊欣賞秋天的美景,一邊收集多姿多彩的樹葉。回到教室后,教師引領幼兒將顏料涂在有葉脈的一面。在此基礎上,幼兒自主(也可以與家長一起)進行拓印活動,并進行富有創想的裝飾活動———不再是對原來形態的單一模仿,而是基于想象力的創造活動,如把樹葉變成金魚的尾巴,用樹葉裝飾相框,把樹葉做成書簽,用樹葉做樹葉蝴蝶、樹葉風鈴、樹葉小刺猬、貼花小豬佩奇……教師將幼兒的作品拍照上傳到家長釘釘群,參加競賽活動,更多的幼兒學會了創想,領略了自然的神奇。
以上游戲大面積地激活了幼兒的熱情、注意力與參與興趣,整個過程有滋有味,其天性得到了充足的釋放。因為事先教師與家長都強調了環保、節約、綠色行動的重要性,“觀察員、探索者、藝術家”并未對環境造成破壞,“和諧、共生、可持續”等理念在幼兒的心底深處扎根,假以時日,必將生長出面向未來的力量。
每一個幼兒都是獨具個性的生命體,不同的幼兒,融入自然的方式不一樣,自然教育的力度、途徑、所達成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通過分層視角,能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都得到鍛煉與提升。分層并不是簡單將幼兒分為優等生與學困生,而是不著痕跡地將教育的著力點作用到所有層面的幼兒身上,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幼兒園的自然教育中,同樣需要分層視角,讓“陡”變成“坡”,讓生成與理解變得更簡單一些,讓思維爬坡與能力螺旋提升變得更容易一些,進而演繹全體幼兒的精彩。
1.并列式分層活動
“親自然”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布置給幼兒一些并列的活動,讓幼兒有多樣化的選擇余地。比如,在“與樹做朋友”活動中,讓幼兒在“觀察樹葉上的紋路”“制作墻飾‘美麗的大森林”“植樹節知識”“給樹葉找媽媽”等并列項目中選擇一到兩項,不要求全部完成,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活動。
2.區分式分層活動
同一種“親自然”活動中,根據其特點可劃分為不同環節或不同層次的系列活動。不同的幼兒可能只能勝任其中的一個環節。如在“飛飛飛,飛到南方”的戶外活動中,有的幼兒扮演“頭雁”,有的扮演“障礙物”,有的扮演“受傷的小雁”……根據幼兒的能力水平或特長愛好,分層次布置活動任務,合力完成戶外活動。幼兒身在其中,對自然之道的感悟也就變得相對容易。
3.階梯式分層活動
幼兒在自然觀察及實踐活動中,常常有進階活動,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螺旋上升。比如,以自然原料為工具進行的創意制作活動中,有的簡單:草莖柄相拴、車前草的花莖做頭飾;有的較難:用金銀花編制花環或手鏈,筆管中裝上蒼耳讓其飛得更遠……這樣的階梯式活動中,先讓幼兒完成最容易的,然后過渡到較難或較復雜的,一步步“拾階而上”,一點一滴完成對自然的親近、理解和創造活動,完成技能熟稔、認知提高和素養提升。
每一朵花都有屬于自己的花期,每一個幼兒也有屬于自己的精彩。分層視角的轉換,讓幼兒更好地融于自然,更好地與自然對話,更好地與自然互動。當然,為了保護幼兒的自尊心,教師心中有分層,但眼中和口中無分層:每一個幼兒都是最棒的。教師的隱性分層,無痕地照料了所有幼兒的內心,不經意間給予幼兒以啟迪與感悟。這正是幼兒自然教育中較為理想的境界,值得師生邁出創新性與建設性步伐。
曾有教師言:在不斷退位中傾聽幼兒的意見[3]。所謂“退位”,就是教師少一些“扶”而多一些“放”,就是教師從中心位置退出來,把舞臺讓給幼兒,把思考、實踐與改進的機會讓給幼兒。這是因為“自己走”遠比教師“推著走”有意義———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提升自主力、實踐力與創新力,當然,也能更好地獲得自然教育。幼兒園自然教育中,堅守自主視角,讓“他”化身“我”,是為幼兒的長遠甚至一生負責,將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將會有沉甸甸的回報。
1.自主設計自然角
教室中的自然角中是擺放教師精心選擇的動植物,還是讓幼兒自主選擇與設計?顯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稱道的。首先應讓幼兒自主帶來適合于盆栽的植物,如虎皮蘭、發財樹、鴨掌木、綠蘿等,適合于生態缸中生存的小動物,如小烏龜、小金魚、蟈蟈等。然后分組讓幼兒討論:這些動植物究竟怎樣擺放才有利于其生長或者生存?
討論中,讓幼兒把想法先畫下來,然后再進行匯報交流。幼兒的想法各不一樣:有的意識到小魚會亂游,于是把有水的鵝卵石周圍墊高;有的決定在窗臺上放上植物,充分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有的把蟈蟈放在木架子的上面,把烏龜放在木架子的下面……
幼兒的畫圖各不一樣,那么,究竟應該采取誰的想法或方案?可以讓幼兒通過票選決定。當然,票選之前,每一個“設計師”應該上臺介紹自己的設計圖,闡述這樣設計的理由,為幼兒的票選提供依據。在此過程中,幼兒票選出的方案是否為最佳不是最重要的,幼兒自主意識的提升、參與經驗的積累、自然之道的體悟等等,才是自然角活動中更加重要的境界。
2.自主改造自然角
票選結束后,成立自然角“改造小組”對自然角進行布置、評估和改造。整個過程仍然放權給幼兒,讓以生為本成為常態。一方面,“改造小組”清理自然角中的雜物———泥沙的清理與置換、水源的排放與積蓄、銜接處的暢通與關閉,使之變得整潔、衛生、寬敞。另一方面,“改造小組”根據票選的設計圖把動植物“安置”在一定的空間內———數量的多少、相應位置的選擇、“大”與“小”的搭配等等。如此,自然角的改造初步完成。
第一次改進:豐富
面對新改造的自然角,全班幼兒肯定有好奇、疑惑、交流、反饋。無疑,新改造的自然角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這為“改造小組”之外的幼兒提供了改進的機會,為全體幼兒參與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的激發提供了機會。
之前的木架子只放了一種動物,很多幼兒認為這個木架子有點空,于是,豐富這個木架子成為第一次改進的主要方向。說做就做,一些小植物被移到了木架子上,因為比較輕,不至于壓壞木架子或從上面掉下來。另有一些幼兒認為地墊上的植物太多,同樣可以移到別的地方……就這樣,原來稀少的地方或空間,經過改進后更豐富了。盡管幼兒沒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其中的自然之理,但朦朦朧朧地,他們懂得了自然排列有序,多少搭配有學問,而這正是自然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第二次改進:裝飾
圖紙上的設計僅僅是輪廓式、粗線條的。細化及裝飾工作都應該在過程中進行。之前提到的鵝卵石周圍的墊高有些不規則,于是有幼兒提議把這里調整為半圓形,進一步增加一些鵝卵石,保證小魚小蝦等動物的安全。幾個幼兒自主動手對動物區(包括生態缸)進行裝飾,其目的就是打造安全系數高的賞魚區。
第三次改進:搭建
不同的動植物由于其大小及所需生存條件的不同,所需的環境也不一樣。放權讓幼兒自主觀察后,相當一部分幼兒發現了這一點。如一個幼兒發現仙人掌所處的環境低于窗臺,沒有得到陽光的照射,可能會影響到后續的生長。教師引領幼兒分組進行討論交流后,漸漸達成共識:搭建一個更高的架子,讓仙人掌能夠享受到陽光的沐浴,并且搬來蘭花和蟈蟈給它“做伴”,使之成為一個更豐富、更和諧的所在。類似的搭建活動有很多,都是為了動植物更好地生存。
除了以上三次改進,教師也發現了更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擁擠的地方仍然擁擠,空閑的地方仍然空閑,在“多”與“少”的取舍中存在著不合理和不科學的地方。對此,教師并未直接予以改進,而是再次放權,讓幼兒自主發現、自主解決、自主反饋,盡可能讓全體幼兒都參與進來,盡可能讓能力較差的幼兒也力爭“上鏡”。在放權中,幼兒能力上的欠缺得以呈現,而這成為教師修改活動框架的依據;在放權中,幼兒漸漸實現了配合上的默契、自主意識的提升、團結協作能力的提高;在放權中,自然之道的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的理解、生態文明程度的提高等等,成為自然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境界。
基于視角轉換,幼兒園自然教育有效落地,幼兒回歸、順應、呵護自然變得水到渠成。教師應該從一個更務實的視角出發,引領幼兒看一看花鳥蟲魚,賞一賞云起云落,辯一辯清風明月,修復幼兒與自然斷裂的紐帶,理解自然的本真、和諧與神奇。我們有理由相信,因為視角轉換,“自然”與“教育”融為一體,正確認知的生成與良好道德的形成將變得切實可行,自然教育的價值將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
參考文獻:
[1] 王欲曉,海英.走出邊界:幼兒園自然角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福建教育,2022(42).
[2] 陸靜雯.和孩子一起親近自然[J].幼兒教育,2022(29).
[3] 牛苗苗.我的自然角我做主:幼兒視角下的自然角改造[J]. 幼兒教育研究,2022(6).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自然缺失背景下農村幼兒園自然教育的探索研究”(GS[2022]GHB1689)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