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業負擔過重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也起不到真正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的積極作用。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英語作業能夠幫助自身鞏固知識和提高成績,但對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能力提升則效果有限。部分學生存在時間分配不均、抄襲作業等問題。同時,教師在作業布置方面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大量練習導致學生負擔過重,作業與課堂內容脫節等。根據以上問題,項目組提出了一些減負增效的原則和具體措施,如集體備課、考慮學生個體差異、與復習節奏相匹配、作業前輔導與課堂作業結合等。當然,在實施減負增效措施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綜合能力,并通過創設英語環境和多角度入手的作業設計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作業質量,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關鍵詞:高三英語;減負增效;作業質量;學習能力;集體備課;作業分層;作業講評
一、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針對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雙減”政策指出,要全面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然而在“教”與“學”的實踐中,長期以來比較令人擔憂的現象是,一些學校尤其是畢業班,學生的作業數量過多,占用學生課余時間過多,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精力參與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以及社團活動,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作業布置過于隨意而質量不高,與課堂所教內容缺乏必要的聯系。更有甚者,部分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學生的學業成績,布置大量重復而機械的、與階段性教學目標脫節且缺乏個性化的作業,從而占用學生太多課余時間。不僅如此,由于精力有限,教師常常也不能及時批改這么多的作業,而且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往往無法講評額外布置的大量作業,這不僅不能達成促進學生學業進步的目的,而且一方面讓學生疲于應付從而身心憔悴,另一方面也讓家長焦慮不已以至于破壞家庭的和諧氛圍,最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項目組成員結合自己多年高三英語教學的實踐經驗,探索在作業環節實施高三英語教學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針對目前在高三英語教學中作業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思考并探索了如何在增強作業有效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探索高三年級英語作業環節“減負增效”的意義
為了培養身心健康而全面發展的人才,全社會正在呼吁“減負增效”,而減輕學生學業壓力,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更是我們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雖然師生共同面臨高考的壓力,但是只要教師教學得法且引導適當,最終我們一定能夠達成在理性“減負”的同時又切實提升學生學業水平的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三、高三年級英語作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為了準確診斷高三畢業班學生在作業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通過精準分析采取對應措施來解決或緩解相關問題和矛盾,我們高三備課組在2022年10月份對2023屆高三畢業班227人在校學生(以當日實際到校人數為準)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如表1。
高三英語備課組經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發現:1. 學生用于完成英語作業的時間相對而言比較合理,分別為近似于四分之一(高三階段學習一門等級考學科加上語數英共四門的學生)或五分之一(高三階段學習兩門等級考學科加上語數英共四門的學生),但是用于完成英語作業的時間在優等生(歷次考試綜合成績為A檔)、中等生(歷次考試成績為B檔)和薄弱學生(歷次考試成績為C檔或以下)之間有明顯差異,其中薄弱學生用于作業的時間比優等生多出一至一個半小時;2. 絕大部分學生(這個數據為98.6%)認同英語作業能夠有效促進他們鞏固和復習課堂所學知識并對提高學習成績有幫助;3.對于作業能否有助于他們習慣的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些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方面,學生普遍認為作用不大或者完全不贊同;4. 對于作業是否促進能力培養,學生也幾乎不認同;5. 中等生和優等生幾乎不會抄襲作業,但是薄弱學生由于完成作業的時間比一般同學多得多,也因為英語作業不同于數學等學科的作業需要寫過程,所以對于一些選擇類的題型會胡亂填寫答案來應付老師,對于難度較大的翻譯和寫作作業(包括概要寫作和指導性寫作)則會選擇使用電子直接翻譯或者去網絡搜索現成的答案;6. 關于更喜歡怎樣的作業,學生說法雖然各不相同,但是絕大多數同學認為作業不要千篇一律,可以有適當變化,比如寫作更喜歡寫句子練習。高級詞匯替換練習或者是合并句子練習。總體而言,學生希望作業有一些可選擇的可能,不要一刀切,另有一部分同學認為作業應該適當降低難度以幫助他們克服畏懼心理,從而重拾英語學習的自信。
此外,課題組邀請高三教師進行了座談,經過分析和總結,大概發現教師在高三作業設計方面面臨的一些問題:1. 為了迎接“一考”,教師不得已而布置大量練習,導致學生作業量過大,以至于身心俱疲,適得其反;2. 由于很多練習都是高考“一模卷”和“二模卷”,與課堂內容脫節,導致練習效果事倍功半;3. 日常教學太過側重于“教”的環節,而忽略“學”的指導,導致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常常盲目試錯;4. 作業針對性不強、缺乏層次感,以至于讓部分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同時又讓另一部分學生感覺得不到提高并缺乏挑戰性;5. 學生缺乏良好的作業習慣,導致教師日常占用大量課后時間進行訂正和面批工作,這既占用了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同時也耗費了教師大量的精力,而結果也是收效甚微。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出現行的高三年級英語作業存在以下問題:1. 面向全體的作業多,個性化的作業少;2. 綜合性作業多,循序漸進的、更具針對性的作業少;3. 偏重于知識的作業多,注重能力和個性發展的作業少;4. 書面作業多,聽說作業少;5. 作業前指導少,作業后糾錯和講解多。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在一年時間里經過不斷實踐和探索,整理出了一套較為實際有效的針對性措施和方法。
四、作業布置的原則和具體措施
(一)布置作業需要集體備課
作業布置是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像教學的其他環節一樣, 需要教師認真備課。我們高三英語備課組在備課組活動中把作業布置列為集體備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具體做法為:每學期開始之初,我們高三英語備課組會進行三至五次集體研修,討論一學期的教學規劃以及針對各階段學習特點提出的對學生的相應要求,詳見表2。
每學期開學之后,每周高三英語備課組會在固定時間進行集體備課。為了保證最近一周時間的作業布置都有據可依,我們基本上固定在周一進行備課組研修,研修前我們會確定本周主題,事先通知教師們進行準備。研修活動中每位老師發言三至五分鐘,除去討論課堂教學內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討論作業布置的形式、內容和批改方式等,研修活動結束后,我們以“一周一表”的形式共享給備課組教師,再由教師下發給學生,這樣不但教師自己,就連學生也會對教師在一周內即將布置的作業做到心中有數,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集體備課研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對即將布置的作業進行反復甄別和篩選,明確每一項作業想要達到的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與態度)。下面的表格截取于備課組學期計劃中的一個星期作業安排(見表3)。
(二)布置作業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
上海市市西中學一直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分層教學”和“個別化輔導”,這個理念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作業布置。
2017年上海高考改革之后,英語由原來的“一考”變成“兩考”,本身就是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所以讓一部分基礎較好的同學在一考中就能以滿意的成績通過考試,進行大學申請,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由于原先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準備高考。
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作為高三教師在布置英語作業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不同需求,把作業分成必做和選做兩種類型,其中必做一般為基礎題,而選做一般為提高題,有時候也會根據情況適當安排一些選做題引導薄弱學生加強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訓練,這些題一般也不建議基礎較好的同學完成,釋放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建議他們完成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再比如說聽說作業的布置,對于聽力短作業,除了完成相應的選擇題,我們還要求基礎較好的學生對passage進行復述、提煉主旨或寫概要;而對于基礎薄弱學生,我們會要求他們在完成選擇題之前完成教師自編的spot dictation(聽寫填空),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給完成選擇題有困難的學生搭建腳手架(scaffolding),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自信,最終達成聽力能力的全面提高。
又比如說口試作業。口試題中的情境提問對于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來說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難點,很多同學自從學了賓語從句就把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的詞序忘記了,糾正也很困難。于是,我們備課組在布置口試作業時特地為這些學生設計了一項書面作業,即根據情景提問先進行一些書面練習,再進行一些對應的口語訓練以達到口試流利的程度,這一方法經過實踐證明非常有效。
實踐證明,由于作業分層,學生不再懼怕英語作業,基礎較好的同學通過挑戰有一定難度的任務獲得成功的喜悅,基礎薄弱同學雖然作業完成看上去比別的同學慢了一個或幾個節拍,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他們的自信心得到了保護,加上持之以恒的練習,最終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布置作業要注意跟復習節奏相匹配
一提起畢業班的復習,大家難免認為無非是“做題講題”,但是即使是復習備考的年級也需要在布置作業時講求階段性,并力求根據復習的節奏不斷調整作業內容。
一輪復習以基礎語法、基礎詞匯和高考題型的語法篇章訓練相結合,同時佐以翻譯訓練,這時候布置作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上來就布置高難度的高考題型練習,需要循序漸進地以單句選擇練習逐漸過渡到單句填空練習,目的是最終能夠順利完成高考形式的篇章語法填空。
再比如對于剛剛升入高三年級的同學而言,寫作完整的篇章對于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寫成了也會因為語法錯誤連篇、用詞嚴重不當以及邏輯不嚴密的問題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輕則從此害怕學習英語,重則放棄這門學科。為避免這樣事與愿違的現象產生,我們在第一輪復習中盡量不布置完整的寫作練習,而是從翻譯入手,讓學生一邊積累詞塊一邊積累句式輔以一句多譯練習和以語法為線索的翻譯練習,最終基本實現“造句自由”,以此為基礎和前提,再布置學生從段落入手過渡到整篇文章的寫作。
二輪復習要求能力的提升和突破,這就對英語中等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需要學生在語法、詞匯和翻譯這些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充分發展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注意提升聽說能力,以期一考考出好成績,為在第二學期全力以赴復習其他幾門科目奠定基礎。對于這部分同學,教師可以強化重點考點并適當增加訓練強度和難度,對薄弱學生,教師可以通過適當減輕閱讀分量或者在寫作環節化整為零仍然保持以寫段落為主的訓練節奏。三輪復習要求學生回歸基礎語法和詞匯,大量復習詞塊和句式,這時候我們備課組教師會更多布置自己整理的錯題集并帶領學生整理自己的錯題集,指導學生針對自己的弱項進行查漏補缺。
(四)作業前輔導與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相結合
不管哪個年級的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抄襲作業或者直接利用各種網絡平臺搜索答案的現象,究其原因是部分學生尤其是英語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常常在做作業時感覺無從下手又不想被老師發現,日積月累導致學習情況越來越滑坡,也越來越懼怕英語學習,形成惡性循環。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高三英語備課組對高三年級需要復習的重點難點進行分塊,組織教師撰寫適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學案,以學案引領的辦法從心理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通過大量作業前正向的知識點輸入來最大限度減輕學生在做題過程中盲目試錯的心理負擔,同時通過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來減輕學生課后大量訂正和面批的時間負擔。這里講的良好作業習慣即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復習以及根據遺忘規律進行科學復習,通過正面的積極引導來提高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自信心從而產生強烈的獲得感。除了學案先導,我們還充分利用學校的Teach AI平臺通過視頻先導幫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到目前為止我們學校平臺已經提供包括語法和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視頻60多個。
另外,我們還安排一定量的課堂作業,比如將前一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鞏固或者近一段時間的知識點回顧,編成填空題、選擇題、翻譯題或者寫作段落仿寫,有時也會安排一些課堂限時閱讀訓練,這樣既減輕了課后作業負擔,又能夠及時而真實把握到學生的真實水平。
(五)講評高三作業要注意形式多樣化
關于作業講評的多樣化,筆者曾經作為這個課題項目的子課題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在試卷評析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
筆者嘗試在高三的試卷講評中打破以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鉆研文本然后從自身角度出發來剖析學生所犯錯誤的做法,以培養學生運用元認知策略來反思和監督自己的學習過程并達到自我反思、自我調節的目的。首先改變試卷批改的方式,從更正錯誤變為提示性批改,即在批改中只是指出學生的錯誤而不直接提供修改方案。這樣在試卷講評的過程中,筆者不再跟傳統的試卷講評一樣去站在自己角度分析學生的錯誤,而是引導學生自我分析產生的問題,并且引導學生按照事先教師提供的思考方法和策略去一一對應查找自身的問題,從而自己重新答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答案,對于“啟而不發”的情況繼續耐心引導,讓學生的思維過程通過思維導圖可視化,或者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使思維過程有聲化,這樣引導學生養成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的好習慣。
五、總結與反思
根據新課標,高中學生若想達到八級英語水平,除去教材,還需要累計課外閱讀達到36萬字以上,如果我們的課后作業還局限在課堂內容的鞏固和復習中,那么學生很難達到這個要求。所以,我們在進行以上探究的基礎之上還應該對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包括聽說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應該最大限度地創設英語環境,按照語言學習的規律和課程理念進行作業設計,從聽、說、讀、寫、視和演等多角度入手,發揮好作業的指導作用,并在作業講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作業的質量,從而把“減負增效” 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肖慶順.“雙減”政策下中小學作業設計與管理[J].天津教育,2021(31):16-18.
[2]吳娟.雙減背景下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求學,2021(48):19-20.
作者簡介:劉海燕,上海市市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