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科學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與負擔,突出教學內容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以更好地落實減負增效的教學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概述了“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校本作業的設計和開發現狀,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校本作業設計的路徑,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與交流,為英語教師進一步優化校本作業設計提供更多可以借鑒的思路,深入推動小學英語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英語;校本作業;優化路徑
作者簡介:陳燕,龍巖市第二實驗小學。
校本作業作為課內教學活動的補充,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載體。立足“雙減”教育政策背景,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一方面要突出作業內容的針對性特點,為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搭建平臺。另一方面也要緊扣“雙減”政策的要求,對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進行優化創新,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在教學落實環節就需要英語教師從學生實際學情入手,引入多元化的教學設計思路,以類型豐富且精簡的校本作業為載體,為學生搭建語言練習和應用的平臺,在實踐運用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發揮出作業內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和鞏固作用。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校本作業的設計現狀
隨著英語新課程教學標準的進一步落實,英語學科的教學方式也在積極地做出相應的改變,以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具體要求。在英語校本作業的呈現方面,教師也在不斷做出創新和完善,在實踐教學中逐步形成了以課內作業為主、校本作業為輔的一體化作業系統,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有效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減少學生非必要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基于這一政策要求,教師有必要對當前校本作業的設計現狀,做出系統的梳理和總結,明確現階段校本作業設計環節存在的缺陷,以更好地提出優化設計的策略,科學提升校本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合理性,為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助力賦能。
當前英語校本作業教學作用和價值顯而易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設計階段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處,削弱了校本作業的優勢作用和價值。一方面,在作業方面過于隨意和簡單。校本作業作為課內作業的補充,其目的在于進一步豐富學生作業的呈現內容,為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鍛煉平臺。從實踐應用現狀中不難看出,部分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并未對其進行有效的重視,只是簡單地選擇了一些常見的習題要求學生完成。這種情況下,校本作業內容的針對性以及教育有效性會在無形中被削減。而隨意設計的校本作業非但不能對學生學習成績起到正向的幫助作用,反而會增加學生非必要的學習負擔,有悖于“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作業形式方面較為單一。受限于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大多以書面類型的抄寫作業為主,在結束課堂教學任務之后,要求學生抄寫相應的詞匯、句型以及短語等內容,缺乏實踐類型的作業設計與規劃。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離不開各種對話和語言場景的交流,顯然這種單一的書寫類作業不利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另外,部分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忽視了學生實際學習的需求,采用整齊劃一的作業內容設置。雖然這樣可以減少教師作業設計以及批改的工作量,但是對于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而言,“一刀切”式的作業形式無法有效發揮課后作業的鞏固和促進作用,不利于學生整體學習質量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雙減”教育的視角下,現行的英語校本作業設計工作還有待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在實踐應用和反思中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校本作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更好地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校本作業的優化路徑
(一)形式多樣,設計趣味性作業
立足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小學英語的作業類型以及作業呈現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為了使作業的育人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從學生具體狀況出發,對作業呈現方式進行優化。對于小學英語校本作業而言,在開發和設計階段,教師要著重關注作業內容和類型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學生高效地完成各種校本作業,減輕作業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小學生貪玩好動、好奇心強,對于富有趣味性的學習內容和作業類型會表現出更為積極的學習態度。考慮到學生學習趣味性的實際需求,教師在設計英語校本作業時就需要從學生實際學習興趣入手,圍繞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能力和語言基礎現狀,對英語作業的形式和類型進行創新,以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并在有效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英語語言學習的樂趣,形成良好學習循環。
例如,在教授“Birthday”這一單元時,教學內容圍繞birthday展開設計,要求學生掌握tomorrow、birthday、buy、present等詞匯,并熟練運用“What's this?/It's...”進行對話。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圍繞生日聚會的主題和場景,從一些常見的小禮物入手,進行簡單的對話,學會如何邀請朋友參加生日聚會以及挑選禮物等。考慮到學生正處于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且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在參與學習時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課內教學的目標,教師在規劃校本作業時就可以圍繞重點對話“What's this?/It's...”展開作業設計,要求學生以同桌為單位在課下進行兩兩對話,熟練掌握課文中基礎的詞匯以及對話句型。另外,教師還可以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況,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學生想要的生日禮物,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因材施教,增加層次性作業
小學英語作為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啟蒙階段,課程內容雖然相對較為簡單,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從日常教學過程不難看出,每個學生對于語言的敏感程度和學習興趣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質量也會出現差異化的情況。即使面對相同的學習內容,不同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會有較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設計英語校本作業時,如果仍舊延續傳統“一刀切”式的設計思路,勢必會造成一部分學生無法有效掌握所學知識,學習吃力且低效,而另一部分不滿足當前學習內容的情況。長此以往,無疑會加劇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問題。基于此,立足“雙減”背景,在英語校本作業的設計階段,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和差異化特征入手,增加層次性作業的規劃,在校本作業中設計梯度性的作業內容,供學生從自身情況出發,完成力所能及的內容,科學提高校本作業的針對性,在符合學生學習能力需求的作業中給學生減負,同時促進作業成效提升。
例如,在教授“Children's Day”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基于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情況,對校本作業做出層次化的設計: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在完成語言基礎作業之后,還需要適當增加閱讀類型的拓展作業,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語言能力;學習基礎中等的學生則主要圍繞課內語言知識和句型進行鍛煉和應用,循序漸進地發展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對于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作業內容可以集中在重點詞匯以及短語的練習方面,以鞏固學生英語基礎,為其學習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這樣以分層方式進行作業設計,確保每個學習階層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與之相適應的作業內容,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與負擔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切實發揮出課后作業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在完成層次性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對于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要及時地向其他學生以及教師尋求幫助,以此提高校本作業的完成質量。另外,教師在學生自主選擇校本作業時也要進行一定的干預,避免學生為了逃避作業而只選擇難度較小的內容,確保層次性作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促進英語教學改革助力賦能。
(三)發展個性,突出開放性作業
小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跨文化學習的意識。校本作業中,教師可以通過突出開放性作業的教學設計,鍛煉學生語言思維的廣闊性以及靈活性,助力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和語言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在英語教學改革工作持續推進的教育背景下,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以及進行內容規劃時也有意識地增加了對學生學習需求的關注程度。尤其是“雙減”教育政策的提出,進一步強化了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現狀的重視程度,要求教師科學為學生減負,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基于這一教育導向和政策要求,教師在校本作業的設計與規劃環節就可以基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增加開放類型的校本作業內容,在語言運用與實踐中提高學生對課內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的校本作業設計既有助于英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同步提升,又可以很好地踐行減負增效的政策要求,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為學生個性化發展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例如,在教授“The Spring Festival”這一單元知識內容之后,為了提高學生完成校本作業的積極性,確保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各類校本作業內容,教師就可以對校本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加以適當的創新,將學生引入到校本作業的設計活動中去,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單元校本作業內容,要求作業內容涵蓋基本語法知識、常用句式句型以及對話板塊。在各小組完成校本作業設計之后進行組間互換,完成對方所布置的校本作業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設計過程進行有效的干預和引導,確保學生設計的校本作業內容能夠緊扣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自主完成校本作業設計活動之后,由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共同評選出最佳的作業設計小組,給予設計小組相應的班內獎勵。在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作業開發活動中,各小組成員都可以基于自己的實際學習理解,對單元校本作業展開設計,完成對單元知識的梳理,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掌握程度,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提供平臺與空間。
(四)回歸生活,引入實踐性作業
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小學英語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實踐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許多單元知識都是圍繞生活話題展開的設計。比如班級生活、校園生活、圣誕節、春節、生日等都是英語課本知識的載體。這樣的教學內容規劃,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英語學習難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領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開展多元化的英語對話和練習,切實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雙減”政策的導向下,為了更好地落實和踐行學生學習減負增效的教育要求,在校本作業的設計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需求入手,增加實踐類型的作業內容,以生活化話題為依托,有序落實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計劃,讓學生能夠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對話和交流,增強學生英語語言的應用意識,為英語核心素養的均衡發展提供良好的語言鍛煉環境。
例如,在教授“Asking the way”這一單元時,話題內容主要圍繞問路和指路展開。在校本作業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生活實踐的角度出發,增加問路、指路的校本作業設計,將“I need to.../How can I get there?/Go straight.Then turn left/right”等常用的對話句型巧妙地融入其中。在具體作業內容中,教師可以以情景劇的方式帶領學生展開對話練習,以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呈現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扮演劇中的人物,展開對話練習和問路。通過這樣的校本作業形式,將語言知識目標、情感價值目標等綜合納入校本作業的實踐活動中去,轉變以往抄寫類作業的呈現方式,讓學生校本作業的內容更加多元和豐富,在生活類話題的融入和應用中,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語言能力。
三、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英語教師要積極地創新學科教學方式,從學生學習需求角度出發,對作業內容做出系統化的設計,以優質科學的作業來達到為學生減負的效果,同時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真正發揮作業內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基于此,在教學實踐環節,教師首先要對當前英語校本作業的設計和開發現狀做出總結,然后在明確的教學指向引導下循序漸進地提高校本作業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價值,為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學習效率的提升創造有利體驗,切實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養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田園.“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校本作業設計策略[J].新智慧,2021(35):5-7.
[2]陳燕.聚焦“雙減”,優化小學英語校本作業設計[J].校園英語,2022(43):73-75.
[3]盛虹俊.踐行“雙減”政策,優化小學英語作業設計[J].教育界,2023(19):68-70.
[4]周瓊.“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J].名師在線,2023(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