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跟明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紅色文化在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教材對紅色文化的講述是有限的,且論述抽象,對紅色文化的傳承造成了困惑,不利于學生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的培養。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既能講好紅色文化的文化價值,傳承紅色精神,厚植愛國情懷,又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值得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思考。文章以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對教師如何立足課堂,創新教學方式,把紅色文化有效融入歷史教學的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紅色文化;核心素養;路徑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3—0020—04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將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歷史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也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紅色文化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實踐斗爭中逐步形成的文化。”[1]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講好紅色歷史,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高中歷史課,是對中國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紅色文化教育、紅色精神的傳承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的任務,也是當今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思想指導和精神動力。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增加紅色文化教育的比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各個時期的紅色精神的鼓舞作用是分不開的。
中華文化積淀深厚,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年代孕育出的紅色文化,更能反映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地位。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歷史課,可以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文化和祖國的認同,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讓歷史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培根鑄魂的主陣地。
二、紅色文化傳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紅色文化在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深入度和挖掘度不夠。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增加了紅色文化內容所占的比重,但因教材版面有限和教材內容結構設計等原因,對紅色文化敘述的深入度和對歷史事件分析的挖掘度不夠,且描述比較抽象。高中學生雖然經過了初中歷史的系統學習,但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且在初高中的歷史知識銜接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初中歷史教學大多以實現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為主,缺乏在學生思維拓展和對紅色文化深層次理解方面的訓練,這就對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造成了很大困惑。例如,在統編版高一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中,教材對紅軍長征這段歷史描寫比較簡單,很難使學生全面理解紅軍長征在黨和國家命運選擇上的偉大意義和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也很難使學生對紅色文化產生共鳴、引發思考。
2.學校在課程安排中對歷史學科的重視度不高。高中學校的教學方向主要是面向高考,以學生的高考成績作為最高評價標準。由于高考范圍內的教學科目較多,且在課程安排中習慣性以語文、數學和英語科目為主,這一現象如今依然普遍存在。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對歷史課程的教學地位和課時安排雖有所改變,但重視度依然不夠,這就致使高中歷史教學出現重視度不夠和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歷史教師為了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只能在課堂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多以大容量的講授課為主。很多歷史事件沒有時間去全面講解,也不能對歷史知識加以拓展和延伸,大多數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只是一知半解。
3.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多以傳統教學為主,創新力度不夠。課堂教學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問題,對歷史問題的解決實現從質疑到解惑。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還是堅持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總是感覺講不夠,講不清,講不透徹。單純地講授使歷史課堂過于公式化,死板枯燥,學生積極性得不到提高,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而紅色文化內容豐富,這種直接的講授模式很難讓學生深層次地感知到紅色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課堂的探究環節也多以教師為主導,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歷史知識。
4.學生對歷史科目存在偏見,學習態度上不重視。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學生的學習重心一直在所謂的“主課”,而把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列為了所謂的“副課”。學生對歷史學科存在偏見,學習態度上不重視,這與初中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學科在平時的學習中只要把老師強調的重點知識背會就行,對紅色文化一知半解,簡單地背誦很難理解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紅色精神,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也不透徹、不全面。缺乏對歷史課程結構的整體把握和對歷史史實的具體理解,缺乏相應的學科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利于學科素養的培養。學生對歷史科目存在偏見和誤解,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不高,從而導致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路徑探究
高中歷史教學要依據新課標的要求,也要遵循高中學生的成長特點。高中學生在初中學習中基本上已完成了最基礎的歷史知識儲備,對紅色文化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只停留在表面,沒有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的內在魅力和巨大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形成整體的把握,在教學中把紅色文化細化到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的各個時期,引導學生全面把握紅色文化,體會紅色文化的文化價值和歷史作用。
1.根據新課標要求,選取適合教學需要的紅色文化,培養核心素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依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能力,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在開始授課之前,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新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研究。選取的紅色文化內容要既能夠滿足本課的教學要求,也能引導學生從感知走向感悟,培養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選材和問題的設置上要特別注重能力的層次性,根據教學目的的不同,選取貼合教學內容的紅色文化。
比如,當我們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中討論紅軍長征的歷史時,可以鼓勵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一起梳理他們在初中所學的有關長征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示相關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的方式,讓學生接觸一些課本上看不到的歷史,啟發學生的思維,將歷史問題進一步深化。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問題進一步延伸,引導學生理解紅軍長征是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是黨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上作出的正確決策。使紅色文化具體到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讓學生真正掌握長征歷史,領悟長征精神的偉大意義。在課后安排不同能力要求的作業,循序漸進,從課前到課后,逐步引導學生達到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并做到升華。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長征歷史和長征精神的認識,也培養了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學科素養。
2.認真鉆研教材,適當拓展紅色文化內容,彌補教材編寫的不足。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近代史和現代史部分對紅色文化的內容安排也是比較豐富的,甚至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但深入度和挖掘度不夠。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對重要史實適當拓展,彌補教材編寫的不足,優化課堂結構。
回顧中國近代史,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就擔負起了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歷經了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如今戰爭早已過去,但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對過去戰爭的殘酷和黨創業的艱辛、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體會不深刻。為了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對紅色精神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需求,適當拓展延伸教材內容。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動引入事件的前因后果,指導學生全面理解歷史事件;也可以引入相關歷史史料,設置課堂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拓展內容的選取上,要堅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不能脫離教學主線,要顧及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認知能力。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人物,讓學生直接去感知紅色文化,也可以選擇一些小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興趣和疑問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達到對歷史事件全面分析和深入理解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1課《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個知識點時,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通過走訪身邊的黨員,收集黨成立前后的一些事情,通過合作整理,把整理的資料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選擇一個小的教學切入點,讓學生去發現身邊的紅色文化,通過課前小組合作學習,課中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因為教材內容有限,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中共一大的會議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到從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已經肩負起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
通過合作探究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知到,歷史學習不僅僅要關注課本中編寫的內容,對重點內容要做拓展研究,還要去挖掘生活中的、身邊的歷史。讓學生積極主動并帶著疑問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主要做好引導和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點撥、升華即可。只有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激發其求知欲,從而更好地完成每一節課的學習任務。
3.研究本地紅色歷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研究本地紅色歷史,將本地紅色文化融入歷史課,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好本地紅色文化,既可以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也能達到立德樹人和協同育人的作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更是養育了一方人。在歷史課中充分利用好各地豐富的紅色資源,激發學生對本地紅色歷史的濃厚興趣,增強其對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習的親切感,也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這也是紅色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4.創新教學方式,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隨著“3+1+2”新高考的到來,歷史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探究更多的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歷史課的路徑。歷史教學不能是教師單純地講授歷史、告知歷史、讓學生熟知歷史的過程,更應該是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歷史、接觸歷史、感知歷史,從而形成一定認識的過程。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傳授者,更應該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啟發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把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結合,在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科素養,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歷史教學,要把握好教學主線,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也要探究多元化的融入方式。從課堂展示內容的方式上,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展示文字資料,相關視頻、圖片,教材中的學思之窗、歷史縱橫、課后思考題等,不同形式的資料給學生的觀感和感觸是不同的,也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在課堂中的視覺疲勞、審美疲勞等問題;從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該以學生為主導設置教學環節,包括課前的準備和課堂中的合作探究、小組討論,以及課后的作業設計等,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歷史課程的學習;在問題設置方面,按照新課標要求設置合作探究的題目,對教材內容做擴展和延伸,設置開放性的題目,發散學生思維,形成歷史認知。可以在重大的紅色節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陵園、紅色革命遺址、歷史博物館等紅色文化景點,把課堂延伸到實際生活,讓學生通過實踐,真正體會到紅色文化和其所承載的紅色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
總之,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式不同,會收獲不同的課堂效果。紅色文化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歷史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有很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對學生的全面成長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作為一線歷史教師,要認真鉆研歷史教材,用好教材,講好教材。要深入研究我國的紅色文化,恰當地用好紅色資源,探究紅色文化融入歷史課的多種路徑,依據新課標要求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作業設計和課后反思。注重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學好紅色文化,傳承好紅色精神,樹立遠大的理想,將紅色文化的內容和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中,真正做到教學和育人并舉,從而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源.高中歷史教學中對紅色文化傳承的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0):97-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