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教育面向”的當代進路

2024-01-01 00:00:00董云川馮媛媛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摘要: “三個面向”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標,幾十年來一直有效引領并強力推動著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伴隨著時代的演進,教育的“面向”呈現出與傳統迥異的行動樣態,既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亦少不了矛盾和糾結。教育必須積極迎取新科技而不能成為技術的奴婢;教育理當自立于世界而不能對立于世界;教育不得不應對現實,但不能急功近利、囿于眼前。在微觀層面上,“教育面向”要尊重個體,循序漸進;要固本強基,自下而上;要修煉品格,由內而外。在中觀層面上,“教育面向”要尊重生命性準則,遵守包容性原則,遵循發展性法則。在宏觀層面上,“教育面向”要高瞻遠矚,循至簡之真道,求無為之善治。從今往后,教育尤需因應時局適時校準“面向”的方針,更多關注個體的差異,更加關心基層的活力,更密切地關懷多元的生命。教育品格向上孜孜以求,教育情懷向下雨露滋潤。我們應始終保持開放的胸懷,勇于接納未知的智識與技術。惟其如此,方能夠為中國教育開新篇,為世界教育添智慧。

關鍵詞:教育面向;教育目的;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教育強國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4-0004-09

1983年國慶前夕,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論斷高屋建瓴,在我國社會改革全方位展開的戰略背景下,精準把握中國教育發展的時代脈搏及20世紀下半葉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據此錨定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標。現如今,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新語境之中,“教育面向”的內涵亦需與時俱進,同步校準,如此,方能夠更好地與時政相攜共振,精準服務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21世紀的教育世界風云際會,高等教育系統充滿了無窮的變數與不確定性,教育旨歸一旦依稀模糊,教育行動即難免偏離正常的軌道,教育強國的進程亦會因之而阻滯。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居于“先進與落后”“人工與智能”“技術與人文”“過去與未來”“自我與他者”的中軸之上,“教育面向”實際面臨的實然癥結與應然理路,以及教育發展的外在規則與內隱邏輯等多重關系仍有待于辯駁厘清。

一、“三個面向”的現實糾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事業在“三個面向”的導引下蓬勃發展,取得了驕人業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關于“教育面向”的提法層出不窮,“面向終身學習”“面向知識經濟時代”“面向21世紀”“面向可持續發展”“面向服務”“面向人人”“面向大數據”“面向MOOC”“面向核心素養”“面向‘新工業革命’”“面向創客教育”“面向STEM教育”“面向數字素養”“面向數字人文”“面向2030”“面向鄉村振興”“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和諧社會”“面向區域發展”“面向國際戰略”“面向智慧教育”“面向學科建設”“面向教育4.0”“面向全球”“面向高質量發展”等相繼成為炙手可熱的議題。如此情形之下,高等教育何去何從?

(一)教育自當迎取新科技但不能成為技術的奴婢

二十世紀中葉以后,世界人口驟增,經濟迅速復蘇,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總量的急劇擴增相繼對教育機會、教育規模、教育內容以及學習方式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挑戰。以1956年美國白領工人的數量首次超過藍領工人以及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為標志,工業社會轉向了信息社會,各國先后面臨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沖擊,不得不借助教育變革,努力走向教育現代化。在這一背景下,“教育面向現代化”的方針應運而生。“所謂現代化,是指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類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歷史過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領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其目標是創造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1]“教育面向現代化”就是要積極投身于現代社會,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一方面傳承優秀傳統,另一方面結合先進的科技、創新的知識、卓越的人才及開放的制度等共同促進教育變革與發展。

當下,“現代化”的復雜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被簡單化為現代技術的隱憂,在主動迎取高科技、善借新技術的同時,教育不得不時刻警惕被技術挾持的風險。從教育教學到科學研究,從師生關系到教育質量,再從教育治理到管理決策,現代技術無處不在。智能技術托舉起智能化教育,并引導著智慧教育的發展走向,便捷、高效、勢不可擋。特別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了教育場景、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徹底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個性化學習,并相應地改變著教師數字素養和育人角色的定位,全方位推動著教育的現代化進程。然而,一旦教育與技術的關系從主動變為被動,傳統教育轉而成為現代技術的追隨者,人們所關心的教育變革僅僅只是為了避免技術手段的落后,不斷以“更新、更高、更快、更強”的技術訴求來創新教育面貌的話,那么,就難免因為倚重“術”或“數”的進階而造成人文倫理或數字標的的異化,進而會在科技應用的二律背反中模糊了本質意義上的教育之“道”。也就是說,當“道”與“器”的關系失衡,教育過度地依賴于技術,那么,智能技術發展所聯動的教育既有可能導向教育的新生,亦有可能遠離教育的智慧。亞里士多德認為,“智慧由普遍認識產生,不從個別認識得來……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2]。在后現代潮流之中,由“現代化”復合性內涵所建構起來的意義世界正面臨著被現代科技逐漸融解的命運,原本支撐人們生命活動的價值訴求同步稀釋。“我們不再只是為了尋找最適合我們的目的的手段而發展技術。相反,我們讓可用的技術手段來決定我們的目標……我們成了奴隸。”[3]200長此以往,技術進步極有可能導致人的主體性衰落,“致虛極,守靜篤”的教育精神世界亦將隨之隱退。

(二)教育理當自立于世界而不能孤立于世界

教育自立于世界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先決條件。“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世間萬物無不處于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中,通過相互作用、轉化、協調、融合,形成具有同一性的統一整體,由此構成復雜多樣且豐富多彩的和諧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因為選擇了“面向世界”,內在地契合了教育之“道”,因而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已然成為“跨越式”生長的典范。而今,當我們以絕對第一的發展規模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之中,則更需要敞開胸懷,繼續面向并擁抱世界而非獨步于世界之林。唯有秉持“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國際視野,以“和而不同”的姿態去承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責任,篤定“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實踐風格,才能順理成章地促進高等教育的自洽、自立和自強。相應地,一個公平、和諧、包容、美好的教育世界就會在中國智慧的根基上得以生成。“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把我們與世界及彼此聯系起來,讓我們超越自己的居住空間,接觸到新的可能。它讓我們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它為我們提供應對共同挑戰時所需要的科學、知識和創新。”[4]10當務之急在于,“應將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5]72,通過教育以文化人,保證知識共享,積極參與對話實踐并通力合作,傳承和發展人類文明,增進人類的共同福祉。猶如美國哲學家羅伊斯在《世界與個人》中提到的“在大我中,小我(個別的目的與意志)與大我(小我所追求的共同目的與意志)得到統一,成為一個大意志”[6]549。

話說回來,“國際教育合作正在一個日益不穩定的世界秩序中運作,以共同價值為基礎的全球社會概念已受到嚴重的侵蝕”[4]136。中外教育在技術創新、國際證據、數據使用、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依然面臨著知識生成與共享之諸多矛盾,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遭遇的各種藩籬亦會導致知識的封閉以及一體化進程的阻滯。獨步天下的一廂情愿,往往會帶來教育中文化與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疏離。“雖然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有世界主義特征的情境中,但我們還沒有開始發展世界主義的心態。”[3]143教育被作為“共同利益”的“內在共同性”——相互尊重、緊密聯合、共同努力、共同參與的社會群體之善意始終面臨著彼此誤解的可能及被忽視的危險。

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的一腔執念難免使其“疏立于世界”。往前看,理想中的教育全球化進程以及愿景中的教育一體化格局前途漫漫,教育必須直面與發展進程同步衍生的一系列困難、矛盾以及不確定性。“當一個人與更敞亮、豐盈的世界結合時,他便能更堅定地成為自己。”[7]54

(三)教育不得不應對現實,但不能囿于眼前

未來與眼下常常可以在理論上達成和解,而在現實中則始終充滿矛盾。教育的現實是如此鮮明和嚴酷,以至于成為橫亙于教育理想之前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坎兒,因之而耗費了學府中人大部分的心力,而高遠的教育夢則被同步消磨,只得依稀存續于標榜的口號和羸弱的念想之中。當今高等教育中目之所及的盡是一系列使其成為謀生手段的明示和攫取功名的“技巧”。“現代教育機構的意圖只能是按照每一個人天性能夠變成‘courant’(通用)的程度來對其加以促進,如此來培養每一個人,使他依據其知識量擁有盡可能大的幸福量和收入量。”[8]84-85在有功有用、急速生長、便捷成功等教育競技氛圍及生長游戲規則的影響下,形而下的功利取向迅速吞噬著形而上的教育價值,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內卷其中,只專注眼前,焦躁地為滿足各種指標而耗精費神,爭先恐后地加入對資源的爭奪及輪番的陣地攻堅戰之中。無意之間,“教育體系向人們灌輸了一種錯誤的觀念,即短期的特權和舒適比長期的可持續性更重要”[4]12。

“未來”表示尚未發生的一切事件的時間[9]。現實會影響未來,但不能決定未來;忽視眼前會錯過今天,而漠視未來就會失去明天。有人說過,要知道明天的世界怎樣,看今天的學生就知道。眼前的莘莘學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真正的教育不肯讓利欲熏心的個體玷污自己,它善于機智地從那種想把它用作實現利己目的之手段的人身邊溜走。”[8]149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項立足于、著眼于并面向未來的國之大計。2022年,“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以教育公共目的作為出發點,勾勒出“團結合作的教學法、課程與知識共享、教師與教學職業、保衛并改造學校、跨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教育”之共同愿景[4]147-152。

顯然,唯有具備創造性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教育,才能服務于人類充滿不確定性的明天。高等教育是社會永續進步的內核要素,它不僅要傳承人類歷史的優秀文化、傳承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創造新知,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和整體的和諧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高等教育理當成為理想和現實和諧一致的社會典范,既敬畏過往的智識,尊重歷史,傳承精華,又孜孜不倦于知識的創新及智能的改進。“其他任何一種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反而只會將學生引向對世俗實用的追求。”[7]5高等教育當然要立足于今天,同時兼顧昨天與明天,不偏不倚,承接以往,迎接時尚,繼而“合乎時勢”。為此,必須權衡輕重,義利兼及,尤需注重內涵的滋養及靈魂的孕育,據此激發持久的動力,導向“萬物霜天競自由”的教育未來。

二、“教育面向”的理性辨析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面”作為動詞,表示“向著”[10]531;“向”作為介詞,表示“動作的方向”[10]846。一般意義上,“面向”的定義是“面對;站著或坐著朝向。適應……的需要;注重”。《大辭海·哲學卷》中與“面向”類似的哲學概念有“意向性”,“意為意識活動總是朝向某個對象,即意識總是對某種東西的意識”[6]483。不同釋義共同強調了某一目標或對象在內在理路方面的指向性與目的性,相應的事物由此獲取重構的意義和價值。在高等教育系統中,“面向”是師生感知世界的晴雨表,是院校展開行動的參照系,是宏觀戰略運籌的指南針。為了準確地把握教育強國的真實邏輯,有必要適時地對“教育面向”的內在理路和時代脈搏進行檢視。

(一)格式高清:“教育面向”的邏輯

首先,要尊重個體,循序漸進。世界由個體構成,自然先有個體,然后合群,再匯聚成組織。而“組織”則是通過內部系統嚴密的結構,來滿足某種社會目的或者實現某個具體目標的社會團體或集體性實體[11]。由傳承和創新知識的群體綜合而成,具有“松散耦合”特征的高等教育系統,其整體的運行狀況無不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聚合而成。如若漠視了個體及個體間的差異,教育及學校就只余空殼;關注并時刻面向“小、特、弱”的個體生命,反而容易成就教育整體的蓬勃發展。當然,“個人的許多自由不可能離開集體而獲得,集體的價值只有在保障個人自由中顯現,集體更離不開個人而獲得價值”[12]79。有鑒于此,教育不能簡單粗暴地以整體的名義對個體施加劃一的影響,也不能指望將某一個體的成功經驗簡單移植至另一個受體之上,而是要致力于“兼顧不同院校及師生和諧共生的發展訴求,努力創設不同學科和學問相得益彰的教育天地,褒獎公平,均衡資源,讓天才不被羈絆,弱者不被輕視,普通人被澤關愛,人人各適其性”[13]。進一步說,教育的個體正是精、氣、神之所,情之所至,事業即可生發[14]88。教育秉持大慈悲的面向,方可喚起不同的個體及相互間的積極情態,使得教育過程充盈著良性的變數,促使不同的受教育者收獲自信,并能夠自主書寫出異彩紛呈的生命篇章。換言之,不同的教育個體憑借各自不同的內在動機,在不同的育人環境中尋找并調適自我,由此及彼,由小及大,循序漸進,方能夠有效地實現教育的目標,創設相得益彰、和諧共生、百花齊放的教育景觀。

其次,要固本強基,自下而上。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教室是教育活動的第一場所,課堂刻板僵硬,教學就不可能產生活力;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必要前提,個體間缺乏理解、關愛、認同及互動,高等學府內良好的人際生態就難以生成;學理的質疑辯駁及實驗的真偽探究是高深學術得以演進的基礎環節,要是缺乏批判的精神與超越的勇氣,所謂的“創新”將似水中花、鏡中月而難以兌現;高等學府本是探究的場所,如若在校園符號及其文化的場域中感受不到陳寅恪先生所指的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氣息,大學將有悖于“高深學府”的雅號繼而與“高質量發展”無緣。換言之,教材、教室、教學與教研,學科、學術、學者與學問,正是這些最基本最基礎的要素維系著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因。基礎不扎實,基層欠靈活,師生少個性,教育就是無源之水,創新就如無本之木。大學的生長邏輯完全不同于行政指令自上而下的運行邏輯。盡管學校的體量不一,發展狀況各異,所能夠獲取的資源更是大相徑庭,但其真實的運行效率和發展品質卻無不與基層教學科研組織的活動狀況息息相關。高等教育的重心理應落實在教學科研的基層單位及其活動之中,包括院系所、教研組、學科團隊、學術共同體及所關聯到的課堂、實驗室及交流場域。始終以學術為中軸,以師生為主體,以探究為鵠的,才能夠發揮出伯頓·克拉克所稱的“科研—教學—學習連結體”之功用。進而言之,教育之面向應能夠保護院校中“基于‘科研自由’‘教學自由’以及強調對最初的學術活動進行自我選擇和自由結合的‘學習自由’之統一的信念”[15]251-252。唯有基層強盛,基底厚實,方能活躍學術,創新思想,促進高級專門人才的全面發展。

再者,要修煉品格,由內而外。教育的健康發展經由內求與外求兩個維度融合而成。內求的“教育面向”體現于生命本身,潛心育人,謙遜、沉淀、內省、雕琢打磨、循環修正,在矛盾叢生的發展進程中不斷生長,潤物無聲,靜待花開,無限地趨向真、善、美的理想境地。外求的教育則化身為一種工具、一種手段,被國際的潮流、制度的規訓、市場的需求、社會的期望及技術的更新迭代所牽動,需要吸納新資源、持續增強競技勢頭或及時根據利益轉向調整方向,努力博取外界認可及青睞。內外兼修、和諧聯動無疑是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想狀況。但兩權相較,教育最深層次的發展動機當然還是源自生命體內生的需求。如此,學校、學科、學者、學生才能夠維持最踏實的、穩固的、可持續的發展動機,因為“當發展由理想產生時,動機由內里生發達至外物,發展的動力積蓄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具有主動性和連續性。整個發展過程較為平穩和有序,能堅守初心,不為外物所左右,時機恰當且方向可測”[16]。教育的理想及高遠動機絕對離不開教育主體純粹的“求知旨趣”。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求知旨趣是人作為認識的主體,維持和不斷擴大自身存在和再生產的最深刻的決定因素。”[17]這種旨趣維護著生命或學術前行的深層次動力,使教育過程充滿樂趣及相應的成就感。

(二)格調高雅:“教育面向”的守則

第一,“教育面向”要尊重生命性準則。活生生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活動自始至終都是為了人,而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就是希望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尋找和彰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由是人生命的標志,人獲得自由的狀況即他的生命存在狀況,人對自由的把握力即他的生命力。”[12]228但是,辦教育必得具備資質,優質教育需要優質的辦學條件支撐,這些條件又往往以指標的形式體現出來。因此,這難免讓人們產生一種錯覺,誤以為達到了某種辦學條件或標準,高質量發展的教育就會隨之而成。辦學必須面對指標的考核,但真實的教育質量卻維系于指標背后的靈性生成和創造活力,重點還在于教育情景中人之生命的存續狀態,要充滿對生命價值的人文關懷,促使師生覺察并體悟生命及學術智慧,方能造就有溫度的教育。正如康德所言:“人,……任何時候都必須被當作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18]

第二,“教育面向”要遵守包容性原則。教育的成就取決于對諸多可變因素的精妙調整,因為我們是在與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與沒有生命的物質打交道[19]9。這種“精妙調整”的本質在于對諸多變量的領會和兼容,不拘泥于刻板的標準,而是源于對標準內涵及精神內核的把握。首先,從主體上看,教育必須包容那些具有不同成長背景、智力、興趣等特征的個人,并因材施教。其次,從內容上看,教育必須始終以變動的知識世界為核心,有機地結合“傳統與現代”“通識與專業”“理論與應用”等看似矛盾對立的主題中錯綜復雜的內容,努力兼收并蓄,達成取長補短的功效。再者,從政策上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教育作為一項共同利益,必須具備包容性的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的程序”[5]70。因此,教育要以開放的心胸去理解接納不同國家對教育品質的差異性訴求,積極增進平等且多元的互動,才能達至大同格局。

第三,“教育面向”要遵循發展性法則。教育的根本是人的發展,而發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發展性[12]111。這種可發展性體現為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其所能達到的認知深度、涉獵范圍以及成長境界在本質上和時間上都是不可規劃的。一方面,教育始終以“人的可發展性”為檢驗標準,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社會功用,并據此促進個體在教育過程中不斷發現并開發自我,止于至善。另一方面,“或許在任何領域是否可以不斷得到可選擇的其他方法都沒有像在教育領域那么重要,在教育領域任務是使年輕人為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20]。今天的教育尤其要注重維護后現代語境中人的善良意志以及接納未知世界的高度不確定性。“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必須在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情況下,為某個東西負責。我們不能算計它……在我們生命中的每時每刻,我們都在承擔責任,就算不知道自己在為什么承擔責任。”[3]142換言之,“良好的教育正是世界上一切從善中產生的東西。孩子們受教育不應當是為了適應人類當前的狀態,而應當是為了適應人類未來更好的狀態,也即適應人性的理念及其整個使命”[21]。教育永遠處于不確定的變局之中,但教育能夠改變并促進人的發展卻是確鑿無疑的。

(三)格局高遠:“教育面向”的韜略

教育方略,大道至簡。老子曰,“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教育至簡的根性體現在“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徑,至于德之目標”[22]20。教育的面向始終不能脫離教育之根性。教育作為一種純粹人道的事業,不僅要維持個體生命并賦予其意義,而且要促進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識和合作精神,共創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于一國教育而言,教育無不以未知世界為標,以理想社稷為本展開育人活動,以主體間平等、自由、和諧的教育交往促進受教育者獲得向上、向善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由此聯動身、心、靈之全面發展。于大同世界而言,世界教育格局風云變幻,在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的情形之下,中國教育的面向更應該篤定守靜制動、韜光養晦的強盛方略,以“厚德載物”的大國風范,秉持“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的策略,去踐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育智慧,繼而順理成章地成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強國夢想。

教育運籌,法無定法。“事物的有序之共相本源于無序之殊相。”[23]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面發展,本質其實在于人的個性發展,而世界上又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當然也就找不出一種絕對有效的教育模式。“全面發展作為一種理想照耀著我們發展著走向全面,發展著的人把全面發展變為有各自特點的發展的全面,每個人不同的全面,由片面表現出來的全面。”[12]124唯有師生的個性得以釋放,教育整體的發展才成為可能,教育強國的建設也才擁有了堅實可靠的塔基。因此,教育在理論上的面向以及行動上的取舍都理當因應時空變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教育改革不能求全責備,培養模式不能固化,競爭策略難以周全,高質量發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間,少不了開放、多元、立體、靈活的機鋒應對,唯有隨機應變的作為,方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革故鼎新。“當教育在恰當地加以限定的意義上緩慢地推進,并根據外部事件和偶然情況進行調整時,它會擁有一切為深刻地影響人的心靈所必需的途徑。”[24]17

教育治理,無為而治。當下,過分主觀、盲目樂觀且“大有作為”的建構意愿充斥于教育發展的全過程。人們誤以為,只要選取一個高遠的教育目標,輔之以充足的教育資源,然后對教育活動實施強有力的推動,繼而再對教育過程進行嚴密的控制,長此以往,高質量發展的教育即可自動現于眼前。殊不知,教育是一種充滿著無窮變數的社會化活動,其外部的發展固然離不開天時地利(政策及環境的保障),但其內部的生長動因(價值認同與精神索求)才是構成可持續發展的真實動力源泉。作為具有高度自組織機能的高等學校,其自身的演進發展機緣往往源自于內外部動機的平衡與取舍,一國、一省、一地、一校的生長基因不同,發展基礎不同,其創新策略也會大相徑庭。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教育治理的內部要素需要充分激活,而外部干預要十分謹慎,總的原則是要采取彈性靈活的教育治理策略,尊重、維護并激發各級各類學校的自組織特性。《道德經》指出,“為無為,則無不治矣”。“無為”的“教育面向”絕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任其簡單自為,而是要遵循教育規律順勢而為,旨在教育之“大為”。教育善治,必須“善為”。教育之道在于“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要努力促進教育從自在到自為,然后方可達成自主、自強的善治理想。

三、“教育面向”的理想進路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面向”的理想進路異曲同工。教育強國,就認知而論,離不開橫向格物的體悟與縱貫古今的覺察;就行動而言,還必須“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眾所周知,置身于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體量日益強大,高等學府的場域日漸喧囂,教育技術的手段日新月異,教育表征的面貌茍日新又日新;但與此同時,教育質量問題卻有增無減,教育機制沖突此起彼伏,教育發展矛盾層出不窮。結合歷史的教訓,從中國教育的根性上再度審視,“三個面向”的方針仍然具有理性上的光輝及應用上的生命力。我們一方面需要篤定方向,踏實踐行,長期堅守;另一方面需要隨機應變,積極調適,與時俱進。擁抱新技術,才能更好地面向現代化;兼容并包,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腳踏實地,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一)校準“教育面向”的價值系統

第一,新時代的教育要面向生命。“生命并不是一種凝固的實體,而是活力,生命的意志、渴求、期待、沖動更能表征這種活力。”[25]在高等學府之中,師生作為維系學科學術運轉的生命主體,是教育生生不息的源泉,既是起點,也是歸屬。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需要指向并時刻關注教育實景中的師生情態。一方面,無論是教育行為,還是學術探究,都要努力地通過經驗的聯動和智慧的碰撞來激發師生的內生動力和外顯的精氣神,據此促進教育主體對有力的思想、未知的科學、妙曼的藝術和縝密的邏輯之深刻感應,從而在教育過程中釋放出學生、學者、學科或學校各自的創造天性。另一方面,學校組織要不停地關注師生個體的生命狀態,并給予周密的呵護,以此為教育及科研輸入源源不斷的、積極的、樂觀的、開放的精神營養。一般而言,形而下的刺激會明顯誘使人們關注眼下,而形而上的引領才能持續為教育的高品質追求提供不竭的動能。認知學識、認可同道、認同情義決定了師生對高深知識的渴求及探究未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教育活力的重要內核。亞里士多德認為:“情感對良好生活是本質性的,因為良好生活意味著,在特定情況下有適當的情感。這就是說,情感并非與自我或靈魂相分離,而是其本質要素。”[26]教育的生命力一旦得以滋養,必然會相應綻放出生命的光澤,繼而造就生動的課堂,衍生出創新的動力。學人、學科、學校亦將因此而生機勃勃。

第二,新時代的教育要面向基層。“科學的田野工作遠遠高出即使是最上乘的業余作業”[27]13,教育的興旺及學術的繁盛既無坦途更無捷徑,“不能指望不經努力和挫折就發現某種神奇的捷徑”[27]4。屠呦呦、蔡希陶、費孝通、鄧稼先等人的不同抉擇、不懈堅持和所取得的成就無不印證了這個簡單道理。對于當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只顧朝向“高大上”,而越來越少的人甘于關注“小特弱”。教育的確是一項特殊的事業,與其他行當相比較,朝向“小特弱”才真正是功德無量。教育者要關心個體的生命存在,尊重差異,托舉弱小,自下而上,立地方能齊天。此為正途。人文社會的田野廣闊無邊,自然科技的實驗深不可測。此二者構成了高等教育的塔基,唯有固本強基,憑借慈悲胸懷深入田野,秉持探究精神投身實驗,格物致知,向下向內深耕不怠,方能把學術的種子播撒進祖國大地,并植入教育者的心田。面向基層往往需要摒棄狹隘的近利,務以探求真理為終極旨趣,因為“那些劃時代的理論成果出自那些不太問‘有什么用’的地方,而不斷地急切地問‘有什么用’的地方沒有生長出劃時代成果”[12]90。既扎根,又鑄魂,教育強國的塔基即得以鑄牢。

第三,新時代的教育要面向多元。教育世界瞬息萬變,“系統的多樣性有賴于個體的差異化,只有具備不同特征的個體的集合才能夠實現系統的多樣”[22]36。不同國家或不同民族的教育,根源于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及運行特征。一國高等教育無法抽身于多元的世界教育體系之外,更不能以“想當然”的態度去簡單武斷地揣度他國教育的文化價值。理性的策略是開放胸懷,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同時理智權衡,巧取經驗。就“己文化”而言,中華文化教育自帶優秀傳統基因,其間不乏“執牛耳”的文明成就,但亦有落后的灰暗時刻。就“他文化”而論,同樣也是良莠并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樣態。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提出:“文化相對論斷定,一種文化沒有絕對的標準來判斷另一種文化行為是‘低劣’還是‘優越’。”[28]6荷蘭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則認為“價值觀構成了文化的核心”[28]340。所以,理想的高等教育務必高瞻遠矚,破除門戶之見,以同理心去解構不同文化源流中的深層價值,通過了解并把握真實的文化語義,從而博采眾家之長。理解他者,堅信自我,取他山之石為我所用。

第四,新時代的教育要面向未知。面向“未知”并不僅僅是面向“新知”,更不是新詞迭出、新概念滿天飛、新瓶裝老酒,因為“有很多‘未知’的東西,其實在‘我們’之前就昭然若揭了,甚至已被揭示出來,或者,不管是否已被‘揭示’,它都已是事實性的存在”[14]27。因此,“教育面向”未知的重點還在于不斷刷新對世界的認識,質疑既有,探尋盲區,挑戰權威,直面風險,這樣方能使得教育過程隨時隨地充滿發現的驚喜和探究的魅力。涂爾干說過:“盡管各門科學的學習以外部的世界為取向,但它之所以將我們拉出我們自身,也只是為了把我們帶回自身,不過在帶我們回來的時候,已經用彌足珍貴的深刻見解武裝了我們,豐富了我們,使我們對自己的本性有了新的認識。”[29]當然,高等教育亦不能窄化,更不能神化科學技術和知識實踐之于社會發展的意義,畢竟“我們一旦深信科學的知識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時,就已經將科學,以及科學與現實世界的關系變為意識形態及社會規范”[30]。因此,高等教育始終要將理性的科學態度和慈悲的人文精神合為一體,通過科學與人類的積極交互作用促進文明的進步。

(二)篤定“教育面向”的行動邏輯

篤定“教育面向”,首要之務是與時俱進的精神索求。觀念先行,精神前衛,審時度勢,言行一致,內引外聯,才能使教育“載營魄抱一”而形神兼備。一方面,品格的探求必須朝向于上方。無論是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還是“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不求喜,不緣道”的莊子,抑或是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古往今來,高潔的學品和高尚的教育,抑或文人風骨和學府精神,莫不如此:登高望遠,剛毅堅卓,天天向上。另一方面,情懷的表達則需要面向于下方。“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與其他行業相比較,教育總體上是一項公平、公正、公益的事業,現代的教育理應關注受教育者的生命質量,包括大眾的啟蒙、弱者的機會及社會基礎的穩固。舉凡提及教育的情懷,一般不會體現于優勝劣汰、利益均沾的競賽中,更多地需要聚焦于“小特弱”的實際行動,一心向下,努力幫助“小不點兒”,關懷特殊人群,托舉弱勢群體。情懷所致,功德所系。托克維爾指出,只有了解到一個人“躺在搖籃的襁褓之時”以及“顯示他頑強性的最初奮斗”,才能深刻體會“支配他一生的偏見、習慣和激情的來源”[31]。

篤定“教育面向”,一以貫之的,是靈活自主的行動選擇。教育的面向表達于心念而落實于行動,而行動的效能則取決于教育主體的靈活與自主。教育發展的內外情境復雜多變,需要因應時局,自由變通。其一,要堅持開放。高等學校是具有復雜社會特性的自組織機構,其運行發展無不處于有序與混沌之間,有學者稱之為“有組織的無政府形態”。教育大系統內保持開放格局,能有效促使學校內外各種人才、信息、資源的交互作用,在非線性的作用機制下,教育往往會產生持久的深層動力并因之而帶動事業走向繁榮。其二,要承認差異。教育只有承認差異才能產生同理心,辦學唯有包容多元才能相互汲取營養,從而共筑起風格多樣、和而不同、多姿多彩且相互不可替代的大同局面。因此,各級各類學校理當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標選擇,理應秉持自身與眾不同的發展特質和樣態,務必尊重學科的自治特性與教師的教學自由,全面接納并鼓勵受教育個體的多樣性訴求。懷特海說:“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是,學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經過自己審核后批準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由其在校教師開發出來。如果我們不能確保這一點,那么我們就很容易從一種形式主義走向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堆無用呆滯的思想走向另一堆無用呆滯的思想。”[19]20

篤定“教育面向”,隨機應變的,是便捷高效的技術運用。近年來,技術的變革正在成為驅動教育轉型的關鍵。面對新興技術的挑戰,教育不得不相向而行,不盲從,不落伍。教育進步需要正視社會轉型的事實,積極正向地看待智能技術進步,并坦承教育體系和內容的短板。首先,要承認未知,接納不確定性。盡管科學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規避了大自然帶來的不確定性,可是“還有許多事物未能被科學所發現,甚至可以說,還有無數事物仍然是不為人所知的”[24]323。人們一旦執意否定未知,拒絕不確定性,則容易陷入因對技術的過度依賴與追求而導致的麻煩中,畢竟“極端的不確定性會給人帶來難以忍受的焦慮……它們的根基是非理性的”[28]175。因此,面臨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未來,不僅要以穩定的心態秩序化解由“不確定性”帶來的非理性,也要“通過關注科技不能做什么,實施培養我們人類獨特性的防御機器人教育”[32],從而以人類有別于“技術手段”的人文精神、教育情懷、科學態度、育人的邏輯等為基準智識,探尋并守住教育在不確定的未來尚得以延續的確定性空間。其次,要求同存異,革故鼎新。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彼得·L.伯格指出:“只要‘陌生的東西’突破了界限,本來偏常的世界也成了自己人的一種彼岸時,麻煩就會出現了。到了這個時候,傳統的專家就很可能要召喚‘火與劍’了。”[33]然而,“反者道之動”,“創新的根本源于‘求異’而非‘求同’”[14]159。“異見”往往無關對與錯,時正時誤皆有可能。我們需要的是接納與包容,對立的觀點和事物往往會成為心燈的光澤和火苗,繼而推動人類的創新和進步。有學者在理智地辨析了技術變革與教育轉型的關系后明確地指出:“未來無論技術如何強大,我們仍然需要人之為人的美好品質,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教育不需要與技術競賽,也無須一定成為競賽的贏家(在技術層面上,教育不可能超過技術),但只要我們還有‘成人’的需要,教育就不會消失。”[34]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比較教育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8.

[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3-4.

[3] [英]齊格蒙特·鮑曼,[瑞士]彼得·哈夫納.將熟悉變為陌生:與齊格蒙特·鮑曼對談[M].王立秋,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6] 夏征農,陳至立.大辭海·哲學卷[M].上海:上海群書出版社,2015.

[7]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

[8]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教育何為?[M].周國平,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

[9] 馮契.外國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37.

[10] 漢語大字典編纂處.現代漢語詞典(全新版)[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

[11] [英]安東尼·吉登斯,[英]菲利普·薩頓.社會學基本概念:第二版[M].王修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117.

[12] 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13] 董云川,李芬.樣板的悖誤:兼論教育的“特殊”與“一般”[J].大學教育科學,2023(5):45-53.

[14] 董云川.大學鏡像[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15] [美]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 董云川,李芬.理想與欲望:教育發展的真實動機探究[J].江蘇高教,2024(2):19-27.

[17] [德]哈貝馬斯.認識與興趣[M].郭官義,李黎,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202-204.

[18]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0-81.

[19] [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20] [英]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自由憲章[M].楊玉生,馮興元,陳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64.

[21] [德]康德.康德論教育[M].李其龍,彭正梅,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0-11.

[22] 董云川.道與不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3] 董云川.找回大學精神(第二版)[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97.

[24] 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5] 劉鐵芳,高曉清.張楚廷教育思想研究:第二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5:191.

[26] [美]所羅門,[美]希金斯.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第10版)[M].張卜天,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197.

[27] [英]馬凌諾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紹明,譯.高丙中,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8] [荷蘭]吉爾特·霍夫斯泰德,[荷蘭]格特·揚·霍夫斯泰德.文化與組織:心理軟件的力量(第二版)[M].李原,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9] [法]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M].李康,譯.渠敬東,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496-497.

[30] [美]托馬斯·S.波普科維茨.知識與力量:教育改革的政治社會學[M].范國睿,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254.

[31]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冊)[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0.

[32] [美]約瑟夫·E.奧恩.教育的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M].李海燕,王秦輝,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62.

[33] [美]彼得·L.伯格,[美]托馬斯·盧克曼.現實的社會建構:知識社會學論綱[M].吳肅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61.

[34] 鐘秉林,尚俊杰,王建華,等.ChatGPT對教育的挑戰(筆談)[J].重慶高教研究,2023(3):3-25.

The Contemporary Approach of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DONG Yunchuan" "FENG Yuanyuan

Abstract: “Three Orientations” have been the direction indicator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since the 1980s, and have effectively led and strong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for decades.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shows a different action pattern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which is attached with new era connotations, and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entanglements. Education must actively embrace new technologies and cannot become a slave to technology; education should be independent in the world and cannot be opposed to the world; education has to deal with reality, but it cannot be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 At the micro-level,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respect individuals and proceed step by step. It shoul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bottom up, and cultivate character from the inside out. At the meso-level,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respect the vitality principle, abide by the inclusiveness principle, and follow the developmental law. At the macro-level,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be far-sighted, follow the simple truth, and seek good governance. From now on, education needs to calibrate its “orientation” policy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are more about the vitality of the grassroots, and care more closely for diverse lives. The character of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striving for progress, and the feelings of education are nourishing. We should always keep an open mind and be brave enough to accept unknown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open a new chapter for Chinese education and add wisdom to world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educational purpos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ower country

(責任編輯" 李震聲)

收稿日期:2024-04-2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國家重大項目“中國特色高校評價體系的內涵與建構研究”(VIA230008)。

作者簡介:董云川,云南云龍人,教育學博士,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研究;馮媛媛,云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昆明,650091。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
關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
中國市場(2018年18期)2018-06-13 05:41:22
加快建設適應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工業經濟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加快發展現代種植業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完善制度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北方經濟(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人福利视频|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五月婷婷伊人网| 97视频免费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91激情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欧美午夜小视频| 欧美色亚洲|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性69交片免费看| 亚洲第一视频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无码91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58av国产精品|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无码视屏|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色香蕉影院|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亚洲综合色在线|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视频a|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四虎AV麻豆|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无码内射在线|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久草网视频在线|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