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情境教學法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學習特征、認知水平相契合,適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以情境教學法開展數學教學,能有效突破學生對于抽象數學概念的認知困境,使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獲得短暫提升。學生能在學習自信心的驅動下形成活躍的課堂思維,進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基于此,文章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為目標,以情境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淺析多元情境創設方式作用于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策略和重要性。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情境教學法著重圍繞情境的構建與應用活動展開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關聯、與實際生活場景相關聯的情境內容,引領學生理解情境,發散思維,進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情境教學法具有情景再現、構建形象認知等教育優勢,能有效簡化學生的理解思路,降低課時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深度開發情境的教學功能,以情境探究為學生數學思維注入活力。
一、以情境教學法指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功能主要為補充說明、提供條件、啟發思路,是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重要推手。在實際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輕松突破認知困境,提升數學理解能力。小學生在學習數學初期,存在一定的認知困難。情境教學法能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要素的內在聯系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促使學生運用類比思維理解數學現象,獲得正確認知。其次,情境法能為學生提供聲境結合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在趣味視聽感受中萌生對學科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積極的學習情感能驅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踴躍參與學習活動、提升配合意識,形成活躍的數學思維,達到深度學習的教育目標。最后,情境教學法能為學生建立深刻的學習印象,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記憶,內化知識與能力。情境教學能為學生構建圖象記憶,將知識要素與圖象深度聯系在一起。而圖象記憶較傳統的閱讀記憶方式更深刻、更高效。在情境教學的作用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能得到顯著提升。
二、以情境教學法統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學情境因其內容、展示形式、課堂應用環節的不同,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功能性差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設計要求,靈活調配情境工具,在不同的教學模塊下導入差異化情境內容,使情境教學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達到多樣化的教學目標。
1. 創設趣味性導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富有趣味性的導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新知的引入作鋪墊。教師可以選擇貼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數學要素,將其融入情境中,以期聚焦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激趣”效果;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找到畫面信息豐富、情節品質優秀的影視資源或圖片工具作為導入情境的主體,以此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從積極的審美體驗中形成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增強情境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以人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式提升情境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在趣味性情境中形成激發好奇心與探究欲,通過對情境信息的解讀建立對本課新知內容的初步認知,有效達到課前情境導入的教育目標。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一年級上冊“11 ~ 20各數的認識”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11 ~ 20”數字的順序和進位、退位加減法的運算規則,為后續混合運算打下數感、量感、運算思維基礎。在導學環節,教師可以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情境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如下導學情境:為學生播放“七彩糖果”圖片,讓學生動動小手數一數,數出紅色、綠色、黃色、藍色糖果各有多少顆,哪個顏色的糖果最多,哪個顏色的糖果最少。一年級的小學生普遍對“糖果”有著積極的情感印象,因此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到“數數”環節中,初步認識比“10”大的數,形成“11 ~ 20”數字大小比較、排列的概念;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境游戲——“摘果子”,讓學生進行句子接龍“摘果子,我摘了(1 ~ 20)個果子。”當數到“11”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一籃”代替前面的10個數字,將“11 ~ 20”數字中的十位獨立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數量的大小。趣味性游戲情境和圖片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活動的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時學習中,為課堂學習作好前瞻性準備。
2. 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明確應用意義
在新知探究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通過提出生活化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本課新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價值。學生能在實用主義精神的推動下提升對課堂學習的認同感,明確本課學習的重要性,進而轉變學習態度,積極投入到后期的探究與練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微課程視頻,向學生展示課堂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形式。學生能在精彩的剪輯中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意義,從而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還可以將情境內容集中于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圍繞一個場景問題展開思考,認識到本課學習內容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性。學生能在此階段培養知識遷移、應用意識,提升對課堂知識重點的敏感度。
例如,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確切的時間單位,能進行時、分、秒的單位換算,建立正確的時間概念和時間觀念。學生能在本課學習活動中提升對時間解讀的精確性,形成時間管理、規劃意識。在新知探究前期,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生活化情境視頻“小明和小強的一天”。視頻中多次以時間管理計劃表和鐘表、鬧鐘、數字表等形式展示小明和小強兩位同學在不同時刻進行的活動,向學生展示時間流逝的過程。學生能在觀看視頻過程中了解到:小明因做好時間規劃,所以能在生活中高效完成每日活動,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小強因沒有做好時間規劃,無意中浪費許多時間,影響作息。學生能借助生活化視頻感受時間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認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進而樹立本課學習目標“學習時間知識,設計個人時間計劃表”。將教學目標蘊于生活化情境中,有助于學生求知意識的萌發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3. 創設啟發性展示情境,構建正確認知
新知探究環節的最終目標為:引導學生親歷知識規律推導的過程,促使學生通過數學思考自主構建正確的數學認知。這一過程中,情境教學可被視為啟發學生探究思路的工具,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引領學生數學思維向正確的方向發散延伸。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具有類比性的情境內容,在情境中融入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符、內在聯系簡明易懂的數學要素,借助簡化的邏輯關系啟發學生思考。學生能運用對比分析思維,自主搭建情境中事物的內在邏輯與本課涉及的抽象數學概念的內在邏輯的聯系,進而輕松突破認知困境,構建正確的數學認知;教師還可以在情境中呈現遞進式關系,將學生前期所學的、與本課知識相關聯的知識內容進行匯總,通過知識內容的遞進式變化啟發學生探究思考,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運用推理判斷思維做出大膽猜想,推進課堂探究進程,達到構建正確認知的教育目標。
例如,教材三年級上冊“多位數乘一位數”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運算規律,能運用口算乘法和筆算乘法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結合題干中給出的數字信息靈活選擇最便捷、準確的運算方式。本課新知探究的難點在于筆算環節。學生易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出現進位或乘法計算錯誤,最終形成錯誤答案。為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豎式計算認知,教師為學生構建如下啟發性教學情境。
(1)播放6 × 8,16 × 8,116 × 8的列豎式計算步驟圖,引領學生在動態解題模型中把握乘法進位的規律,對乘法豎式計算的規則提出大膽假設。
(2)播放4 × 7,40 × 7,400 × 7的口算題圖片,讓學生結合已知的口算答案嘗試列式計算,探究分析乘數是整數的乘法豎式計算思路。
該情境中將學生前期所學的“乘法口訣”“兩位數乘法”“整數口算乘法”等知識點串聯起來,為學生搭建思考支架。學生不僅能認識到本課知識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位置,還能結合前期所學知識,把握數學運算規律的共性,對列豎式計算的方式提出大膽假設。學生能在啟發性情境的作用下形成對知識的遞進式思考,深度落實本課知識目標,建立正確的“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運算認知。
4. 創設懸念性教學情境,拓展思維深度
學生初步構建數學認知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為學生創設懸念性教學情境。富有懸念的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促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思路由淺層向深層轉變。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對新知的基礎理解為學生設計認知沖突類情境問題,激發學生深度探究的興趣,促使學生深度思考;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趣味游戲,通過游戲啟發學生發現新的問題,結合新知概念產生深度思考,豐富學生的新知應用經驗;教師還可以用富有挑戰性的復合型問題,將學生前期所學的知識考點融匯于一題中,發起班級挑戰,制造勝負懸念。學生能在懸念性教學情境的作用下自覺自發地拓展新知理解深度,挖掘課堂重點。
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長方形(S = ab)、正方形(S = a2)、平行四邊形(S = ah)、三角形[S=12ah]等多邊形的面積公式,能運用公式和已知的數學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探究環節,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第85頁的花壇面積圖片作為教學情境,改變提問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生掌握多個多邊形面積公式后,教師又向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長度為八米的麻繩,如何圈地能將地的面積最大化?”該題對學生來說富有挑戰性。學生在紙上依次繪制多個多邊形并進行邊長變量計算,最終達成共識,提出“周長相等的情況下,正方形面積 gt; 長方形面積 gt; 平行四邊形面積(鄰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等) gt; 三角形面積”這一通用概念。學生能在這一過程中深度鍛煉數學思維,拓寬數學思維路徑,達到課堂“增效”的教育目的。
5. 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驗收學習成果
經過前期導學、說明、探究、啟發四個教學環節的鋪墊,學生已初步掌握本課知識重點。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鞏固學生學習成果。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情境類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教師還可以在立足本課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具有一定思考難度的拓展性問題,鍛煉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具有探究性質的問題情境能將課堂學情外顯化,便于教師把握班級學情,為學生提供補充性教學,最終深度落實課時教學目標。
例如,教材六年級上冊“圓”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圓”的構成部分、繪制方法,以及周長(C = πd = 2πr)、面積(S = πr2)求解公式,能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學生掌握知識內容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取數學信息,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為學生播放包含多個圓形以及圓形數據的“操場”圖片。學生能從圖片中讀取數學信息:同學玩的呼啦圈直徑為1.5米左右,操場的環形沙坑直徑為5米左右。學生能結合所得出的數學信息自主提出問題:“呼啦圈、環形沙坑等圓的面積、周長各是多少?這個大小合理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活動,結合所提出的問題相互提問,并自主計算。這種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數學信息,幫助學生打開生活化數學探究思路,使學生由圖片自然聯想到生活場景,由生活場景中的形狀要素聯想到相關知識點,進而聯想到運用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造福生活的多種思路。學生的數學認知、數學思維、數學學科能力在這一環節中獲得鞏固與升華。教師在課堂尾聲向學生提出問題式情境,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前期導學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趣味性、生活化情境,使學生領會本課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達到“激趣”效果;在新知探究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啟發性情境和懸念性情境,引領學生思維由淺入深地遞進;在學后階段,教師則可以為學生提供問題情境以驗收教學成果。結合課堂教學環節和實際教學需要設計指向差異化功能的教學情境,能提升情境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課堂思維由淺層向深層發散。
參考文獻:
[1]孫玲. 巧借生活情景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 小學生(下旬刊),2022(9):85-87.
[2]尚亞強.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景的創設[J]. 家長(下),2022(8):52-54.
[3]王琴. 小學數學情景教學的方法及作用研究[J].學周刊,2022(25):73-75.
[4]李美霞. 新課標視角下小學數學情景教學探究[J]. 讀寫算,2022(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