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研究型審計的概念,并將其運用于高校內部審計實踐中。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以增強高校內部審計質效。
關鍵詞:研究型審計;高校;內部審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F239
一、引言
研究型審計的概念最早由南京審計署特派辦于2009年提出,2021年審計署印發了《“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要求審計機關積極開展研究型審計。2022年,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審計署審計長侯凱指出,深入開展研究型審計是實現新時代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自此,研究型審計逐漸被應用到審計實踐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校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起到重要支撐作用,高校內部審計是高校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內部審計質量,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是高校內部審計的職責;做深做實研究型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研究型審計的內涵
研究型審計是一種理論研究與審計實踐相結合的新型審計方式。高校作為財政資金的重要使用單位,推行研究型審計對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高校內部審計實踐,本研究將研究型審計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優化內部審計環境,通過深入研究國家和相關部門對高校內部審計的要求,完善內部審計機制,激發審計內生動力;二是做細做精審計項目[1],把審計項目當成課題,把被審計對象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將研究型思維貫穿于高校內部審計全過程,深入研究,揭示問題,撰寫完整的審計報告;三是實踐豐富理論,建立審計資料庫,保存審計成果,分享審計經驗,擴展豐富審計理論,形成更完善的審計策略與審計組織方式;四是內部審計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從宏觀層面揭示趨勢性問題和系統性風險,讓內部審計成為高校事業發展的“防火墻”、黨風廉政建設的“守衛者”。內部審計可以打通校內信息壁壘,為高校黨委提供決策部署依據,是黨委的審計智庫。
三、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講話中強調,要發揮審計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推進新時代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做好新時代審計工作,具體要做到“三個如”,即如影隨形、如臂指使、如雷貫耳。“如影隨形”,指審計監督要全覆蓋;“如臂指使”,即政治性強,專業過硬,能打勝仗;“如雷貫耳”,即形成常態化、動態化震懾。高校內部審計是國家審計監督在高校的延伸,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高校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得以進一步彰顯。但高校內部審計效果與新形勢新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針對高校內部審計實踐情況,本研究對高校審計工作人員進行了專項問卷調查。調查最終形成有效問卷114份,調查對象主要是教育部所屬高校和地方高校。通過調查結果,總結出以下問題。
(一)高校內部審計的領導機制不完善
調查發現,92.11%的調查對象是獨立設置審計機構(圖1);85.09%調查對象的審計部門分管領導為校長(圖2),即內部審計部門基本受校長直接領導,審計獨立性得到基本保障;49.12%調查對象未建立內部審計領導機制(圖3),內部審計領導機制不完善,審計權威性不足,無法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
(二)高校內部審計覆蓋不全面
調查發現,經濟責任審計是高校開展最廣泛的審計項目, 80.71%的調查對象開展了該項審計;內部控制審計是各類審計工作的基礎,在內部控制評價制度的要求下,有61.40%的調查對象專門開展了內部控制審計;有52.63%的調查對象開展了財政財務收支審計,財政資金審計不聚焦;開展績效審計的調查對象不足40%;僅有11.40%的調查對象開展了政策落實跟蹤審計。以上調查數據說明高校內部審計覆蓋不夠全面,具體情況如圖4所示。
(三)高校內部審計制度體系構建不完善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審計工作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一系列重大審計政策陸續出臺,促使高校推進內部審計制度的建設。調查發現,有近90%的調查對象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多于5個,近40%的調查對象內部審計制度超過10個(圖5),說明各高校都在積極制定各自適用的內部審計制度,但制度體系構建仍不夠全面。以審計整改工作為例,調查對象中建立審計整改機制并已執行的僅有47.37%,仍有半數以上的調查對象未形成整改長效機制(圖6)。
(四)高校內部審計結果運用不充分
調查發現,調查對象中有80%左右的內部審計報告使用者是紀檢(巡視巡查)部門和組織人事部門,但是僅有32.46%的調查對象將審計結果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46.73%的調查對象對審計結果執行一般、極少、完全不參考(圖7)。內部審計結果運用不深入、不充分,沒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四、解決高校內部審計問題的建議
(一)加強審計環境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內部審計的領導機制
高校黨委是高校最高決策機構,加強黨對高校內部審計的領導[2],建立健全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機制,一方面可以使內部審計職能定位更清晰,另一方面使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得以提升。開展審計時,按照黨委的指示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安排審計項目,可以突出審計重點,提升內部審計效率。高校黨委會成員包含財務、資產管理等審計工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建立審計領導機制可以實現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的信息貫通,進而提升內部審計效果。
(二)加強審計資源的研究,強化內部審計實踐力量
據調查,高校現有的審計人員普遍不足,難以支持眾多審計項目的開展。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參與高校審計,以補充審計力量,是當下高校內部審計的普遍做法。如何結合內外審計力量做到優勢互補,是統籌審計資源的關鍵。外部審計的優勢是人員充足、審計人員專業能力強,缺點是審計人員對高校政策、業務、管理情況不熟悉,所以在實踐中,適用于行業規范的常規審計項目可以委托中介機構開展,校內經濟責任審計、專項審計一般仍以內部審計人員為主。有些學校的審計采用部分委托方式,俗稱“包輕工”,即由內部審計人員任審計組長,制定審計方案,中介機構人員作為部分審計組員,預先對外部審計人員進行培訓,明確工作內容與要求。審計工作由內部審計人員全程跟蹤,收集問題,綜合分析,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審核,最終出具審計報告。這種審計方式,既解決了內部審計力量不足的問題,又可以防止外部審計人員審不深、審不清的情況發生,同時更容易取得被審計單位的支持配合,最大程度提高審計質量。用好外部審計人員,補充審計力量,可以實現審計全覆蓋。
(三)加強基礎工作研究,完善內部審計流程
高校內部審計主要遵循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發布的《內部審計準則》和《內部審計實務指南》,審計流程比較復雜,專業性較強,對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例如,針對內部審計實施方案怎樣制定、由誰審批、審計取證怎樣確認、審計發現問題與誰溝通、審計底稿怎樣分級審核、審計報告由誰簽發等問題,不同類型的內部審計項目要求不盡相同,在實踐中要全面兼顧,制定符合實際的操作規范[3]。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審計質量難以量化或標準化,更多靠程序把關,每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該項內容的審計失敗,只有各個程序都做到嚴謹細致,每項審計結論都有充足的證據支持,每個審計數據都經得起推敲,才能保證內部審計質量。
(四)加強審計理念和審計技術的研究,拓展內部審計的深度與廣度
1. 高校內部審計理念必須與時俱進,貼合新時代高校的發展理念[4]。高校內部審計應以財務規范性、內部控制有效性監督為主要目標,著重對國家重大經濟決策進行深入研究,以增強審計工作的政治性、宏觀性。
2.堅持科技強審,充分運用數字信息技術,搭建審計信息化平臺,提升內部審計效率,拓展審計工作的深度與廣度。首先,建設規范化審計平臺,便于科學管理審計流程,提升審計管理水平;其次,設置審計分析模塊,集成高校各類數據,通過設置問題模型,快速識別異常業務,運用“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模式,擴大審計覆蓋范圍,精準識別審計問題;最后,建設審計預警系統,以歷史數據為指標,動態識別風險,實現審計關口前移,對潛在問題及時給出應對措施。
3.細化溝通策略,強化審計溝通技巧。審計溝通貫穿審計工作的全過程,是審計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高校內部審計溝通,首先,基于平等原則進行溝通,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換位思考,以取得被審計單位的支持和配合;其次,溝通要及時充分,對獲取的審計資料及時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溝通,建立信任關系,形成雙方認可的審計成果;最后,建立溝通思維模式,把握主線,掌握主導權。
(五)加強整改策略研究,提升審計整改質效
審計整改是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環節。首先,高校應制定內部審計整改的長效機制,建立問題臺賬,實行清單銷號,跟蹤督辦。其次,落實整改主體責任,增加跟蹤提醒、定期公開整改進程等流程,將整改問題落實到責任人,提醒責任人切實履行整改責任。再次,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統籌分析,尤其對分階段整改、持續性整改問題進行充分地論證。分析方法可嘗試三段法,即問題表現、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如何解決或未來發展趨勢。將分析的內容體現在問題清單上,既深入描述了審計問題,又為后續判斷整改是否到位提供依據。最后,對整改情況進行核查[5],防范“口頭整改”“報告整改”,徹底核查被審計單位提交的整改資料,客觀判斷問題整改情況。
內部審計進一步擴大審計報告使用范圍,不僅要與紀檢(巡視巡查)、組織部門貫通,更要與財務、資產管理等職能部門貫通協作,推動財務、資產管理等程序優化升級,提升管理成效,內部審計成果才能得到多方認可。
(六)加強風險地圖的研究,防范化解高校業務風險
高校內部審計將發現的問題分類匯總,建立各類問題清單,形成高校業務風險地圖。如各行政管理部門領導經濟責任審計問題清單、校院二級管理的學院風險清單、教職工與學生權益風險清單(包含人才引進風險清單、后勤管理服務風險清單、學生獎勵與資助風險清單)、經濟合同管理風險清單、建設項目風險清單、科研管理風險清單(包括立項審核、經費分配、項目執行、成果驗收績效等清單)、目標完成情況問題清單(包括教師課時績效審核、學校計劃目標完成情況等清單)。高校審計部門通過繪制完整的風險地圖,研究動態規律,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和趨勢性風險,以強化審計效果。
(七)加強隊伍建設研究,提升高校內部審計勝任能力
首先,保證審計隊伍相對穩定,以更好地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其次,建立培訓機制,培養審計人員政治素養和專業素養,通過集體學習、“傳幫帶”、建立審計信息庫等措施,培養內部審計人員樹立全局意識,不斷提高專業水平;最后,鼓勵審計人員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幫助審計人員設立發展目標,選擇職業發展路徑,將內部審計人員打造成政治過硬、專業素質突出的專業化審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昕媛.研究型審計賦能高校經濟責任審計[J].會計師,2023(6):86-88.
[2]李曉梅.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內部審計職能定位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3(15):112-114.
[3]馮琴.高校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21(11):26-29.
[4]吉林省總工會經審辦.如何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J].中國工會財會,2023(10):37-38.
[5]王松.新時代高校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審計月刊,2023(6):42-45.
責任編輯:姜洪云
作者簡介:張昕媛,大連海事大學審計處,審計辦公室主任,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