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好中國故事”不單單要對內講好中國故事,更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這有助于使學生在掌握英語所學,鍛煉英語技能,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等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建立文化自信,自覺承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文章對初中英語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進行探索,旨在讓“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關鍵詞:初中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24-03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立德樹人”作為英語課程的根本任務,要求教師在幫助學生提升英語水平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在傾聽、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受到良好道德規范的滋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中國故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詮釋[1]。學生在傾聽、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深刻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主動肩負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由此可見,在英語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初中英語教師應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積極探索在英語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是古今中國以及中國人在中國境內外的故事,包括中國人的故事、優秀文化故事、中國道路的故事、中國發展的故事等,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新中國的時代風貌、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景[2]。
(二)“講好中國故事”
本文的“講好中國故事”是指以英語課堂為依托,
依據學情和英語教學需要,選擇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故事,借助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內容,講述故事,傳遞故事背后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讓不同的群體了解中國形象的活動。
二、在初中英語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
(一)明確“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既可以為教師指明課堂教學方向,又可以為學生指明發展方向。“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目標表現為語言知識習得、語言運用、中華文化認同、跨文化交際、思維能力等[3]。教師要以具體的目標指向為依據,聯系具體的英語教學內容,設計出相應的
“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目標,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工作。
例如,學生只有認同中華文化才能建立文化自信,
才會主動向不同群體“講好中國故事”,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以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這一單元Section A 3a-3b為例,Full Moon, Full Feelings是一篇典型的故事類文章,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先后描述了慶祝中秋節的方式、中秋節的特色食物、中秋節的由來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揭示了中秋節的寓意——團圓。在閱讀語篇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從不同方面了解中秋節,還可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建立文化自信,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于此,教師可以圍繞中華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設計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觀
看微課、體驗頭腦風暴活動,了解中秋節的故事及其傳統習俗;(2)深入思索中國人過中秋節的原因和意義,認識、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建立文化自信;(3)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講述中秋節的故事,介紹中秋節的習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精選“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內容
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是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支撐。“講好中國故事”的英語課堂教學離不開中國故事。教師要遵循適當的原則,從英語教材或現實生活中選取中國故事,夯實“講好中國故事”課堂教學的基礎。
1.遵循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英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教學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發展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遵循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精選中國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助力學生掌握英語知識。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依據學生的英語認知和發展特點,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安排了不同難易程度的中國故事。這些中國故事包含英語基礎知識,且具有趣味性。以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這一單元Section A 1a-2d為例,語篇介紹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神話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篇中包含的英語基礎知識為how、what、where等疑問詞引導的疑問句。教師可以圍繞這三項故事要素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講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學生則可以在具體語境中掌握基礎知識。
2.遵循生活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只有將自身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學生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究教學內容[4]。尤其,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會借助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和具體場景,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因此,教師要遵循生活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依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精選合適的中國故事。
例如,在學習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單元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體驗多樣的活動,逐步了解了不同的出行方式、出行時間和路程等英語表達方式,儲備了基礎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學生有乘坐高鐵的經歷。基于此,教師可依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從網絡上搜集中國高鐵的發展故事,用清晰、流暢的英語表達講述中國故事。通過了解中國高鐵的發展歷史,學生既可以豐富語言知識儲備,還能感受到中國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體會到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很容易從心底產生民族自豪感。在學生閱讀后,
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遷移生活認知,選取我國其他典型的交通方式,用英語講述其發展歷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英語課堂上的中國故事越來越豐富多彩,進而推動教學發展。
(三)豐富“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具體場景,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主、合作地進行體驗、探究的教學方法[5]。情境教學法具有趣味性、情感性,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建構積極的思想情感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實施英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例如,在學習When is your birthday?這一單元Section A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體驗聽說活動,學習并掌握了1月到12月的月份名稱以及1~31的基數詞和序數詞的變化規律,并能在此基礎上詢問他人的生日。10月1日是祖國母親的生日,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了解了不同的為祖國母親慶生的方式。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播放國慶節的閱兵典禮視頻,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中。在此情境下,大部分學生會調動已有生活經驗,聯想到為祖國母親慶生的其他方式,獲取豐富的表達素材。隨后教師可以提出故事主題——青春告白祖國,鼓勵學生講述為祖國母親慶生的故事。大部分學生開動思維,選取適當的素材,同時遷移英語認知,調動知識儲備,選取適當的詞匯和語法,認真組織語句并踴躍表達。有的學生講述戍邊戰士堅守在國防一線,用堅守為祖國母親慶生的故事;有的學生描述開國大典上的“17+9”,到如今“大飛機”遍布天安門上空這一發展過程……在傾聽、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堅守和無私奉獻,從而使其心靈受到滋養,有利于增強愛國之情。
2.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是在以學習為中心、學用一體化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以驅動、促成、評價為主要教學流程的教學方法。在驅動環節,教師要聯系教學內容,
創設情境,驅動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嘗試產出;在促成環節,教師要結合重難點內容,驅動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并練習產出;在評價環節,教師要搭建展示舞臺,鼓勵學生展示任務成果并就此進行多元評價。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做到學用一體化,切實掌握學習內容,發展語用能力。
例如,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這一單元Section B 3a語篇介紹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該故事是中國傳統故事的代表,歌頌了木蘭的英雄氣概和孝道精神。通過閱讀文本,大部分學生了解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感受到了木蘭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教師可以在尊重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結合語篇內容,在電子白板上播放動漫片段,將學生帶入故事場景中。在播放結束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任務:請大家在小組中講述自己知道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調動已有認知,組織語言,認真講述故事,進一步豐富情境內容。大部分學生也會因此增強學習興趣。在本節課上,學生需要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感受木蘭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教師可由此提出任務——自讀“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思考以下問題:“木蘭可以不替父從軍嗎?木蘭在戰場上表現如何?”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有目的地走進語篇中,將注意力集中在關鍵信息上,同時遷移已有認知,
感受木蘭身上的美好品質。
在規定的任務時間結束后,教師選取學生代表,鼓勵其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描述木蘭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在學生代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認真傾聽,
發現其語用問題并耐心點撥。同時,教師發現學生代表的良好表現,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贊賞。通過教師的評價,大部分學生理清了故事內容,積累了語言素材,感受到了木蘭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基于此,教師繼續鼓勵學生遷移生活認知,講述與木蘭替父從軍類似的其他故事,讓學生繼續感受中華傳統美德,真正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優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英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教學的有力推動,貫穿教學始終,可助力學生獲得良好發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只運用終結性評價方法,機械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如難以精準地了解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情況,難以及時且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學習指導等。針對此情況,教師要優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評價方式,豐富評價內容,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和促進作用,讓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具體而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評價內容包括:英語詞匯、語法的掌握情況;語篇結構的掌握情
況;對中國故事背后的文化內容的理解情況;文化自信建立情況、尊重中外文化差異的情況、跨文化交際情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信息搜集、交流討論等情況;英語學習興趣、表達能力等。
針對不同的評價內容,教師可以選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例如,針對對中國故事的理解和語言知識學習,
教師可以選用復述、提問、隨堂練習等方式;針對情
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可以選用課堂觀察的方式;針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選用角色扮演、演
講、報告等方式。
例如,在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這一單元Section B 3a語篇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故事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在你眼中,花木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作答的過程正是其展示自己對中國故事理解情況和自身語言能力發展情況的過程。教師要認真傾聽,發現其良好表現和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英語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可以使學生在了解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掌握英語知識,鍛煉語言技能,還可以使學生切實感受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基于此,教師要正確認知“講好中國故事”教學的價值,將中國故事作為重要的育人資源,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設定教學目標,挖掘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推動“講好中國故事”教學有效開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發展,切實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葛小鈺.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德育實效[J].英語畫刊(高中版),2023(21):88-90.
張彩霞.巧用故事教學法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J].求知導刊,2022(36):59-61.
肖瑩.巧用英語故事提升教學質量:故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1):108-109.
王曉玲.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以Chinese culture為主題的初中英語口語活動的設計[J].英語教師,
2021,21(12):145-147.
查李歡.初中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英語能力調查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21.
作者簡介:盛秀梅(1990.10-),女,安徽利辛人,
任教于安徽省利辛縣利辛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王龍(1988.8-),男,安徽宣城人,任教于安徽省利辛縣利辛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