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的各類課程中,生物課程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的推進過程中,生物教師需要在生物教學路徑、教學策略方面不斷優化和完善,以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融入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這樣才能為學生理論知識的有效強化和實踐技能增強提供根本支持,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保障。基于此,文章重點探究了初中生物教學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路徑;教學效率;學習興趣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想確保學生有效明確相關理論,并融會貫通,從而實現一定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在教學路徑、教育策略方面不斷改進和創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確保學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靈活應用相關的生物知識;同時促使學生在實驗中進行合作探究,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具體而言,生物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生物教學優化策略。
一、強化趣味導向,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要想確保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有效創設教學情境,確保學生有足夠融入的興趣,才能更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獲得應有的學習效果、學習質量和學習效能。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切實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有效融入多媒體情境,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得到有效刺激;教師也可以加強生活情境的創設,使生活中的相關內容和生物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從而讓學生充分融入其中;教師還可以打造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探究和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質量和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消化和吸收”等內容時,教師可以有效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分析、論證消化和吸收的相關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積極融入課堂的教學和討論過程。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解釋自己所吃的食物包含哪些營養成分,哪些營養對人體更有利,哪些更容易消化和吸收。通過該類生活情境的有效創設,學生能夠在合作探究和互動討論的過程中把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生活案例融會貫通,從而在生活情境中更充分地感受生物知識的作用,并強化實踐應用,這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根本支持。
同時教師也可以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解答和有效探究,如讓學生解答食物中哪些成分對人體更有利,食物是通過哪些器官來進行消化和吸收的,消化之后的營養物質去了哪里。教師通過這種問題鏈的有效創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更充分地掌握相關知識,并通過理論知識解答實際問題,這樣可以確保學生在新課的學習過程中體現出應有的問題導向意識和問題解答效果,在多種情境的創設中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而為生物教學取得良好成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也可以打造多媒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視頻以及動畫Flash呈現的過程中充分明確人體消化和吸收的整個過程。教師在動畫演示環節生動展現相關知識,促進學生融會貫通,這樣可以體現出更為顯著的生物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切實提升。
二、優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有效開展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需要有效加強實驗教學方面,讓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實驗操作和各項流程的銜接過程,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這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和綜合能力增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科是探究自然規律和生命科學的學科,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確保學生具備應有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要進一步有效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深入分析、掌握生物科學的內在規律和生成特點,這樣可以進一步有效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科素養方面實現更加良好的發展。
同時教師也要高度關注實驗教學的有序推進,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明確并掌握相關實驗的步驟和操作要領,從而能夠在自身的動手實踐過程中,更充分地掌握生物科學的內在規律和發展特點,在根本上激發其科學探究興趣,充分驗證生物世界中的相關原理或者理論,體現出應有的實驗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等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呈現的形式,引導學生觀看和明確肺內部的氣體交換過程,明確整個實驗的操作步驟和操作方法,并且切實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操作相關聯的內容,從而為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增強提供必要支持。
具體而言,在演示肺內部氣體交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的形式,把無色無味的透明塑料瓶倒放在盛水的水槽中,然后用手擠壓塑料瓶,這樣可以出現相應的氣體交換情況;同時將不擠壓的塑料瓶恢復原狀,由此會發生相應的氣體交換。在相應的實驗演示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之前準備好相關實驗材料,然后結合多媒體呈現的演示現象和演示步驟正確指引學生,使學生明確實驗的具體現象,并且分析基本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著重針對相關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有效講解和深入分析,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核心內容,同時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動手實踐和課上的多媒體呈現形式,在實驗有效融合、充分展現的過程中,進一步觀察相關內容,進行動手演示和分析,從而在根本上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優化實驗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生物知識應用效果。這對學生生物學習效果的有效強化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關鍵作用。
三、切實強化合作探究,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要想使教學路徑得到有效優化,教師可以有效創設相應的合作路徑,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深入學習和分析相關的生物知識,這樣才能體現出更為顯著的合作探究效果,展現出生物教學的根本效能。具體而言,教師需要明確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強化自身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教學過程,并在相關教學任務和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實現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在合力作用得到充分體現的背景下,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效果得到優化,從而符合新課改的具體教學要求,在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使學生實現更深層次的學習,更充分地掌握相關核心內涵,對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有著關鍵作用。
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采取分層合作模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形成學習小組。學生在互幫互助的推進過程中發揮合力作用,才能在團結協作、合力探究的過程中,有效研究和切實解答相關生物問題,從而為生物高效課堂的打造提供必要支持。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相關任務,使任務具備針對性和可行性,在分層原則的落實過程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明確相應的學習任務;然后在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基礎之上,進行協同推進和有效的互動反饋,這樣學生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相關生物知識,并解決各類問題,學習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支持。
例如,在教學“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內容時,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光合作用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合作探討,深入分析,明確綠色植物是怎樣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通過這種問題的有效引導,學生能夠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度學習,然后通過教師的有效組織和引導,分析挖掘教材的核心內容,進一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實驗操作,從而在分工明確和任務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領會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把理論和實驗進行有效融合,能夠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充分領會課本的相關知識,同時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驗證相關原理,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更有效地明確生物的相關理論和核心知識。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進一步進行實現驗證,引導學生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進行輪流操作,這樣可以更充分地體現學生的優勢和能力,進而學生在協同推進、優勢互補的作用之下,更充分地把握了產生有機物的整個過程,并明確了其深遠意義。
在團結協作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深入領會實驗的整體過程和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實驗結束之后,教師要引導不同小組選出代表,分享各組的討論和合作探究成果,這樣可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正確引導;教師要對沒有完成實驗內容的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引,這樣全部學生可以在學習成果分享的過程中,協同加深對相關成果的領會和認知,強化記憶,同時在全方位匯報的交流過程中進一步優化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實現互相補充和有效優化,在更有效完善生物知識、強化實驗操作能力的基礎之上,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成長。這不僅對學生生物知識的有效掌握和實踐能力增強有著關鍵作用,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展能力,使學生全方位融入整體操作的過程,繼而取得更加理想的生物教學效果。
四、有效優化反思評價,鼓勵成長進步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想使整體教學得到有效優化,教師在路徑的優化和選擇方面,要有效體現出反思的作用。具體而言,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做好評價,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確保學生在其指引之下實現更好的成長和進步,在獲得成就感的基礎之上,更充分地掌握相關生物知識,并積極融入其中,產生相應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要及時反思和評價總結整體的課堂教學情況,明確整體的教育策略,然后不斷改進和優化,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和充分論證,這樣可以更明確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同時在把握具體情況并實現查漏補缺的過程中,使學生得到相應的點評、鼓勵和成長,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在扎實的基礎上實現成長和進步,從而體現出應有的學習效果。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充分分析自身的學習過程和操作步驟,然后進行查漏補缺,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評價的形式,在組員之間進行有效的評價,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然后在合力作用下進行查漏補缺和自我優化,從而體現出應有的評價效果。
除此之外,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落實動態性、發展性和過程性的評價原則,精準評價學生的整體實驗步驟、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全過程中,教師都要體現應有的評價效果,這樣才能更充分地體現評價的針對性和可行性,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切實解決,從而為學生的查漏補缺和優化完善提供必要的前提。
從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生物教學要想取得更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生物教師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學路徑,充分明確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和生物教學的根本標準,全方位融入新課標具體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正確引導和精準分析。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體現精準性和可行性,確保學生能夠查漏補缺;同時將信息化、問題情境創設等融入教學中,為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必要支持。
參考文獻:
[1] 樊創功. 學習、思考、探究、反思: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11(13):140.
[2] 邰玉韋. 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快樂:初中生物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與體會[J]. 中學生物學,2009,25(01):19-20.
[3] 杜四有. 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策略[J]. 新課程,2022(30):108-109.
[4] 王艷梅,莊娟. 運用情境創設促進初中生物深度學習的教學研究:以“地面上的動物”教學為例[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11):140-142.
[5] 孟誠. 學習進階理論視域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設計的實踐[J]. 讀寫算,2024(11):19-21.
[6] 黃慈恩. 用勞動點亮生命,用生物開啟智慧: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J]. 知識文庫,2024,40(06):175-178.
[7] 徐敏紅. 基于項目式學習培育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以“設計血液透析機原理模型”為例[J]. 中小學教學研究,2024,25(02):36-39.
[8] 郝建維. 上好一堂生物課:初中生物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J]. 天津教育,2024(07):30-31.
[9] 林穎慧,鄭昕. 大單元視角下初中生物項目式學習教學設計思路[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04):54-57.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