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力是班主任的重要能力,能夠促進師生更好地成長。班級建設需要班主任具有系統思維,當下中小學生成長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要求班主任具備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研究力;教師成長;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47-0043-03
【作者簡介】王曉波,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路小學(江蘇常州,213100)副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班主任。
當前,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和教育教學改革的縱深推進,中小學生成長中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不斷涌現,給班主任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也對班級管理的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作為班主任,如何應對帶班育人中的老問題、新挑戰,真正助力學生更好地成長呢?筆者以為,這和班主任的研究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一、什么是研究力
研究力,簡單來說就是指研究能力,即一個人探究真相、性質、規律等的能力。教師的研究力就是教師探究教育教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真義、性質、規律的能力。對于班主任來說,其研究力除了聚焦教科研之外,最重要的是研究學生,研究如何更好地帶班育人,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二、班主任如何運用研究力解決問題
班主任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切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那么,在實際教育生活中,班主任如何利用研究力解決問題呢?上海市新紀元雙語學校李海林校長說:“做工作之前想想學生需要什么,猜猜學生會怎么樣;做完工作之后再想想,學生是如我所想、如我所猜的那樣嗎?如果是,記下來;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清楚了再試驗一次。這一次想對了、猜對了,記下來,并且告訴別的老師。”總結起來就是李鎮西老師所倡導的“四個不停”,即不停地實踐、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
1.保持思考
班主任的工作更多的是伴隨著思考的腦力勞動。這里的思考包括對自己的思考。用李鎮西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把自己當作研究對象,揣摩、琢磨、體驗、品味教育生活;同時,還包括關注、研究、咀嚼、審視別人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如果思考帶有對自己進行檢討、剖析的意味,便成了“反思”。這種反思的能力和習慣是班主任走向成功必不可缺的精神素養和職業品質。
那么,班主任可以思考些什么呢?筆者以為,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思考“帶班”和“育人”兩個方面的內容;從小的方面來說,可以聚焦班級建設的各個方面以及培養學生的各種策略。當然,還可以聚焦更加細微的日常,比如,班主任應特別關注特殊學生的教育、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特別是失誤的地方——再通過反思,將“失誤”變成“財富”。
2.堅持閱讀
美國管理學家托馬斯·卡林經過研究發現,“在任何一個領域里,只要持續不斷地花6個月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習和研究,就可以使一個人具備高于這一領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識”。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堅持閱讀,完全可以在專業領域具有一定的水準。
這里提到的閱讀,是指有針對性地進行“主題閱讀”,即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進行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突破德育的范疇,延伸至教育學、心理學及腦科學方面的理論研究,也可能會涉及文學藝術、人文歷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閱讀。比如,某老師為了開發“整理課程”,專門研讀了《陶行知論生活教育》《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家的整理:拯救人生的整理法則》等書,在研讀的過程中,她發現“整理”其實并不單單指物品的整理,還包括情緒的整理、關系的整理、思維的整理、金錢的整理……于是,她又進一步研讀了《整理情緒的力量》《整理家整理親密關系》《提升親密關系的整理魔法》等書。她不僅加深了對“整理”的理解,還打開了新思路,開發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整理”,學習整理物品、整理空間、整理關系、整理情緒、整理思維、整理金錢……一整套課程落實下來,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生活技能。
3.持續寫作
寫作,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還是通過對實踐的回顧與梳理,獲得一種再認識,從而再反作用于實踐。說到底,“寫作”是為“實踐”服務的,“實踐”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關系。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行動是思想的母親……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于無窮。懶得動手去做,哪里會有正確的思想產生。”
那么,寫作寫什么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我怎樣寫教育日記》中提出:“凡是引起你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猜想的每一個事實,你都要把它記入記事簿里。積累事實,善于從具體事物中看出共性的東西——這是一種智力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必然會有那么一個時刻,你會頓然醒悟,那長久躲閃著你的真理和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打開。”蘇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寫了40多本書,600多篇論文,他在持續寫作中不斷思考,持續探索。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的郭文紅老師發現一年級班上有個家長總愛指責班級或學校有“霸凌”現象,弄得家長、孩子之間互相不信任。而真正的原因是這個爸爸自己膽子較小,覺得生活中處處充滿了不安全因素,每天回家總是詢問孩子“今天有沒有被欺負”之類的話題,最后弄得孩子也疑神疑鬼……許多問題其實源自家長的臆想,在引導幫助這個爸爸之后,她就順勢寫了一篇《他為何感到校園處處有“霸凌”》的文章,后來這個故事在江蘇電視臺的公益講座中播出,得到許多教師、家長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作還是一種研究成果的分享形式,讓研究成果能夠輻射更多的群體。
三、班主任如何提升研究力
研究不僅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手段。
1.養成追問習慣
劉老師發現小浩經常擠眉弄眼,吃飯時拿筷子的手經常抽動。學科教師也經常向她告狀,說小浩不聽話,老是在課堂上影響其他人。劉老師多次找小浩談話都沒有改變小浩的行為。“小浩到底怎么了?”劉老師一直心存疑惑,直到她有次讀到有關“兒童抽動癥”的內容。劉老師一方面查找專業資料,另一方面建議小浩媽媽帶孩子去大醫院再做一個檢查。小浩最終被確診為“抽動癥”,在藥物治療三年后,小浩終于能夠控制自己了。劉老師因此養成了追問的習慣,促進了自身的專業發展。
劉老師遇到問題之后不斷追問的過程,其實就是研究的過程。追問是研究的起點,所有的研究都是從追問開始的。班主任只要養成追問的好習慣,都能提升自我的研究力,成為研究型教師。
2.形成課題思維
李老師接手新班后,發現班級整體學業質量水平很低。李老師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每次批改作業時都會逐個分析,給每個學生定制改進方案。一段時間后,李老師發現學生的進步很大。學校科研處建議李老師把“精準到人的學業分析”作為自己的一項研究課題,一邊實踐一邊積累和思考,把思考運用到實踐中,優化教育教學方法。果然,學期末,整個班級的學業質量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而李老師也有了自己的課題成果。
從李老師的工作方式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一個重要的提升研究力的方法,那就是課題思維,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困難作為研究的課題,一邊工作,一邊研究,以系統化的課題思維帶動育人工作。
3.培養成果意識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的郭文紅老師每天堅持讀書,日常注意觀察,她圍繞一年級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進行學習、寫作,每天寫點觀察,記錄一點思考,一年下來,積累了45個案例,整理后形成了《給一年級家長的建議》一書,該書出版后受到了讀者們的一致好評。
這樣提升研究力的方式可稱為成果意識,梳理成果的過程正是研究的過程。成果,既是研究過程的最終呈現方式,而其梳理過程其實也正是作研究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梳理總結過程中,班主任的研究力才能呈螺旋上升的趨勢。
研究,既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工作方式,也是專業發展的一種路徑,更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其終極目的是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實現了思維認知的升級和自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武麗志,李立君,歐陽慧玲.教師研究力的12項修煉[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