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高職英語的教學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英美文化的單向輸入上,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西方的文化思想、價值觀等必然會對高職學生的三觀造成一定的沖擊。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從而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文化責任感。本文在文化自信的視角下,從教學工作特點出發,剖析了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并從人才培養方案、教材運用等方面積極探討了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融入;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朱君,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
在實現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最根本的就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高職英語的教學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將英語文化與中華文化有機地融合起來,將單一的西方文化引入中西文化雙向輸入的文化教學方式。告訴學生在繁多冗雜的國際文化環境之下,要懂得識別,保持良好的開放的態度與心態,不斷提升鑒賞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橋梁與基礎。在傳統的職業英語教學中,課堂上的訓練大多是英美文化的單向輸入,目的在于學會聽、說、讀、寫、譯等英語技巧。而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必然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想要維持中國英語課堂的文化生態平衡,就必須要在其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比重,形成一定條件下的文化對比,讓學生由此培養欣賞文化的能力。而作為介紹西方文化的一個特殊場所,高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必須肩負起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在英語教學中造成跨文化交流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沒有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能正確地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也不能用英語把中國故事講好。因此,應當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利用高職英語作為主渠道,通過對比研究,幫助學生展望世界、拓寬視野、增強文化自信,使其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國家情感的現代職業人才。
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上。世界各國對文化教學都極為重視。在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語言、習慣等方面。將傳統文化引入高職英語教學中,需要考慮中國國情、社會現狀、職業院校的需求與能力等因素,再進行分析,找出符合國情的英語教學方法。目前,我國對文化教學的研究總結經驗、總結的成果很多,但缺少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也沒有從人才培養方案、教材、教師、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探討。中國文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融合研究已經遭遇到了瓶頸,要探究如何將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去,就應當結合當前高職英語文化的研究成果,從職業工作的特點出發。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物質與精神上的巨大財富,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具有強烈的歷史人文色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積極的教育成分,是中國人民獨一無二的精神象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基礎和力量。它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符號,能夠將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凝聚向一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有助于培養學生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促進跨文化交流、促進英語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全球傳播。高職英語課堂應當致力于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加強跨文化交流、推動英語教育改革與創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內容
根據國家、社會、個人三方面的需要進行分析。首先,從國家、社會兩方面的需求出發,對可以與職業英語教學相結合的傳統通識文化進行分析。如:“保家衛國”“家國同構”的社會傳統;講仁義,講誠信,講大同、孝悌忠信。通識文化的通識教育適合于各種專業的英語教學,通過比較和分析中西文化觀念,指導學生將語言文化學習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擺出正確的態度,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并建立起文化交流和探討的觀念。
其次,以通識文化為核心,以職業工作特點為視角,滿足個體需求,發展補充文化內涵,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工作特點的契合點,進一步進行升華。例如培養經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和堅強意志,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據專業的工作特點,將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必須明確專業的培養目標,將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研究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加深對文化背景的認識,從而達到“和而不同”的效果。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融入策略
(一)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英語的特點,將英語教學和傳統文化輸入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必須從各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出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教學進行整體規劃。在英語教育中,各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都有明確的規定,并對其進行了相應的規范與評價。在宏觀上,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引導作用,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視。從細節上掌握具體方案,時間進程以及專業人才水平的提升。宏觀把控與微觀細節掌控相結合,培養專業的、愛國的人才,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不斷融合。
(二)選擇與規劃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教材不論是何種形式,其內容都應包含中國與西方兩種文化的教學資源。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的培養要在英漢語言中進行文化的傳授。因此,高等職業英語教材既要反映出通識文化的內涵,又要立足于職業的特點,比較西方文化,學習優點,保持初心,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比較、碰撞和交融。
(三)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教師的素質是課堂上融合程度的一項因素。總體來說,英語教師英語文化素質要優于母語,這主要是因為英語學科長期強調西方文化的輸入。教師要改變教育理念,積極提高自己的雙語能力,既要具備深厚的西方文化修養,又要有強烈的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和文化自信;要善于收集各種語言材料,進行比較和分析;掌握中、西在課堂中比例適中的基本原則,告知學生文化是平等的,有差異地共存,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深入地探討。
(四)開展教學活動
傳統教育的課堂教學采用中西語言、文化對比的方法,從而更加全面完善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融合在一起,例如,用英文解說中國傳統節日及其背后的背景、含義;對喜歡的影視片段進行英文配音比賽;創建愛國主題英語網站以及英語優秀詩歌的翻譯等進行融合。以職業工作特點為基礎的傳統文化教學應與其專業特點相融合,如建筑專業英語講授時講工匠精神可以從中國建筑的歷史、傳承工匠精神的先哲的觀點等方面來融合。
(五)評價機制的合理設置
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相結合,必須合理設置評價機制與體系,除了需要評價英語表達能力、專業能力以外,還需要評估中西文化鑒賞能力。構建起一套科學、合理的能力分級評估標準,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從而實現英語課程目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利于教師得到更加準確、及時的反饋。這樣教師就能不斷完善教學遺漏部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英語教學中。要健全與英語教學相結合的傳統教育評估體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評估機制,為同類課程提供有益的參考。
(六)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要對英語課程進行改革
目前,我國高職英語課程的設置很少涉及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在英語教學中,選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語教材,以英語來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等,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課程體系。同時,改革現行的英語課程,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出,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制訂適合高職學生的英語教學目標。
(七)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
在當今社會,不僅僅是我們能夠通過英語教學了解到外國文化知識、思想形態,同時英語這一媒介手段,也能使外國人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些文化中涉及與政治、經濟、歷史等有關的知識。實際上,一門外語的交流學習并非是單向的,而是一個雙向的交流,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英語這個媒介來認識中國。人的語言是共同的,因此,英語與母語的學習是互相促進的,而非互相排斥的。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母語可以提高學生對外語的理解和敏感性。在英語教學中,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就要正確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與特征,正確對待中西文化。同時,英語教師在教授英語和文化的過程中,應注意中西文化的比較,注意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關系。教師在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堅持傳統教學目標,將專業系統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還有西方的文化傳播以及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注重目標與文化的導入,而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這一方面還不夠重視。在傳授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傳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吻合的精神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提高我國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八)參與第二課堂學習
在英語教學課堂中進行文化交流,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是主要的,而文化交流活動僅限于常規的形式與內容。所以,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養,增強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請一些專家、學者來做一些關于中西文化的講座,并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讓學生對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針對中文譯文的討論,針對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根據中西文化的特征,討論如何使譯文更符合原文和中國文化的特征,從而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成為可能;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英語比賽、演出話劇、小品、古詩詞等。通過這些形式的交流,加深對對方文化的了解,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英語教學以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在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他們以英語為媒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實現高水平的跨文化交流。在英語教學中,通過比較中西文化,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英語課堂中,是培養學生中西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比較意識和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比較中西文化,加強比較意識,提高邏輯思維,提高學習興趣。例如,播放《推手》《刮痧》等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電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也可以邀請英美回國的學者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專題講座,通過親身經歷,拓寬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渠道。因此,英語教師應在英語教學中運用中西文化的比較,從詞匯和習語等幾個方面著手,以培養中西方文化間的比較意識,從而增強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五、結語
本文明確了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現實需求。中西文化的交流、傳播首先要在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能保持文化生態的和諧。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既能促進中西文化的融合,讓學生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時,不忘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活力。又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文化觀念,在世界多元文化之下,包容、開放、平等地看待,不斷奉獻自我,提高中國文化的傳播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用英語把中國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參考文獻:
[1]劉艷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融合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21):151-152.
[2]九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英語融合的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20(23):57-58.
[3]蔣群.“立德樹人”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策略與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1(5):24,256.
[4]王星遠.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