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民
〔摘? ? 要〕? 根據國家新課標政策的最新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本質在于助力學生精準把握不同學科知識體系的同時,還要學會理解、掌握不同學科的價值體系含義,以促使學生有效提高自身學習能力。而在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全新形勢下,學科融合教育理念的出現,則是有效全面打造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關鍵途徑。本文以學科融合為切入點,簡要分析并闡述小學3~6年級數學品質課堂創建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學科融合;小學數學;品質課堂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2? ? 073-075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與改革,我國整體教育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著巨大改變,已經開始由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學目標轉化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在小學眾多學科中,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也變得越來越密切。為有效落實新課改政策理念,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就需積極尋求、探索更多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方法,并盡快將其實踐于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小學數學作為關鍵基礎性學科,其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最大程度地實現數學課程駕馭價值,就需基于各學科之間相互融合,建立與各個學科相互依存的良好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滲透學科融合教學理念于小學數學課堂,促使學生可以建立健全各學科之間的學習認知聯系,進而加快實現構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教學目標。
一、以學科融合為切入點創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意義
我國頒布實施的新課標政策強調指出,數學不應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應當注重將其融入各學科組成的系統知識之中。所以,在全面推動小學數學品質課堂構建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就應高度重視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充分學習、理解并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站在學科融合視角下展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教師就需始終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融合,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鍛煉學生數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的學習能力,以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地進行基于學科融合的數學學習,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數學學習氛圍,進而讓學生喜愛數學這一學科。品質課堂的基本性教學要求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而搭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關鍵就是堅持學科融合的教學理念。為此,教師需以學科融合理念為出發點,全方位地踐行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學,從而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水平,開闊學生的數學認知視野,激發學生內在的數學潛能,進而培養學生可以應用開放性、發散性的數學思維方式,有效解決數學問題,進而為學生今后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打造數學品質課堂,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基本教學目標,注重因材施教,將學生放在中心位置,并依據新課標的核心教學理念,積極合理地應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并盡快將其實踐于小學數學課堂上,從而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使數學教學發生質的變革與融合,有效落實學科融合理念于數學課堂之中。
二、以學科融合為切入點創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策略
(一)與科學課相互融合,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利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而小學科學課程則是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大自然的奧秘,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望,鍛煉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為此,要想以學科融合視角作為出發點,加快構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教學進程,教師就需注重將小學數學學科與小學科學課程相互融合,以鍛煉學生形成優良的邏輯性思維能力。
以五年級數學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為給學生營造科學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借助希沃白板展示由不同植物圍成的各種形狀的圖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在思考“其中包括哪些基本圖形?”的同時,“想一想不同圖案都是由哪些植物圍成的,大家可以準確地講出它們的學名嗎?”??經過學生的思考和交流,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向他們滲透一些關于植物方面的科學知識,并介紹屏幕上出現的各種植物的生長環境、所必需的生長條件等基礎性科學自然知識,從而順勢引出本課程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進入多邊形面積的數學學習。隨后,教師可對照課程教材,向學生詳細且具體地介紹不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數學知識,在學生基本能夠應用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計算不同多邊形的基礎上,可繼續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讓學生親近大自然。要求學生在認真觀察校園不同形狀花壇植物生長情況的同時,嘗試應用已學的多邊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算花壇中不同植物的成長空間占比。這樣,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對未知科學知識的探究欲望,還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數學學習,進而得以有效融合科學學科與小學數學學科知識。
(二)與美術課相互融合,向學生滲透美育理念
基于學科融合視角,要想快速實現小學數學品質課堂構建的教學工作,教師就可以適當地滲透美育理念,注重結合美術課程,進行美術學科融于數學學科的創新教學工作,以帶領學生認知美術蘊藏的文化底蘊。在陶冶學生藝術情操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將數學知識生動形象化,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種數學知識,使學生可以始終保持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和喜愛。
以四年級下冊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希沃白板出示火車、電梯和國旗運動的視頻,要求學生思考其運動的共同特征。在引導學生思考出平移這一數學知識后,繼續播放電風扇葉片、鐘表指針運動的視頻,采取相同的引導教學法,引領學生認知旋轉的數學概念。隨后,在學生初步認知、理解物體或圖形平移和旋轉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為有效融合美術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繪畫平移和旋轉后的圖形。緊接著,為培養學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教師同樣可以來回巡視觀察學生的繪畫情況,以了解其學習任務的完成進度。當巡視發現有學生在繪畫平移和旋轉后的圖形這一環節中有操作不當或明顯錯誤的行為時,教師可以及時地對其進行正確指導,以讓學生可以充分感知數學與美術之間的緊密聯系。接下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名人大家的繪畫作品,以讓學生在欣賞名人繪畫技巧的同時,領悟不同繪畫作品所蘊含的對稱藝術之美。通過將美術學科與數學課程有機融合,不僅可以有效實現數學和美術教育的完美契合,還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以便更加深入地滲透美育思想于小學數學課堂。
(三)與勞動課融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要將學科融合理念深入貫徹于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同樣需結合勞動課程,全面推進構建小學品質數學課堂的教學工作,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素養,學會應用數學知識驗證勞動實踐中的各種奧秘。同時,學會應用好奇探究的眼光鞏固數學基礎知識,從而全面有效地實現勞動與數學兩學科之間的完美融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以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認知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結構和特點的基礎上,為讓學生可以更詳細地了解折線統計圖中涵蓋的數學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前往學校的蔬菜園進行實地勞作和考察,觀察植物的成長特征并采集相關數據,以讓學生可以將收集到的不同植物的數據應用于數學中。隨后,為將勞動技術知識融于數學課堂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分工完成植物信息采集和植物觀察后,要求其按照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方案繼續完成“收集植物各項成長數據,簡單分析折線統計圖所學數據,繪制對應的折線統計圖”。結合勞動課程展開學科融合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不僅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吸引學生的目光,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每一次的數學學習活動中,而且可以有效促使學科融合更加深入穩固地扎根于小學數學課堂。這樣,不僅可讓學生積累更多勞動技能方面的知識,還能讓他們通過不同勞動實踐活動為解決數學問題服務,從而增強學生的勞動實踐欲望,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四)與體育課相融合,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同樣應用于生活。為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教師在全面落實學科融合理念于數學課堂之中時,同樣需注重與體育課程進行相互融合,以讓學生深刻認知小學數學與體育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切實感受體育課程中存在的多元、多種數學知識,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綜合提升自我素養,充分領悟體育課程中蘊涵著數學知識的獨特魅力。
以五年級下冊《圓》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繪畫、討論等學習活動,感受并發現圓的基本特征之后,為將體育課程融合其中,就可以在恰當的時間提出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認為本節課程關于圓的數學知識可以讓你聯想到哪方面的體育知識”,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針對此問題展開討論。在學生一致認為圓的數學知識與體育投球問題有聯系后,教師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組織學生前往操場,應用已學的數學理論知識實踐投球這一體育運動項目,促使學生真正做到將數學知識應用于體育學習中。在學生通過體育投球運動全面認知“圓”這一數學知識后,教師可以對照課本,繼續播放微課,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體育運動現象。緊接著,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進行板書演示,向學生詳細地介紹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等數學知識,以促使學生可以精準理解和深入認知圓的所有基本特征。
(五)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相融合,創建全新品質課堂
數學品質課堂秉承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積極探究學科融合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需要教師高度重視數學學科與動手實踐學科的操作性結合,積極探究數學學科融合思想下的人性化、趣味化和實用化的教育發展形勢,以推動學科融合實踐性有效落實于數學教學中,加快實現構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教學目的。
以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為例,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播放微課,出示兩個不同大小的水杯和一個水壺,讓學生初步認知容器這一概念。隨后,可以通過滲透簡單物理理念,引導學生應用實驗學習方式,通過預設的物理實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比較不同大小水杯容量的科學實驗。為讓學生深入理解測量、比較容量的方法,教師可以融合物理學科知識,帶領學生學會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進一步深化對“升和毫升”的科學性量感體會,使學生形成估計容量的物理意識和物理實踐能力。緊接著,教師可以對照本課程教材,繼續引導學生深入認知升和毫升之間的換算關系。為讓學生有效鞏固和加深已學的數學知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準備不同容量的燒杯,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不同容量的燒杯,共同學習討論,對燒杯的盛水量進行精準測量。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各個小組的完成情況,通過科學視角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和數學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基于學科融合視角,加快精準實踐小學數學品質課堂創建教學工作,教師就需注重與科學課程相融合,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注重與美術課程相融合,全面落實美育理念;注重與體育課程相融合,讓學生領悟數學與體育之間的聯系;注重數學學科與不同學科之間融合的實踐性。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小學數學與其他各個學科的緊密關系,而且有助于賦予數學學科更多的感性之美。促使學生在更加喜愛數學的同時,強化其學科素養的綜合發展,從而有效激發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進行更多數學知識的探索,進而得以全面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開拓數學思維空間。
參考文獻
[1]林瑞燕.融合并進“五味”紛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多學科融合策略[J].新教師,2022(12):54-55.
[2]錢金霞.加強學科融合,全方位塑造人才:探析小學數學與其他學科融合途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2(27):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