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要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為主要目的,積極探尋讀寫結合的實踐途徑,將閱讀和寫作兩個主要教學項目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在寫作的過程中獲得綜合發展,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價值最大化。文章以統編語文教材為例,從以閱讀為基礎、以寫作為關鍵兩大層面,鉆研和分析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實踐途徑,讓學生通過解析語句、朗讀文本、仿寫和創作等方式,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從而同步提升讀寫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實踐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2-0029-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重點強調了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用和價值,倡導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基于這一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創造和文化理解的平臺,讓他們聚焦在語文教學內容上,實現思維轉換、語言建構等目標。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符合《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為此,教師可以創建讀寫結合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模式,將閱讀和寫作兩個教學項目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融合式的學習模式中讀出新意、寫出快樂。
一、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重要價值
第一,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眾所周知,學習積極性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當學生具備學習積極性后,他們才能專注于學習內容之上,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而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建構和表達自我的平臺。學生不僅能在多樣化的閱讀活動中積累經驗、習得方法,還能在創意化的寫作活動中表達見解、抒發情感,其學習滿足感大大增強。在長期接受正向的價值反饋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意識自然會不斷增強。
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力。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相對獨立的兩個模塊,關聯性不強,大多數學生空有一番理論,卻無法得以實踐。而通過讀寫結合,學生可以在閱讀中習得寫作方法,在寫作中檢驗閱讀成果,提高語文實踐力。
第三,有助于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閱讀和寫作是集合了言語實踐、思維發展等多項訓練的學習活動。當學生投入讀寫結合學習模式中時,他們不僅可以在閱讀中鑒賞審美要素,還能在寫作中創造審美要素。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運用、審美鑒賞、邏輯思維等能力和素養均能獲得提升,在無形中促進了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1]。
二、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實踐途徑
(一)以閱讀為基礎,推動自主建構
在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礎性定位,實施多樣化和創新化的閱讀指導,推動他們展開自主建構,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閱讀經驗和寫作方法。以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從解析語句、朗讀文本和組織實踐等角度入手,引領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并領略語文閱讀和學習的樂趣[2]。
1.解析語句,還原畫面
詩歌是一種語言優美、形象鮮活、內容充盈的文學體裁,尤其是現代兒童詩,趣味盎然,極具畫面美。在讀寫結合教學實踐中,基于以讀促寫的目的,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解析語句,讓他們分析詩歌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效果,還原文本的畫面美。當收獲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后,學生自然可以產生審美創造的意識,也會形成觀察生活、創意寫作的意識[3]。如在《繁星(七一)》的閱讀指導中,針對這一首趣味盎然的小詩,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在詩句上,即“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及“母親的膝上”,這三個詩句串聯了一幅畫面,蘊含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在解析詩句時,學生應利用圖片、視頻等課外拓展資源,通過想象與聯想,還原詩句中的畫面,感受詩歌中蘊藏的意境美。
此外,在解析詩句時,除了學生在腦海中展開聯想外,教師也要適時地進行語言指導,以“明月照耀下的園中、藤蘿茂盛的葉子下、母親溫暖的膝蓋上,都有什么呢?此時的天空是怎樣的?大地是怎樣的?人又是怎樣的呢?”這一富有感染力的課堂導語,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他們在想象和聯想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詩歌的畫面,并要求他們將詩歌中并未提及的內容寫出來。比如,有學生寫道:“說起過去的故事,唱著有趣的童謠,母親撥弄我的辮子,撫摸我的臉龐……”在解析詩歌原句的基礎上,學生結合自己的現實經驗,圍繞詩歌的整體基調,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礎上續寫了詩歌內容。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詩歌的畫面美,體會到月光之下母女依偎的美好親子時光,進而理解詩人對母親的依戀和愛意。
通過解析句子,學生圍繞文本的語言文字,適當地展開了聯想與想象,將原本靜態的、抽象的語言要素還原為動態的、直觀的畫面。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他們不僅可以品析文本中的語言美、畫面美,還能夠進行創意化的表達,其讀寫能力也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2.朗讀文本,體會情感
朗讀是學生感知文本內容、建構言語素材、展開審美鑒賞的有效途徑。當掌握了正確的朗讀方法后,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文本的語言特色,還能體會其主觀情感。特別是在詩歌、散文的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在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讀寫結合實踐中,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朗讀文本,讓他們全面調動口、耳、腦、眼等感官,于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韻味、節奏,并逐步體會和理解詩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綠》這一首現代詩歌時,教師可以從三個階段入手實施朗讀指導。第一,配樂范讀。教師要選用合適的音樂素材,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范讀,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讓他們思考“看到了哪些景象?”,使學生真正沉浸在詩歌情境中。第二,自主想象。在配樂范讀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朗讀,讓他們邊朗讀邊想象,學習詩人展開想象的具體方法,了解詩歌的寫作特點。第三,帶著感情朗讀。當學生能夠讀準、讀懂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引導他們聚焦在“所有的綠隨風而舞的景象”
等詩句之上,讓學生在變換語氣、語調的過程中,體會詩人在句子中傳達的情感,領會詩人對大自然及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通過朗讀文本,學生理解了“綠”所映射和隱藏的深意,可以感受到詩歌中跳動的音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共情、移情,借助“如果要用一種顏色表現你的心理狀態、表達你的真實情感,你會選用哪一種顏色?你會寫出怎樣的詩句?”這一類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共情的基礎上移情,進而寫出充滿感情的詩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于朗讀時與詩人對話,也能于寫話時與自我對話,內心世界會更加豐富、充實。
3.組織實踐,領略趣味
在讀寫結合的語文教學模式中,為了讓學生領略到閱讀和寫作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組織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讀寫支架。以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教師可以組織“異彩紛呈的現代詩歌——詩歌集制作”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摘抄和謄寫課內外的現代詩歌,如教材中的《繁星》《綠》及課外的《鄉愁》《斷章》《再別康橋》等,讓他們徜徉在現代詩海中,感知現代詩歌的魅力。在廣泛閱讀和收集現代詩歌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詩歌的主題、體裁等特點,將這些詩歌分為“堅定的理想”
“成長的印記”“美好的愛情”等多個模塊,并為每個模塊撰寫介紹語,繪制插圖,編輯目錄,制作一個外觀精美、內容新穎的詩歌集,讓學生領略到閱讀、寫作及綜合實踐活動的樂趣。
從以讀促寫的角度入手,教師圍繞解析語句、朗讀文本和組織實踐三個層面,探索了讀寫結合的實踐策略,意在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表達欲望,獲取
寫作靈感,進而在讀寫融合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4]。
(二)以寫作為關鍵,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1.仿寫,學方法
仿寫是學生習得寫作方法、鍛煉語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可以布置仿寫任務,讓學生學習文本中的語言表達、細節描寫、修辭妙用的方法,使他們將閱讀經驗轉化為語句、語段或者一篇完整的文本。
以《繁星(一三一)》這首現代詩為例,為了讓學生習得語言表達的方法,掌握抒發情感的技巧,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仿寫任務:
啊!哪一沒有?哪一
沒有?哪一 沒有?
(模仿《繁星(一三一)》這首詩的表達形式,仿寫一首現代詩歌)
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地分析和解讀詩歌的表達方式、寫作方法,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現代詩歌的寫作。隨著仿寫歷程的推進,學生對原詩中的內
容、結構形式及思想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增強了閱讀效果。
2.創作,用方法
在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不能僅限于模仿,這樣會禁錮學生的思維。當學生在文本閱讀和仿寫訓練活動中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經驗,習得了基本的寫作方法后,教師就要鼓勵學生進行創作,讓他們開展多種形式、多種目的的文本創作活動,使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運用方法、檢驗方法。通過教師的針對性指導和啟發,學生能夠打開寫作的思路,拓展思維的深度,也能創作出別具新意和深意的文本[5]。
以《在天晴了的時候》為例,該詩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材料,描繪了雨后的小路、小草等多個自然景物,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思考和感受,勾勒了富有審美意蘊的自然圖景。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也會有如此充滿感性和想象的時刻,或許是太陽初升時生機勃勃的畫面,或許是落葉堆積的秋日傍晚。基于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開文本創作,
讓他們根據真實的生活體驗,嘗試創作一首現代詩歌,如“你的人生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銘記至今的場景?它是太陽升起時光輝照耀大地的場景,還是微雪覆蓋枝頭的場景,抑或是暴雨時人們匆匆躲避的場景?”請你結合自己的體驗和詩歌閱讀的經驗,創作一首現代詩歌,展現你對自然世界或現實生活的感悟。
在文本創作任務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將在詩歌閱讀中積累的經驗、語言材料及習得的寫作方法,選擇性地運用到文本創作的過程中,達到檢驗閱讀成果、培養創作思維能力及提升表達能力的目的。
3.評價,巧修改
基于以寫助讀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在指導學生仿寫、創作的基礎上組織評價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
讓學生立足于生本視域下對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進行評價,促使學生在互動、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分享閱讀經驗和寫作經歷,并結合他人的經驗,巧妙地修改文本。
以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詩歌單元的閱讀和寫作教學為例,當學生完成詩歌仿寫和創作的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我是小詩人”專題評價活動,為學生搭建詩歌評改的專欄,讓學生圍繞“語言是否優美”“意象是否生動”“意境是否含蓄”“描寫是否細致”“情感是否充沛”“想象是否豐富”等多個角度,對自己、他人的詩歌作品進行評價,并結合他人的建議修改詩歌,優化詩歌的語言文字,豐富詩歌的文化底蘊。在評改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評價量表,幫助他們探尋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三、結束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積極創建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推動學生閱讀實踐與寫作實踐的有機融合。在這一模式中,教師應以閱讀為基礎,引導學生解析語句、朗讀文本、參與實踐,讓學生還原文本畫面,體會文本的情感并領略閱讀的樂趣。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感受了文本的語言、思維、意境之美后,
教師要指導學生展開仿寫、創作,如此可以落實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馬平平.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2022(12):105-107.
[2] 王芳.讀出新意 寫出快樂:小學語文課堂中讀寫結合的有效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7):71-72.
[3] 雷春鳳.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優化策略探究[J].教師,2022(19):36-38.
[4] 馮健.淺析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2(1):81-83.
[5] 章淑蘭.小學語文中年級讀寫結合訓練法探討[J].課外語文,2021(3):123-124.
作者簡介:劉素芳(1975.9-),女,福建三明人,
任教于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翠綠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