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孔碩
【摘 要】跨學科主題學習不是讓所有學科平均分布進行學科“拼盤”,而是以某一學科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方法來解決主干學科的問題。在開展小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教師要做到:跨而有“的”,明確“目標點”;跨而有“聯”,找準“聯結點”;跨而有“度”,不忘“側重點”;跨而有“梯”,建立“支撐點”。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 實施策略 小學教學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規定每個學科要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一時成為教育熱點,同時也是教學實踐的難點。在開展小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從哪兒跨?怎樣跨?跨到哪兒?這些問題深深地困擾著一線教師。筆者結合多年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經驗,談一談在小學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幾點建議,供大家實施時參考。
一、跨而有“的”,明確“目標點”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的在于“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由此可見,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重在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以問題解決為線索,將可能應用到的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制度、實踐進行整合關聯,突破學科的局限,以問題為核心(某種意義上也是以真實世界為核心)重建知識、方法、制度與實踐的圖景。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教師不能想跨就跨,也不能為了跨而跨,跨到哪個學科,什么時候跨,怎么跨,都要圍繞“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考慮,明確跨的“目標點”,思考以哪一學科為主干學科、跨到哪些學科、跨到何種程度、完成什么任務、解決什么問題等,設計學習方案。
例如,“剪紙”是一個以美術為主干學科、數學為輔助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案例。上課伊始,美術教師以“團花”為例,帶領學生觀察、欣賞各色團花,分析、總結出團花的各種圖案特點,然后提出問題:“對稱軸條數與剪裁前紙張對折次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思考,顯然這是一個關于對稱的數學問題。這時,數學教師即時介入,指導學生利用導學單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思考對稱軸條數與剪裁前紙張對折次數的關系。學生在多次動手操作后弄清楚了一個團花作品的基本圖形和所需對折的次數,學習自然而然地從美術跨到數學。這個問題解決后,美術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團花的花紋、大小、長短對比和造型圖案,一張張蘊含了數學知識的精美團花剪紙作品就誕生了。本案例經歷了兩次“跨”的過程,從開始的美術學習跨到數學的學習,再跨回美術的學習,始終沒有偏離“目標點”——解決“剪團花”這一生活問題。
二、跨而有“聯”,找準“聯結點”
跨學科主題學習與傳統的分科學習不同,更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需要圍繞主題活動,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還需要學科間知識與方法的“聯結”。但是,不少學校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出現了學科內容“跨而不聯”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學習內容隨意拼湊,學科內容之間缺乏實質性融合,不同學科之間并未建立實質性的聯系,不利于學生系統、全面的學習,以及運用多學科知識來思考和解決復雜問題等。
例如,某校在開展“古樹”跨學科主題學習時,語文教師帶學生學習課文《鳥的天堂》,英語教師教學生學習關于樹木的英文詩,科學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園里觀察古樹,音樂教師教學生學唱歌曲《好大一棵樹》,美術教師帶學生畫古樹的圖畫……這次學習活動看起來好像是以“古樹”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實際上,“跨”僅停留在了形式層面上,學科間的壁壘依然存在,不同學科之間并未建立實質性聯系,知識沒有實現真正的整合,仍是分散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沒有培養跨學科學習的能力,算不上跨學科主題學習。
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不能為跨而跨,而要找準學科間知識與方法的“聯結點”,做到跨而有“聯”。只有學習內容之間真正存在某種意義關聯,才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內在關聯的理解,幫助學生建構以學科知識為錨點的多學科知識網絡結構,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地運用多學科知識來思考和解決復雜問題。
三、跨而有“度”,不忘“側重點”
跨學科主題學習不是讓所有學科平均分布進行學科“拼盤”,而是以某一學科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方法來解決主干學科的問題。教師既要“跨出去”,找到和主干學科知識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還要“跨回來”,能夠從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中找到得以解決主干學科知識和方法的途徑,從而促進學生對主干學科知識的掌握。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不能想跨就跨,要做到跨而有“度”,雖然涉及多個學科知識的學習,但是還是要將跨的“側重點”放在主干學科的學習上來。
例如,跨學科主題學習案例“牛郎織女”學習流程分三個環節:一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文《牛郎織女》,了解故事內容,根據故事的主要情節,構思設計連環畫;二是在社團課上,美術教師指導學生用簡筆畫、橡皮泥、超輕黏土等形式來表現故事,完成連環畫、泥塑等形式的作品“牛郎織女”;三是語文教師指導學生給作品“牛郎織女”配音,制作成小視頻。這是以語文為主干學科,美術、信息技術為輔助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案例。在完成語文的“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編寫故事”學習任務(本次學習的“側重點”)的基礎上,發掘這個民間故事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等深層次的文化視點,鏈接美術、信息技術學科,用多種形式講述《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向他人、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高階思維的培養與訓練。
此外,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出發,避免“過度跨越”或“跨不回來”的情況。跨學科的內容一般選擇同一年級的內容為宜,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助于學生的發展。
四、跨而有“梯”,建立“支撐點”
跨學科主題學習,培養的是學生的跨學科素養和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啟發式、引導式、探究式、互動式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特別強調綜合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同于傳統的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知識灌輸模式,是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如果缺少學習支架,跨學科主題學習容易流于形式,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難以落實。因此,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給學生“搭梯子”,提供情景型支架、任務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資源型支架、交流型支架、評價型支架等學習支架,讓學習支架成為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支撐點”,幫助學生有效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
以下以跨學科主題學習“樂享樂器”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不同階段如何使用學習支架。在學習開始前,教師提供情景型支架:本學年的運動會即將在下個月舉行,如果我們能在運動會的開幕式上演奏自己制作的樂器,將是一件多么有創意的事情啊!教師創設學習情境,提出驅動性問題。在明確學習主題“樂享樂器”后,教師提供任務型支架:(1)了解樂器相關知識;(2)設計、制作一件樂器;(3)演奏自己制作的樂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先后提供了策略型支架,如上網查找資料、參觀樂器城、尋求專家指導;資源型支架,如聯系樂器城、音樂專家等;交流型支架,如采訪提綱、溝通策略等;評價型支架,如學習過程評價量表、合作評價量表、學習成果評價量表等,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規范學習過程,從而推動問題解決。
跨學科主題學習離不開學科知識,不能脫離分科教學,教師要在分科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基于學科、深化學科的跨學科學習。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應將知識學習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指導學生用學科眼光觀察世界、用學科思維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鍛煉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旻瑜,萬昆,趙健.跨學科學習是什么?如何做?——以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23(1).
[2]郭華,袁媛.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本類型及實施要點[J].中小學管理,2023(5).
注:本文系2023年廣東省強師工程課題“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YQJK1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