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夕陵
【摘 ?要】高中數學教學改革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參與意識,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高中數學教學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激發,及時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優化與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基于此,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必要性做出了簡要分析,進而具體探討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有效策略,以期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數學;主體參與意識;問題驅動;以生為本
高中數學涵蓋知識范圍較廣,教學任務較重,按照傳統灌輸式教學,學生缺乏主體參與意識,會阻礙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展。從新課改的要求來看,以興趣激發為切入點,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關鍵。然而,現階段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學生主體地位不受重視、學生對參與教學活動缺乏興趣的問題,教師要充分了解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重要性,并結合學情及教學需求分析與研究課堂上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必要性
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是新課改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教師應積極迎合新課改要求,轉變傳統教學思維,了解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必要性,進而創新教學方案,將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綜合來看,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然需求。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學生及教學工具多種元素構成,各元素之間相互配合、有效互動,才能激活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而在課堂上如果只能看到教師慷慨激昂地講,學生并不能參與其中,并且跟不上教師的授課節奏,整個課堂氛圍就會十分沉悶,教學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可以有效改變傳統課堂枯燥的氛圍,實現學生積極與教師互動交流,獨立自主思考和探究,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進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現階段教育教學改革越來越重視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社會適應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對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至關重要。簡單來講,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學會課程知識,還要掌握學習的方法,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首先能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興趣,其次在參與過程中通過與教師和同學互動,發散其思維,幫助其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進而提升綜合學習能力,為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打下夯實基礎。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以興趣激發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時,要立足教材,結合學生興趣需求,通過有效的教學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使其產生主體參與意識。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學生感興趣的點,通過將趣味性元素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激發非學生的主體參與興趣,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1.將重要知識點與激勵因素相關聯。高中數學知識抽象枯燥,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為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參與意識,要在枯燥的數學知識中融入激勵元素,這樣可以通過心理感應讓學生對課程知識產生興趣,激發其主體參與意識。教師要學習有關高中生心理學方面的理論知識,把握好高中生心理發展特點,從教材知識中挖掘對學生具有激勵效果的因素。例如,在進行“基本立體圖形”的教學中,涉及直觀圖的畫法這一重要知識內容,幾何知識本身較強的空間感會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傳統的照本宣科式教學也讓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設備給學生呈現磁懸浮列車、飛機等圖片,并利用數學知識展示其直觀圖,以三維立體模型呈現其直觀圖的畫法,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以及現代化教學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互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這些科技發明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學生,能夠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鼓勵,達到更好地激發其努力學習的效果。
2.以教材知識為基礎引入生活問題及數學史知識,以此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興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中明確指出教育教學要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不是教育。教師在以興趣激發為前提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相關聯,也要注重為學生滲透相關數學史知識,開拓學生視野,使其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導數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涉及大量數學史知識,教師可以在課程導入環節中給學生講解有關牛頓和萊布尼茨創立微積分的過程,講述微積分的創立在數學史上的重大影響,進而再引出本節課的新知,能夠讓學生基于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再如,進行有關“橢圓”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為了減輕枯燥的理論知識教學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素材活躍課堂氛圍。比如給學生展示油罐的圖片,并引導學生分析油罐側面的性質。通過引入生活元素以及滲透數學史知識,學生能夠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為其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3.對教材中的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教材中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通常情況下,教師會給學生先講解理論概念,然后再通過例題分析達到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度理解。但是大部分例題理論性較強,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教師可以對例題中的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融入生活素材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數學問題更加具象化。例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時,要求學生能夠思考并回答:“三個平面最多能將空間分成幾部分?”如果教師不對其進行優化和處理,直接讓學生進行思考,很難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處理:“一塊蛋糕,只能切三刀,最多可以分成幾塊?”這樣的問題對學生而言更具象化,也更有吸引力,能夠使其產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互動的興趣。由此可見,在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過程中,對教材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以此提升學生主體參與興趣。
(二)以問題驅動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合理設計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對提升其主體參與意識至關重要。而為了達到理想的主體參與意識培養效果,教師要注重問題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思考問題,考慮其認知水平及思維素養,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并通過多種形式呈現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逐漸提升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以問題驅動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
幾種。
1.創建層次性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對學生具有很強的驅動效果。而高中生在數學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為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情境,驅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問題情境互動。例如,在進行“基本圖形位置關系(2)”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空間中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是照本宣科、直接灌輸,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為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使其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深入理解與掌握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創建層次性問題情境。比如,圍繞這一知識點為學生設計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問題串,驅動學生層層入深的思考和討論,使其能夠達到深度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2.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老生常談的問題很難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為使學生能夠形成自主思考意識,積極主動參與問題互動,教師要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例如,在“二分法”相關知識的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圍繞理論知識和枯燥抽象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教師可以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如下新穎有趣味的問題:“某單位要針對一段長達10km的線路進行故障檢修,為了能夠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你能給出好的檢修方案嗎?”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和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問題對學生而言比較新穎,能夠激發學生主體思考的積極性。
(三)以生為本把握好學生主體參與的時機
高中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要求教師掌握好學生主體參與的時機,恰當地引導,便于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互動,提升對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效果。
1.借助小組合作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設置合作探究任務,對其進行分組,注意探究任務的細化,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學習、合作探討,完成任務的自主性學習。這種教學形式相對于灌輸教學而言,為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創造了良好條件。借助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能夠自主思考、互動交流、主動探究,提升其主動性與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找準合適時機,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例如,在進行“常用邏輯用語”的相關內容教學中,掌握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及充要條件的各種情況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以針對這部分內容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給出具體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小組中分析條件之間的關系,并鼓勵學生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有理有據。這樣既能訓練提升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又能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教學的重難點。
2.在學生疑惑處引導其主體參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觀察學生,及時抓出學生的反饋信息,比如學生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分析學生學習的困惑,并以此為核心引導學生參與互動探討。例如,在進行“二倍角的三角函數”的相關內容教學時,當見到有關公式的綜合運用時,部分學生會面露難色。這時教師要抓住學生反饋的信息,引導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困惑,并通過組織學生共同探討,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學生之間的討論中,這樣對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以及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惑等至關重要。
(四)以多元評價來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評價作為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其在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傳統的數學教學評價中學生主體參與性不強,主要是以教師為評價主體,學生作為被評價方,習慣性被動接受。為了提升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教師要采用多元主體評價形式,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評價,對提升教學評價的有效性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完成“常用邏輯用語”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后,教師在課程接近尾聲時,組織學生展開多元主體評價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圍繞學習上的收獲、體驗、感受以及存在的不足進行總結與分享。為提升學生自主評價的質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評價標準,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評價方法。最后,數學教師綜合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結果,給予學生總結性的評價和指導,應以鼓勵式評價為主,增強學生主體參與的自信心,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出,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評價和指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然需求,也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教師應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其學情及興趣需求,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重視興趣激發,引入多種興趣因素,采取問題驅動的方式提升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此外,教師還要把握好課堂上學生主體參與的時機,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其全面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