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企業對智能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在培養會計人才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何探索出適合的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方案是高職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對高職院校智能會計人才的培養現狀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建議,希望能為高職院校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高職院校;智能會計;人才培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16
[中圖分類號]F230;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0-0049-03
0? ? ?引 言
現如今,大數據、智能化技術發展迅速,數字化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非常廣泛的運用。新技術的應用也給會計職業帶來巨大的影響,企業對智能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當前背景下,會計從業人員今后如何發展成為會計行業面臨的重要問題。這也給會計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改革壓力。基于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會計教學改革研究,努力培養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智能會計人才,抓住人才創新培養的重大機遇。
1? ? ?高職院校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
隨著數字化技術在會計工作領域的不斷滲透,企業對復合型智能會計人才[1]的需求與日俱增。現階段,高職院校智能會計人才培養面臨著很多問題。如何在會計人才培養中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如何培養出具有數字思維、系統運維以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智能會計人才,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目前,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其智能會計人才培養還存在以下問題。
1.1? ?會計課程體系不合理,考核方式不科學
高職院校在會計課程體系中引入新技術,但整合度不是很高,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專業課、基礎課之間往往相互孤立,很難進行學科交叉融合,學生只會書本上的內容,對于數字化技術的認識很淺顯,不能靈活地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應用于實際案例中。目前,智能會計課程體系尚未成熟,各高職院校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智能會計課程體系的設置遠遠沒有達到標準要求,再加上有些高職院校的智能財務硬件和軟件設施不是很齊全完備,難以為學生提供系統培訓和實踐操作的條件。期末考核時,大部分還是以理論考試為主,學生只要記住知識點就能獲得高分,對于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沒能進行全面的考量和測評,這種課程考核方式下培養出的會計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今后,高職院校還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不斷加強智能會計課程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的建設,實現業務、財務和數字的一體化,從而培養出復合型的智能會計人才。
1.2? ?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調整
目前,高職院校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不是很清晰,沒有體現以會計為依托,與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進行深度的交叉融合。不僅如此,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定位在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專業知識和數字化技術技能。高職院校對智能會計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在知識教育層面,缺乏對學生會計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沒有很好地融入課程思政,平常也只注重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很少對學生的價值目標提出明確要求,沒有提出數字化時代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養和職業理想的培養目標。
1.3? ?教學方法、模式需要創新
首先,由于目前有些高職院校的信息技術尚未充分融入教學,會計課程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師還是以PPT加板書為主,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少用小視頻、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智慧課堂等進行授課,師生互動較少,課堂沉默安靜。同時,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度不足,在課堂上往往是以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為主,學生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意識,這樣學生今后在工作中就難以快速適應工作內容與環境,不能很好地自主完成工作。當前正處于數智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手段積極探索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和變革[2]。其次,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度不足,因為學校很難提供功能齊全的智能財務軟件,也缺乏業務資料和實訓平臺,教師課堂上很難通過模擬企業真實的工作場景進行實操演示,所以學生在實訓操作和案例實踐方面的能力還不足。最后,教師在會計專業課程講授中會不自覺強調學生多考證拿證,注重培養學生記賬算賬的能力,缺乏對管理會計型人才的培養,很少對學生的預測、決策、預算、評價、分析等能力進行培養,因而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更新的動力不足。
1.4? ?教學資源需要不斷開發
目前,高職院校智能會計教學資源欠缺。首先,復合型師資力量不夠。教師資源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現有的會計專業教師往往專業教學經驗比較豐富,但是對數智技術不是很熟悉,而精通信息技術的教師又缺乏會計專業知識。雖然高職院校有新引進的高級青年人才和博士,其對會計專業知識和數智技術都有相關的教育背景,但是其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實操技能,因此很難進行會計和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這就導致學校能利用數智技術解決會計專業問題的教師很少[3]。其次,現有的教材比較陳舊落后,難以滿足智能會計課程教學的需要,導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再次,教學實踐案例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教師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直接使用教材案例,這些案例一般較為簡單,理論性較強,與現實工作情境有一定差距,可用性不足。最后,智能會計課程可用的線上教學資源還很少,需要各高職院校不斷積累,努力建設精品課程和視頻資源。
2? ? ?高職院校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的建議
2.1? ?重建會計課程體系,開展多元化考核
高職院校應不斷完善會計課程體系,進行現有課程體系的優化和重建,可以對原有的課程進行增加和刪減,同時也可以加入新開設的課程。首先,在安排課程時應該傾向于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加入智能財務會計、財務大數據分析、智能成本核算與管理、財務機器人應用與開發、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等課程;同時,應該適當減少傳統理論課程和以往的會計核算內容,不斷增強學生利用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進行財務分析評價決策、統籌運維和風險管控的能力[4]。其次,在規劃課程體系時,可以加入與大數據技術、計算機專業、經濟學、管理學、思想政治學交叉融合的課程,同時打造跨學科的教學團隊,由教學團隊來梳理和整合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在構建課程體系時,也應該考慮如何打造教學平臺資源來實現智能會計的人才培養目標。再次,在重構課程體系時,應該更新原來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多元化考核。高職院校不僅要提高過程性考核的比重,還要改變原來單純以理論為主的期末考試評價方式,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進行評價。同時,課堂上的平時考核也要多以學生的互動參與、積極配合為主要評價標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及進行小組討論與團隊合作。
2.2? ?重構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在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需要具有高素質、有家國情懷的復合型智能會計人才。當然,目前數字化時代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角度及其對會計學科的認知程度發生了變化。盡管不同高職院校對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盡相同,但是其都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或重構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應該緊跟行業的發展步伐,密切與企業進行合作,適時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可以適當調整教學目標,使其包含價值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其中,價值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職業理想和信念等;知識目標應該強調跨學科交叉融合,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專業技能、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學科知識等,會運用大數據技術解決會計專業問題,能在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中運用人工智能;能力目標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創新創業精神,以及數字化思維、風險管理控制、預測決策、數據分析等能力。換言之,學校應該把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的重心從以前的業務核算型向管理決策型轉變,而且還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為學生今后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積極謀劃,同時也要考慮高職會計教育質量和口碑。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應該不斷深化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變革,推進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構,在數字化時代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要為學生塑造核心價值觀,使其具有責任擔當、道德修養等,這樣才能真正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3? ?開發新型教材,培養師資力量
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材還不是很規范,而且很多都是學校自主研發的,完全符合高職智能會計人才培養要求和課程體系的教材很少。對此,學校應該積極鼓勵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合作,開發出適合高職學生的教材,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要求,安排教材章節內容。比如,基于理實一體化、工作任務化的教學要求,可以編寫工作手冊式新型教材;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圖文并茂的、包含數字化技術內容的活頁式教材;為了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充分融合思政元素,各教學單元可以引入思政案例,為后續的情景式教學做好鋪墊。同時,開發出的教材還要經過至少兩個學期的試用和檢驗,并根據實際上課的反饋情況和師生的評價來不斷調整教材的內容并優化章節的安排。
為滿足課程體系重建和人才培養目標重構的需要,高職院校要組建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需求的會計專業教學團隊,可以由年輕的懂數智技術的新教師、有會計教學經驗的骨干中青年教師,以及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共同組成。學校不僅要重視提升現有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還要邀請企業專家對教師開展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專題培訓,從而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2.4? ?打造線上精品課程,改革教學方法
目前,線上教學資源很豐富,但是智能會計人才培養適用的線上資源并不多。為了滿足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需要,學校應該提供資金和渠道,邀請專兼職教師和校企合作的專家共同打造線上精品課程。完整的智能會計精品課程的開發需要的教學資源比較多,首先要錄制視頻,如微課和動畫,視頻的數字化技術含量直接影響到該課程的學生觀看人數和學習效果,因而在創作視頻時一定要融入高科技和人工智能元素,不能太傳統死板;其次,要有PPT、教案、課堂練習、課后作業、拓展資源等,其中PPT的制作要美觀整潔,能吸引眼球;再次,還要有答疑、互動、發討論帖等功能,使教師能及時獲取學生的課堂反饋和問題,同時也能收集到課堂上的真實數據。
與此同時,為適應數字化時代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也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5]。傳統的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顯然已不受學生歡迎,教師需要逐漸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情景式、項目化等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多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實現多元化教學,如可以利用智慧課堂、職教云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搶答、頭腦風暴、案例分享、課堂游戲等環節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還可以引入項目任務,讓學生通過實訓平臺來操作完成。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才能發現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而且學生只有自己實操過才能知道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來解決實際遇到的會計問題,從而掌握專業技能。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同時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參加比賽,將最新的會計技能傳授給學生,增加學生的知識[6];學生在備賽期間通過嚴格訓練也能提高團隊協作、系統思維、統籌規劃以及創新創業的能力。
2.5? ?深化產教融合,開發實訓平臺與教學案例
為了培養出能滿足企業需求的智能會計人才,學校應該加強校企合作,加大產教融合的力度[7],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可以建立校企實訓基地,邀請企業專家來給學生現場授課,模擬企業真實的工作場景,進行實操演示,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情境。學校應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模擬專業崗位學習更多的智能做賬、開發票、報稅等會計技能。二是聯合企業共同開發智能會計實訓平臺和教學案例,其中要融入企業會計實務。三是有條件的學校還應派出骨干教師加入學生的跟崗實習中,教師通過進企業參加實踐工作,能夠收集企業工作案例形成調研報告,今后這些工作案例將成為非常生動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資源。
3? ? ?結束語
在數字化時代,高職院校應積極應對數智技術給會計人才培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不斷探索智能會計人才培養的路徑和方法,為職業會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彭秋月,姜昕.數字化時代會計人員發展路徑分析[J].內蒙古煤炭經濟,2021(5):84-85.
[2]溫素彬,李慧.淵思寂慮:智能會計“熱”的“冷”思考[J].財會月刊,2022(21):62-70.
[3]韓巍樂,李愛華.智能時代會計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22(7):163-164.
[4]王愛國,牛艷芳.智能會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21(6):34-39.
[5]周曉慧.智能財務時代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改革探討[J].當代會計,2020(21):16-18.
[6]曹婷,孫鵬偉.“三教改革”推進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路徑研究[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80-84.
[7]黃瑩.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1):32-35,58.
[收稿日期]2023-04-01
[作者簡介]傅燕萍(1986— ),女,福建仙游人,碩士,會計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