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云
〔摘? ? 要〕? 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課程要求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完成課程目標,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內容和實際情況,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在學習中動手建模,在實踐中進行知識建構;把探索項目拓展延伸,進行創造性學習;對教材進行單元整合,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開發跨學科學習項目,鏈接各種教育資源。這些學習路徑的探索,使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創建了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呈現了豐碩的學習成果。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高階學習帶動了低階學習,又將形成的素養轉化為持續的學習實踐。
〔關鍵詞〕? 小學科學;“實踐先行”;項目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4? ? 013-015
科學課程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發展,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具備科學思維能力,進行探究實踐,樹立科學態度??茖W學習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如何改變學生的科學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一堂堂活生生的科學課中慢慢形成科學素養?在科學教學中,以項目式學習方式整合學習內容,用項目和任務驅動學生的科學探索,不失為一種嘗試。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首先,強調讓學生自主去建構,與生產、生活相聯系,不僅知道,還要做到。其次,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項目式學習具有很強的整合性。從課程開發的手段和思路來看,它涉及知識與知識的整合、知識與事物的整合、知識與行動的整合,最終實現學生與世界的整合,讓學生去理解、去參與、去表達這個世界。最后,項目式學習還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深刻的意蘊在于回歸人的本質屬性,培養有整體性、多樣性、現實性的真正的人。
一、動手建?!S時隨地的微項目
在“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這一學科核心概念中,有“地球上存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類型的生物”這一學習內容。要求1~2年級學生:能夠說出常見動物的名稱,簡要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學會用多種感官觀察,并借助工具觀察動物特征;在探究中對身邊的動植物產生探究興趣。
小動物歷來是學生的好朋友,以上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研究內容。課堂上讓學生經歷“觀察—繪圖—總結—建立概念”這一系列學習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觀察和繪圖準確性之間差異較大,對螞蟻身體結構的認識有一定誤差,對“昆蟲”這一概念的認識無法水到渠成和深度理解。于是,我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微項目“用橡皮泥和牙簽搭建螞蟻模型”。
在搭建之初,學生覺得這是個無比簡單的任務;當分小組上臺展示時,學生才發現,每一組搭建的模型都不一樣。比如,有的用一塊橡皮泥把頭胸腹都代表了;有的足長到了腹部上;有的忘記頭上的觸角……學生在相互欣賞和質疑中,建立了對螞蟻形態的準確認知,也初步理解了昆蟲的一般結構。
二、拓展延伸——創意設計實踐探究活動
教材是實現核心素養的具體手段和路徑,但并不唯一。這就需要我們在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時,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實際學情,對教材進行合理延伸。
在二年級“身邊的植物”單元的學習中,我設計了一些與植物有關的實踐探究活動。
比如,利用植物的葉片做拓印畫。學生在創意制作過程中,清楚地認識了葉片的完整結構,看見了清晰的葉片脈絡,見識了不同形狀的葉片,并且用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葉片創作出栩栩如生的畫作。有的學生用葉片、花瓣、枝條等植物的“身體器官”,結合拓印、拼貼、裁剪等技法,創作出童話故事般的創意作品,再把這些作品做成展覽墻。他們還利用葉片和化學藥品,做出藍曬照片。學生的成就感持續了一個學期。
這些拓展性的學習活動,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在科學觀察中獲取直接經驗,在建構植物模型中完善了對植物體結構層次的認知。
三、單元整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通向目標的一個途徑。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結合環境、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知水平等,對教材進行增刪、挖掘、整合,使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單元整合學習項目“百變的紙”,就是對粵教科技版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整合后設計的學科項目。
教材的要求是:學生認識常見紙張的名稱和特征。整合項目基于此,提出驅動性問題:白色污染已經成為環境污染大問題,塑料袋是一個大污染源,你能利用廢舊紙張,設計一款既美觀又實用的環保紙袋嗎?從驅動性問題出發,結合核心知識與教材原有活動,本整合項目以紙為探究素材,以“制作環保紙袋”為課程主任務。圍繞該任務,設計了四項學習活動:研究各種紙的基本特征;重點研究紙的吸水性;制作紙袋提手;設計制作環保袋。通過開展這四個活動完成教材原有的教學目標。
本項目的科學探究學習強調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項目式學習則是基于原有認知,通過假設—驗證—總結得出結論。兩者之間如何協調是本項目探究活動科學性得以落實的重點。在進行本項目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方法,強調基于現象得出結論的科學思考模式。如此,學生才真正能夠通過觀察科學實驗現象,分析不同紙張的特征,讓探究活動具有科學性。
四、跨學科項目——任務驅動學習
“草木染”課程是一個融合多學科的跨學科學習項目。
“六一節到了,如何用‘草木染’給自己期末大戲的角色設計合適的服飾?”這一個真實的任務驅動,通過“‘草木染’課程周”的形式,引導學生基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推動學習深入,帶領他們穿越一周的課程之旅。
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什么是“草木染”?怎么用“草木染”給紡織用品染色?現在我們用的染布技術有哪些?它們各有什么優點和不足?問題是學習的開始,教師適時提供《草木染》文本和視頻資料。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等方式,了解了“草木染”技術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在比較辨析中,認識到“草木染”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原料都是天然的可再生資源,規模化生產也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他們對于“草木染”了解得越多,心中的探究欲望就越強,他們想要親自體驗“草木染”這一傳統工藝了。通過探究,學生發現提取顏色的植物可以是花木、水果、蔬菜,借助工具和機器,通過搗碎、蒸煮等方法提取染液。
在染色過程中,學生或成功或失敗或歷經曲折,通過實踐學習思考,分析與調整貫穿其中。
“草木染”課程是經過設計、實施、反饋、分析和調整而生成的連續的、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開放式課程。這個課程依據實踐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一系列問題鏈,融合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科學等學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
過去,學習是純粹的單向輸入;現在,學習逐漸變成一個“輸入—創造—分享”的綜合體驗過程。
我們用“實踐先行”的姿態走在項目式學習的探索路途上。在做的過程中,通過多次反復實踐,得到一些感受、想法和經驗,再思考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自己的經驗所得加以創造,立足素養發展,讓項目式學習真正撬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夏雪梅.PBL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3]劉頌豪.科學教師教學用書(二年級上冊)[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8.
[4]顧遠,周賢.教育3.0[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