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


〔摘? ? 要〕? 生在小康時代的學生,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這些低級需要都已經得到滿足。我們需要激活學生的高級需要,滿足他們的社交需要、被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筆者通過表揚團隊理解學生、激勵表達獎勵全面、提供實現自我價值機會等措施,滿足學生的三類高級需要,以激發學習動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高級需要;學習動力;導向性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4? ? 016-017
當今社會已經步入小康,學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倘若我們還勸他們“不吃讀書苦,就吃生活的苦”“讀好書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效果已不大。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學生現在的內心訴求是高級需要,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我們在課堂上應滿足學生的這些需求,才能讓他們學習更有動力。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總結了以下經驗,讓學生的高級需求在科學課堂上得到滿足(如下圖)。
一、表揚團隊理解學生,激發學習動力
(一)讓學生產生歸屬感,提升群體學習力
當個人被別人或者團體認可與接納時,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和落實感,也就產生了歸屬感。反之,個人也要理解團隊與幫助他人,融入集體,也會相應地產生歸屬感。
眾所周知,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團隊通力合作的效益強于個人。理解了這一點,在科學課堂上四人小組活動時,便可協調好每個人的工作,確保每個成員都有事做,這樣學習的效率就很高。教師要表揚那些通力合作的小組。
有時會出現小組孤立組員的情況,或者有一些能干的學生干了所有的活兒,看不上其他組員。這樣小組活動的整體學習效率就會低下。這時還是要表揚通力合作的小組,讓沒有合作意識的小組明白合作才是提高實驗學習效率的“王道”。
其實,表揚團隊是為了學生理解每個人都是團隊的一分子,團隊的活得人人干才會出成績,整體學習效果才會好。理解團隊才能被團隊所接納,團隊有成績,自己的貢獻才有價值,歸屬感自然生成。就像發言互助這樣的教學策略,一個學生在發言時遇到困難,鼓勵小組其他成員來幫助他,感受被團隊接納,發言者也為團隊出力,團隊更加團結和諧,產生歸屬感,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二)讓學生獲得被愛體驗,提高學習積極性
學生具有親師性,對于教師的評價比較敏感。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重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敏銳覺察學生體驗的改變,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評價,得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的言行。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在研討和實驗中遇到困難,我們不要在第一時間責怪,而要理解學生。下表為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的做法(如下表)。
教師在以上措施中做到情緒自控和換位思考,理解學生的情緒和情感,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學生感受到融洽的課堂氛圍,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愛。而其他學生也會感同身受,在課堂上愿意大膽表現自己,在有愛的課堂上活躍起來。
二、激勵表達獎勵全面,引發學習動力
(一)廣開言路,被尊重感自然生成,思維走向深處
在教學中,廣開言路,讓大部分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該觀點被采納或者被議論,均會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其深度學習。廣開言路是為集思廣益,以生為本的教學廣開言路是為學生搭橋引路,走向高階思維,感受被尊重。
在科學課堂上因材施教,鼓勵更多的學生發言。不太發言的,說容易的,或請學生幫助;能說會道的,主持活動后的匯報;一直羞澀不開口的,幫助閱讀資料;聲音低的,給一個話筒擴音;說錯了的,鼓勵他的勇氣和積極性;說對了的,表揚他獨立思考的能力:放手讓每個學生在40分鐘內都說。
如此,大部分學生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就能集思廣益,深入思考,提高課堂效率。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想法或意見,對于個人的學習也是有益處的,更重要的是,看到別人采納自己的想法時,這種被尊重感自然生成,為深入學習提供動力。
(二)人人有獎,榮譽感油然而生,學習自愿主動
當學生在班級中所做出的貢獻得到班級或者團隊的認可,被給予一定獎勵,在該獎勵影響下,產生一種積極向上、富有正面意義的心理感受,并且伴隨著自豪、優秀等一系列的積極情緒體驗。這種自然產生的個體心理體驗即為榮譽感。
每個學生都是向好的,都希望教師能發現他,所以在給學生獎勵的時候,要注意隨時、全面。學生發言積極、發言精彩獎,給一個積分;搬器材、整理材料積極,給一個積分;帶材料、共享材料,給一個積分;課后積極完成家庭小實驗,給一個免寫作業卡;團結協作的、為班級服務的,給一張免罰卡。這樣,成績優秀的學生有獎勵,其他方面積極的學生也有獎勵。
事事夸,人人獎,讓學生展示特長、發揮潛能,積極參與學習,以“能力”爭得榮譽。全面獎勵,夸大榮譽感,引導學生服務他人,實現自我價值,以“奉獻精神”獲得榮譽。如此,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就愿意主動學習了。
三、提供實現自我價值機會,內化學習動力
(一)自主發現獲得成就感,領會思考的價值
我們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性的自我,一個是理性的自我。對于自主發現而言,理智引導研究方向,而情感提供學習動力。理性地研究往往會產生成就感,獲得心理滿足的體驗。
在科學課堂上,提倡學生通過觀察材料和實驗活動獲得大量信息。學生在觀察現象后思考本質原因或者整理信息后推理出一般結論,自己發現新知,非常有成就感。因為他像科學家一樣發現了一般規律,感受到思考的價值,實現了自我。直接告知學生與之相比,學生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費勁地去理解,失去很多感悟,也滿足不了心理需求。
可見,學生在完成探究活動后,自己發現新知識時,獲得了完成目標的愉悅,尤其覺得自己像科學家一樣發現了規律,超出了設定的期望后帶來了驚喜,如此產生了滿滿的成就感。
(二)解決問題享受創造感,激發學生的潛力
學生的創造,是指學生根據真實的問題情境,主觀地制造客觀上能被同學普遍接受的事物,以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潛在能力得以開發,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從而感到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一種狂喜、驚奇和敬畏的感受,也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認同感。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已經學過的溶解知識,一步一步解決問題。這一步一步的方法就是學生利用已知創造的。溶解是在前面的課文中剛學的,過濾和蒸發是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和生活經驗創造的,在教師引導下變得更加標準化。這個過程會讓學生很興奮,因為他們用自己“發明”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創作感滿滿的。所以,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教師只要提供全面的材料和方向,做好引導,就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享受到創作感。
總之,我們需要在課堂上滿足學生高層次的心理需要,不要經常說教學習成績對今后的生活多么重要,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集體歸屬感,激發學習動力;能夠得到尊重,持續深入地學習;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獲取成就感,學習動力內化。學生的高級需要得到滿足,就會愛上這門學科,愛上教師,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就能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松虎.回歸人性?張揚生命:談職中的榮譽感教育[J].江蘇教育,2009(2):38-40.
[2]龍梅.自我實現與創造性的激發:馬斯洛的創造觀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