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鑫
■摘 要: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教學改革中最關注的熱點課題之一。首先,帶著“三問”挖掘水文化中的思政素材;其次,從“四處、三環五面”中尋找水文化素材和數學知識的融合點;最后,采用“情境引問題—問題引知識—知識建模型—模型拓應用”的教學思路,將水文化中的思政素材融入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實施中。
■關鍵詞:課程思政;水文化育人;高職數學
■課 題:本文系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川渝水文化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水文化育人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2155(SZ)]、2021年度重慶市教委“十四五”規劃課題“科學家精神融入高職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GX-177)、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校級教改項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職數學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課題編號:202313 (SZ)]的研究成果。
課程思政是針對新時代高校關于“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出的一種全新教育理念,是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重要舉措。它不僅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有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愛崗敬業,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注重教學的育人效果。
水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我國水文化中有很多思政育人素材。例如,大禹治水、水滴石穿、都江堰的修建、大運河的修建、三峽水庫以及水利精神等。這些素材不僅傳遞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蘊含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展現了興水利造福天下的家國情懷。
水文化中的經典故事和水利工程建設等都含有很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模型。例如,水滴石穿、都江堰以及大運河的修建案例中的思想方法與高職數學中極限、定積分的思想有很大關聯。這些關聯也充分證明了中國古人在數學思想上的建樹和底蘊。
數學課程作為高職院校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強的辯證思想。將水文化中的物質遺產、經典故事、水利精神等添加到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在提高學生應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數學語言描述問題、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懷、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實事求是、為國舍家的大局意識。
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挖掘水文化中的思政素材融入數學課程教學中,在實施課程育人的同時,加強水文化育人。
(一)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加強水文化育人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融入
通過挖掘水文化中的“大禹治水、水滴石穿、都江堰的修建、大運河的修建、三峽水庫”等素材,分析這些素材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思想,通過“情境引問題”的方法將素材融入數學課程教學中。
(二)以課程思政為導向,拓寬水文化育人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路徑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情境引問題—問題引知識—知識建模型—模型拓應用”的教學思路融入水文化思政素材,拓寬水文化育人的路徑。
(三)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增強水文化育人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成效
在數學教學中分析水文化素材中的偉大思想和成就,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其中的問題,激發學生一心為民、服務國家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持之以恒、不畏艱險的精神品質。
在挖掘素材時,帶著“三問”(有沒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沒有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挖掘水文化中的思政素材。
(一)立足水文化,挖掘故事典故
水文化中的歷史典故含有人生哲理。例如,大禹治水,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要治水應該堵,但大禹采用逆向思維變堵為疏、堵疏結合的治水方法,成功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通過故事的融入教育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懂得變通,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古人的聰明智慧以及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二)立足水文化,挖掘水利工程
水文化中水利工程的修建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例如,在都江堰的修建中因地制宜、變害為利,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消除水災、緩解旱情。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與此同時,李冰父子為民做實事的社會責任及開拓進取的工匠精神都激發學生要實事求是、敢于挑戰、不斷創新。
(三)立足水文化,挖掘水利精神
水文化中的水利精神蘊含著民族復興的理想和為國為民的責任。例如,“科學民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勇于擔當、追求卓越”的三峽精神,充分體現人民群眾和建設者的責任擔當。
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背景下,從水文化育人故事出發,引出問題,根據問題引出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建立模型解決問題,最后將模型應用到其他案例中。
(一)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背景下,從“四處”尋找素材與數學內容的契合點
采用問題分析法,從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問題、數學模型中尋找水文化素材。例如,自然界水滴石穿的現象可以用函數極限思想和單調遞增函數進行科學解釋;水滴石穿的道理可以反過來用單調遞減函數進行解釋,從側面培養學生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良好品質;在大禹治水中,大禹的父親采用堵的方法治水失敗,而大禹采用疏的辦法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這種逆向思維與數學中的反函數、微分與積分等內容有相似之處;京杭大運河長度的計算、都江堰第一道水利工程分水魚嘴的面積以及三峽工程蓄水量等,都可以用定積分計算。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李冰父子為國為民、實事求是、敢于挑戰、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工匠精神;大運河的水利工程技術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值得我們自豪;三峽工程體現了三峽移民為國舍家的精神,建設者無私奉獻、求實創新的勇氣以及追求卓越的執著精神等,都是最好的水文化思政素材。
(二)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背景下,從“三環五面”尋找素材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
從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節,引導、分析、講授、建模、作業5個方面將水文化思政素材融入數學教學。在課前發布水文化素材視頻以及數學教學課件等,引導學生在預習知識的同時,分析素材中的問題,尋找素材與知識的契合點;以學生課前尋找的契合點為切入口引入課堂教學,通過分析其中的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之后通過講授數學知識構建數學模型,并通過數學定理計算求解,最后總結歸納教學內容;在課后通過布置與課前素材相關的習題、視頻作業、撰寫心得體會或素材文案等檢驗學生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
按照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環節,通過“課前自學—課中研學—課后固學”將水文化素材融入教學實施中。
課后布置作業,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鞏固知識點,提升專業能力。作業形式由紙質作業轉為視頻作業,要求學生記錄做作業的全過程,這樣可以杜絕學生做作業時出現抄襲、應付等現象,督促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此外,還可以展現學生做作業的全過程,有助于找出學生的理解誤區,及時發現學生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借助微信平臺讓學生為大眾普及知識,要求學生撰寫有關三峽水庫的文案并轉發朋友圈。這種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檢驗學生職業素養和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此外,通過轉發朋友圈,讓學生將三峽水庫的精神普及給大眾,在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
筆者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將水文化中的大禹治水、水滴石穿、都江堰的修建、大運河的修建、三峽水庫等素材融入數學課程教學中,拓寬水文化育人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路徑,增強水文化育人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成效。此外,水文化思政素材的融入也可促進數學課程與水利專業的對接。
[1]郎誠.三峽移民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延續[J].當代黨員,2021(9).
[2]李德幸.談談都江堰水文化特色與李冰精神[J].四川水利,2019(6).
[3]宋秋云.高職人文素養課課程思政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文學里的大運河文化”課程為例[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22(2).
(作者單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