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杰
摘 要:本文結合廣東省技師學院思政課程建設的實際,闡述學院“1+2+3”思政課堂模式的構建及其具體實施措施,進一步探索技工院校思政課程的建設途徑。
關鍵詞:思政;課堂模式;實施措施
思政課是技工院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因此,探索一種適合技工院校學生的思政課堂教育模式十分必要。廣東省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構建了“1+2+3”思政課堂模式。
在“1+2+3”思政課堂模式中,“1”是指校內第一課堂(思政課教學與課程思政);“2”是指校內第二課堂(學生社團、課外活動等);“3”是指社會實踐課堂(校外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實習實訓等)。第一課堂是基礎,第二課堂是延伸,第三課堂是鞏固,三“課”聯動,共同推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公共參與五方面的素養,切實有效抓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發揮第一課堂教學育人作用
一是完善思政課課程體系。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要求,學院根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開足開齊思政課程,嚴格規范使用教材,特別是思政課程教材的選定和內容審查,嚴把政治關,根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思政課程的設置、教學課時、教材選用、教學實施等進行全方位的規劃和規范,提高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逐步完善學院思政課課程體系。
二是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學院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創新實踐教學方式、建設課程資源庫、拓展課外教學渠道等措施,推進思政課程的改革創新。在專業知識傳授和職業技能培養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愛黨、愛國、愛校、愛家等正能量得到傳播,不斷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教育,努力培養學生踏實勤奮、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重點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將科學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以及英雄模范的先進事跡、世界技能大賽典型人物事跡等引入課堂,融入思政課程,多措并舉,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思想教育主陣地作用。
三是構建思政教研體系。學院把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學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案、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針對規定教材要求進行教學設計,自制講義和學習材料,積極總結和推廣教改經驗,促進思政課堂教學改革。通過建設包括精彩教案、精彩課件等在內的思政課程資源庫,推進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組織思政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研討,探索創新多種課堂形式,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組織老教師與新教師開展“教學結對指導活動”。組織思政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以賽促教,大力培養思政教學骨干。健全思政課教師激勵保障機制,在科研立項、評優表彰、職稱評聘等方面優先支持思政課教師,鼓勵思政課教師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教學教研中,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思政教研體系。
四是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學院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育人要求,明確思政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實習實訓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鼓勵、督促教師深挖每一門課程的思政元素,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黨的創新理論,使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挖掘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貫穿于專業課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授課內容、教學評價等環節。開設“課程思政”教學試點,開設“課程思政”示范課,培育“課程思政”名師,總結凝練出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同時通過開展專題培訓、集體備課、優秀教師示范、交流學習等舉措,引導專業課教師充分利用課堂主講、網上互動、課堂反饋、實踐教學等方式,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融入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全過程。
五是多途徑提升教師素質。學院按照“六要”要求,嚴把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質關和專業素質關,大力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校內外培訓與幫扶相結合的思政課教師培養制度,促進思政課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梯隊建設;鼓勵支持教師參與理論進修、實地考察、專題研討、學科研討、學術科研等活動。通過集體備課,發揮團隊合力,凝聚智慧,促進教師相互促進、共同成長。通過以賽促教,提升教學質量。通過舉辦或參與形式多樣的各級各類競賽活動,提升思政課教師理論素養、道德素養和教學教研能力,增強教師責任感、使命感和光榮感,承擔立德樹人使命。形成考核評價機制,加強對思政課教師效果的評價。采取督導聽課、學生評議、學生成績、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相結合的方法,對思政課教師授課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二)發揮第二課堂的活動育人作用
一是扎實上好思政大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在開學、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給學生講“思政大課”;其他黨委委員和部門負責人以國旗下講話、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為契機,講授思政大課;思政課教師以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論壇講壇、講座報告會、思政大講堂等形式,講授專題“思政大課”。
二是開展好課外活動。由學生處、團委牽頭,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開展各類學生活動,組織開展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融入學生生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內容創設、學生活動為基本點的涵蓋學院所有文體活動和社團活動的第二課堂工作體系。把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社團活動中,推動實現社團活動課程化、思政教育活動化和實踐化,充分發揮社團的育人功能,培養和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專業文化素養、人文藝術素養、管理服務意識。
三是開展好思政主題教育活動。學院利用晨讀和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史知識、大國工匠事跡、經典美文、專業知識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生入學教育、國旗下講話和軍訓工作為著力點,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綜合能力。
四是開展好共青團活動。學院團委廣泛開展各類主題鮮明、內容向上的主題團日活動 、團支部活動、學生社團活動,集中舉辦“社團文體活動月”“社團文化藝術節”“青春淘寶嘉年華”“18歲成人儀式”等品牌活動,并在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高品質開展新團員培養教育和共青團推優入黨活動,重點做好學生會、團學聯合會、學生社團等主要學生組織的骨干培養工作。
(三)發揮第三課堂的實踐育人作用
一是用好社會大課堂。學院學生處、團委等學生管理部門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作用,用好社會大課堂,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勤工儉學、社會調研、暑期“三下鄉”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教學,推動實踐教學規范化,注重及時總結,把好的經驗凝練成優秀的教學成果,推動形成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
二是健全崗位實習制度。完善崗位實習學生的院系兩級管理負責制,在學院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校企中心負責落實與企業的溝通聯系,組織教學系相關人員,不定期深入崗位實習學生較多的單位進行走訪,與學生溝通座談,與企業深入交流,聽取崗位實習單位對學院實習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與崗位實習單位緊密配合,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針對性地疏導學生心理心態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務處負責崗位實習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督導管理工作,建立督導員督導制度,對崗位實習期間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全過程督導,及時反饋信息,并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進行督導評價。每學期對崗位實習學生做一次問卷調查,從思想意識、學習、工作、技能等方面進行督導。學生處負責實習學生思想政治和安全管理工作,在崗位實習開始前,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崗位實習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生產安全等教育;指導班主任通過微信群等形式對崗位實習學生進行常規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實習動態,并做好工作記錄;負責崗位實習學生和實習班級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監督和考核班主任。班主任注重加強崗位實習學生思想品德、道德法紀、心理健康、安全意識等方面的教育,并做好工作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多方聯動,共同做好學生崗位實習的思政教育及管理工作。
總之,思政教育需要學校、家庭、教師、社會通力合作,多方聯動,貫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緊抓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落實所有教師、所有課程育人責任,促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劉彩紅.淺談中等職業教育思政課課程建設[J].現代職業教育,2016(11).
[2]沈財能.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科學咨詢,2021(3).
(作者單位:廣東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