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圻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科學;減量增效;作業實踐
引言:作業是一種具有檢測性的練習,可以檢測到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情況,準確評估學生的能力水平,隨后利用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為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科學作業的減量增效,直接關系到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能否走向更大的成功。所以,教師更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對科學作業進行減量增效,使得新時期的小學科學教育特色盡顯,受到全體學生的一致歡迎。
“雙減”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落實各項教學計劃,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科學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科學作業減量增效的意義,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整理習題,分類習題,構建數字化的習題庫,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創編一些趣味性、操作性、啟發性、實踐性等特征兼備的作業任務,以分層發布作業任務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接收到適合自己的作業,能夠邊做作業邊鞏固科學知識,及時進行知識內容的“查漏補缺”,對于后續的科學教學活動充滿期待[1]。另外,科學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要耐心指導學生登錄習題庫,挑選自己喜歡的作業,通過完成“拔高題”,讓自己的學習質量更上一層樓,通過完成“基礎題”,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努力探尋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比如,筆者會在數字化的習題庫中設置多個項目化作業,其中包括“比較種子的發芽情況”“為蚯蚓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綠豆芽生長過程的觀察”等,并且為每項作業搭配多個微課視頻,確保學生能充分理解作業的要求,能高質量完成作業任務,能夠實現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有效發展。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在線提出自己的作業疑問,可以通過線上的交流,全面梳理重難點和關鍵點,形成自己的學習節奏,順利走近科學的世界。
“研究型”科學作業的提出,是有效提高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會充分拉近生生之間的距離,強化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變得越來越好,學習熱情變得愈發高漲[2]。因此,科學教師要多設計“研究型”的科學作業,如《研究植物的一生》《研究土壤的類型》等,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了同一目標而努力,靈活運用科學知識,快速完成作業任務,發現科學與生活間存在的有效聯系,學會共享研究經驗、實驗方法、學習心得等,在共同進步中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生完成“研究型”科學作業的過程,不論是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還是學科的核心素養,都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以此為前提,讓他們繼續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不同的科學問題,正確解釋科學現象,加入新的研究項目,學生的創新創造力明顯增強,才能輕松內化科學知識,更快達成個性化發展、多元化發展等目標。
“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地,真正意義上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和學習壓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幸福感,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科學教師應嚴格控制作業量,有效開展實踐活動,讓科學作業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提供“玩中做”和“做中玩”的機會,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摘得豐碩的學習成果[3]。在具體實踐中,科學教師可以多帶學生戶外探索,讓學生多接觸自然界中的新奇事物,發現身邊的科學問題,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將自己的觀察發現記錄下來,認真查閱相關資料,去尋找不同的證據,對科學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此外,科學教師可以溝通學生家長,建立新型的家校合育模式,在各位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安排親子實踐類科學作業,方便父母和孩子一起做科學小實驗,如“制作漂亮的彩虹雨”“拉不開的兩本書”“五顏六色的娃娃菜”“生氣的瓶子”等,多角度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消減學生的畏學情緒,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實用性。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工作,極大地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教師繼續進行科學作業的減量增效,探索多元化的教學路徑,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充分發揮科學教育的本質功能,培養出大批有本領、有追求、有理想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潘明月.減量增效:“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作業實踐[J].湖北教育,2023(16):32-34.
[2]蔡麗瑤.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作業的設計與實踐[J].科普童話,2023(23):70-72.
[3]林信華.“雙減”政策下的小學科學作業創新設計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2(32):85-88.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團堡鎮大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