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宇 徐薇娜
摘 要:中外美術史是對人類的藝術文明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的總結和歸納,學習中外美術史能夠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及藝術鑒賞能力。然而一些高校美術史論教學長期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出現教學上的不重視、考核的單一化等問題,導致美術史教育成為輔助,使中外美術史這門學科陷入困境之中。如何讓學生對中外美術史產生興趣,豐富他們的學科素養,是高校教師教學過程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分析任務驅動法融入中外美術史課堂的必要性及該教學法融入中外美術史課堂面臨的挑戰,探討任務驅動法融入高校中外美術史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中外美術史;美術教育
一、任務驅動法融入中外美術史課堂的必要性
任務驅動法出自杜威教育思想和以皮亞杰、維果茨基為代表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指導者和促進者”“做中學”的理念。傳統的中外美術史教學,教師注重的是在課堂上講解課本知識;任務驅動法則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自主地建構知識體系。因此,在中外美術史課堂中引入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是有必要的。其必要性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敘述[1]:
(一)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中外美術史的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審美水平及人文素養的提升,也會對他們日后學習和工作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在中外美術史課堂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法,可以從學生視角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需求,使學生全面掌握中外美術的發展脈絡及客觀規律,以此為基礎深入學習不同時期和各個美術流派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形成系統性認知。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經典美術作品價值進行深入探究,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
通過在中外美術史的教學中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更新自身教學觀念,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正確的教育觀念,促使學生掌握良好的理論知識和團隊協作的能力,進而有效掌握學習中外美術史的正確方法。因此,將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方法科學合理地運用到中外美術史的課堂教學中去,是有必要的。
(二)豐富學生藝術創作的思維
中外美術史屬于美術史理論教育。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繪畫藝術產生的時間比較早,而且美術的發展具有多元化與復雜化的特點,因此,學生只有對美術史相關知識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進行藝術實踐。實際上,對中外美術史理論知識的認知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是現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中實現突破與變化的關鍵因素。在藝術創作中,只有掌握前人的理論知識并深入去理解,才有可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由此可知,高校的中外美術史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今后的藝術創作而言十分關鍵。因此,學生必須熟悉并掌握藝術創作所需要的美術史理論知識,為藝術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教師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史理論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通過中外美術史理論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在任務驅動法中,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分析中外美術史中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這樣也能促使他們在以后的藝術創作中,可以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通過有效方法解決問題,推動學生創作能力更好更快地發展[2]。
二、中外美術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史論的積極性不高
因為中外美術史的知識本身較為抽象,不易于理解,加上一些學生本身對理論課學習缺乏興趣,教師若是一味地口頭講解會使課程相對乏味,容易導致學生對中外美術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地進步,對美術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當前高校美術教學尤為關注應用型美術專業人才培養,偏向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在一些高校美術教學中,美術專業比較重視專業實踐課程,輕視理論課程,導致部分學生也比較重視實踐,而對于理論課較為輕視。高校和學生的這種心態對于中外美術史的教學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中外美術史理論課的教學有效開展。
(二)缺乏優秀師資
我國部分高校在設置藝術類相關專業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對自身的辦學條件和能力沒有進行準確定位評估,對于藝術教育專業的教學特點及專業教師人才培養的需求沒有進行充分了解,導致教師的整體素養與中外美術史課程的開設要求不相匹配,例如由其他設計類專任教師去承擔中外美術史教學任務,這樣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因此,專業的中外美術史任課教師的缺乏,成了當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中外美術史課程要求任課教師需要具備多方面、多維度的理論知識,比如歷史、設計和美術等,這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速成的,需要教師長期積累。高校美術教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斷地去研究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跟上新時代教育思想的進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去教授學生學習中外美術史的相關知識。高校教師除了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外,在講解中外美術史的過程中,還需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拓寬思路。簡而言之,只有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厚的學識素養、廣泛的閱歷,才能將更多的學術理論傳授給學生,才能更好地解決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方方面面的問題。
三、任務驅動法在高校中外美術史課堂教學中的
應用路徑
(一)營造真實化的中外美術史教學情境
傳統的高校美術史理論課堂是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是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分組完成任務并做成果展示。雖然教師在課堂中也會制定相應的任務,但是往往沒有營造真實化的教學情境,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任務驅動法強調設計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使用最新的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創造真實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般的情境設置是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或者是教師口頭敘述情境。中外美術史課堂中的情境設置,需要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或者是教材上的知識情境,創造并設計出相關的視頻、背景音樂或者是想象中的景象。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進行組織引導,最終讓學生能夠完美地融入教師所創設的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情境中去。這樣學生可以跟著教師的教學步驟,一步步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從而開拓自身的思維,豐富自身的想象力。
在中外美術史的課堂中,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可以是故事性情境,或者是真實的生活情境。比如教師通過網絡技術帶領學生沉浸式游覽西安的博物館,教師可以直接提出問題:“我們會碰見哪些有趣的文物呢?”“同學們有沒有在網上或者是博物館中見過兵馬俑遺址呢?”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去思考問題,再將學生的思維從想象中轉移到現實課堂中來,向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準備好的教學內容[3]。
在中外美術史課堂上,素材選擇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注度與參與度,進而影響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與中外美術史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要想在課堂上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應當注重從身邊就地取材,以便于學生在生活中聯想到學習內容。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話題、事物或事件,并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更好地展開中外美術史的課堂。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推動中外美術史這門課程真正發揮它的實際作用[4]。
(二)建立小組,探究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下的美術史課堂,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任務是主線,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是合作關系。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作為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有效方式,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在中外美術史的課堂中,學習小組一般是4—6人。學習小組可以讓學生自行組隊,這樣小組成員之間相對熟絡,合作效率較高;還有一種是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藝術素養或者不同性格分組,使小組成員優勢互補,互相學習。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十分重要。雖然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下的課堂的主導權在學生手中,但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學習活動的掌控、及時的指導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都要教師完成,因此教師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好地作為合作學習的執行者。
在任務驅動法的應用中,教師要創設與中外美術史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任務,例如基于美術作品的任務設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掌握美術作品的內涵,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具體問題幫助學生分步驟掌握。通過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使學生開展相互協作,不同的觀點、方法相互碰撞,學生之間相互補充、修正,從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學習任務的吸收與理解。在確定學習任務后,教師應緊密結合高校中外美術史的教學重難點,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制定一個個問題,最后合成大問題,指向終極的學習任務。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一個個小問題的引領下,主動且積極地分析問題,搜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快速地完成高質量的學習任務,從而促使學生利用現有的美術史理論知識,解決具體課堂中的學習任務,實現新老知識的有效過渡與銜接。在任務驅動法融入高校中外美術史的課堂中,教師應確保教學任務的真實性和具體性,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可行性。
(三)多元評價,促進發展
學生要完成真實任務或者是模擬真實的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教師可以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和團隊分工與協作能力進行評價,用這些標準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這一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如發現學生的創造性較強和完成任務時小組合作分工明確時,教師可以及時地給予恰當的表揚,增強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心,針對完成比較困難的個別小組,教師要適時地給學生一定的鼓勵。因此教師需要在評價的過程中強調過程性評價,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記錄學生的表現。任務驅動法的效果評價是對高校美術中外美術史教學質量的反思和總結,是促進美術史課堂教學良好發展的有效手段。在任務驅動法的教學評價中,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評價,除了評價學生的完成任務過程外,還可以對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對美術史論教學設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評價,對學生的期末中外美術史學習效果進行終結性的評價。教師可以嘗試制作學習評價表,進行量化評價,以此來驅動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教師還需要利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加強對任務驅動法的理解應用,并通過反思與改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任務驅動法的效果評價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參與任務完成的積極性,而且能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夠讓學生在完成每一個任務時具體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學生在中外美術史課堂的參與度。通過幫助學生樹立理論學習的自信心,逐步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5]。
四、結語
對于高校美術專業學生來說,中外美術史是一門至關重要的學科基礎理論課程,而任務驅動法可以很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在中外美術史的理論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任務驅動法的優勢,對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的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我國各大高校的現代教育體系已基本形成,美術教育理論發展成熟,這也為高校美術教育工作帶來諸多便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將任務簡單化、形式化,要正視以往理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地反思自身的教學方法,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合理應用于中外美術史的課堂,使該教學法能夠較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培養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最終為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培養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亞,李芳芳,王弈.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導論》實驗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27):164-166,170.
[2]梁方曉.任務驅動法在美術學專業版畫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肇慶學院美術學院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21):139-141.
[3]劉艷萍.任務驅動法在高校美術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5(5):241.
[4]王滎.“任務驅動法”在高校音樂理論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音樂生活,2022(2):62-64.
[5]唐毅.中外美術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改革[J].美術教育研究,2021(6):134-135.
作者簡介:
趙金宇,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
徐薇娜(通訊作者),碩士,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美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