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的審美與日常活動相映照。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北宋張擇端真實描繪了汴京城內的繁榮盛世。無論從藝術特色、繪畫風格還是時代價值等方面皆顯現出巧妙之“美”,以此為切入點,探究特殊時代對人們的審美影響與啟發,同時研究現代文旅的審美意識,建立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的契合點,借古喻今,以更深層次地挖掘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價值。
關鍵詞:繪畫藝術;審美意識;以文促旅;《清明上河圖》
一、文旅審美意識
“旅行”一詞自古便已出現,孔子周游列國宣傳思想;秦始皇為鞏固統治,五次巡游天下;張騫、鄭和遠赴異地,搭建異國溝通的橋梁。如今,人們為使疲憊的精神狀態得以放松,愉悅心情,常常會選擇旅行來達到這一目的。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言:“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游,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這是通過旅行體驗審美的過程,閱書卷以明智,行萬里得真知。文化在旅游行業中的地位及價值從來都是只增未減,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修身養性之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讀書結合在一起。”[1]人們經過旅游,能使內在身心感受與外在景物體驗達到和諧的統一。在多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文化的重要性已不僅限于紙本讀物,還會通過其他方面顯現出來,人們對于文化的渴望程度也愈來愈強烈。對于轉型的中國文旅行業而言,要想實現以文促旅,就要以文化的審美形態帶動行業經濟的發展[2]。當代旅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滲透和體現了文化因素,文化旅游是我國未來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審美意識也隨之產生。早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便強調審美對人格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3]。南北朝沈約《悲哉行》言:“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曉凝津。”沈約將從自然的審美體驗中感悟到的山水柔和美躍然于詩間,延續了南北朝時期的山水審美。由此可見,“旅游”一詞自出現起就與“美”有著不可分隔的聯系[4]。
二、《清明上河圖》審美賞析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瑰寶,從畫品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歷史學、藝術學、人文學,還有無處不在的審美傳遞與表達。從古至今,美學一直作為中國繪畫研究的主干,也是繪畫作品向世人展現獨特魅力的重要表現方式。宋代繪畫對中國繪畫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中國畫歷史上的高光時期。提及宋代,人們熟知的大多是它的詞,尤其是北宋時期,此起彼伏地涌現了大批的盛世作品,創造了中國詩詞學的一座高峰,匯集了文雅儒客的智慧精華,又革新出遠超時代的藝術魅力。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5]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為北宋經典的風俗畫,充分展現了北宋時期汴京城的繁榮景象,其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直至當代也足以讓人嘆為觀止。
(一)藝術特色
《清明上河圖》縱24.8厘米,橫約528厘米,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畫卷采用絹本設色,在繪畫技巧上,張擇端以精湛的手法塑造了畫面中星羅萬象,小到商品、貨物,大到人物、建筑等無一潦草帶過。令人更為驚嘆的是,張擇端在寫意的基礎上夾雜了精細的工筆繪畫手法。畫卷中的職業數量上百種,各種人物姿態萬千,匯集了不同階層的人們,淋漓盡致地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狀況。
全卷以散點透視的構圖進行繪制,生動描繪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及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經濟水平,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生活氣息的真實寫照[6]。畫卷共分為三部分,包括郊外的景色風光、汴河周圍場景以及繁華市井街市。上卷描繪了汴京城外的遠郊農村景象,不遠處的小橋流水,枝繁葉茂,繁花盛開,展現出春意盎然的景象,留給觀者以無盡遐想;中卷是最為熱鬧的汴河,兩岸絡繹不絕的人,有的在隨意閑談,有的在休息品茶,有的在飯館就餐,汴河上坐落著規模宏大的虹橋(圖1),其位于畫面的中心,將寂寥與喧嘩場景劃分開,遠處的寂靜絲毫不影響橋上的行人和橋下的船客為生活忙碌的熱鬧氛圍;下卷是以街道為中心的市井街市,街道兩側不乏有建筑風格截然不同的店鋪和官府,顯眼的招牌映入眼簾,這熙熙攘攘的鬧市上,充斥著商販的吆喝聲,琳瑯滿目的地攤商貨讓人應接不暇。
《清明上河圖》中的藝術形象雖大都取材于當時的社會生活,但畫家在經過觀察、感悟后也做出相應的表現處理。畫卷中的藝術形象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樣也折射出畫家的思想情感。在《清明上河圖》中,張擇端巧妙地將靈感融入畫卷中,以社會生活環境揭示了社會現實。畫中所描繪的人物、牲畜、景物、建筑等眾多,從動到靜無不細致入微,從郊野到虹橋再到城門內外,將整幅畫面的層次劃分得和諧恰當[7]。
(二)繪畫風格
卷中涉及農工商、水陸交通以及宗教文化藝術等,被視為北宋民間風俗畫的經典。畫面疏密適宜,從寂寥的郊野到熱鬧的市井風貌,展示了不同的繪畫主題。畫家憑借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寫實基礎,從民生百態入手,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且在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越了同時期其他畫家的高度。張擇端并非是一味地追求形似及寫實技巧的提升,而是熱衷于新興審美階層的審美水平,從而審視時代產物。在形似的基礎上追求神似,善于捕捉生活場景中的人物形態特征,賦予畫面戲劇性的情節,再通過山水、花鳥等景物的襯托,展現出風俗畫的表現力及創造性。畫家將視為卷面背景的過往人群貫穿畫面前后,以虹橋為全卷的著力點,作為劃分繁雜熱鬧市集的有力憑證[8]。可見作者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也做出北宋商品經濟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延伸。
(三)時代價值
隨著當下新媒介的廣泛應用與更新普及,藝術作品的藝術特征及意義備受矚目,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價值。目前,日益更新的傳播手段早已超出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審美的認知范疇。《清明上河圖》作為宋代風俗畫長期發展的典型作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和劃時代的意義。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出現與發展,宋代涌現了新興的市民階層,為當時社會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價值在不同時期都有著獨特的審美意義,卻也從未喪失宋代的風俗特色。
藝術美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無論是畫面中的物象,還是其所蘊含的情感與觀念,都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開展藝術美的研究既是對傳統繪畫的探索與繼承,又是對當下繪畫藝術的一種有益反思,從而為當下的繪畫創作與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與借鑒。
三、繪畫藝術在文旅中的融合傳播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使旅游人數急劇增長,博物館作為當地文化的標志性代表,成為游客必選的“打卡地”。基于此,博物館也發布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在針對開發文創產業這一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文創產業相應的成績也讓我們再次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然而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的開發研究顯然還較薄弱。我國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肯定尚處于上升階段,紀念性文創產品還是以文物復制為主,博物館文化資源沒有被充分地研究開發,對當地的市場需求沒有參照和調研分析,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文旅行業帶來的價值影響問題,導致博物館開發設計的文創產品缺乏自身的文化特色。
我國的文創產業雖然是近幾年才在國內掀起熱潮,但文化產品的功能定位已經為探索發展文創產業指出明確的方向。通過把歷史文化和現代創新完美結合,打造成文化創意產品,使不同領域的文創產品功能定位都各有特色。文化傳承在文創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肩負著傳播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時代認同感、旅游宣傳等重任。優秀的傳統文化顯然更值得去探究。通過研究不難發現,以宋代為例,彼時已構建完整的文化傳統體系,開拓了時代的文化格局和境界,這對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的繪畫作品清晰地展現了時代特征和審美傾向,注重寫實、主張質樸自然、題材的多樣性共同決定了此時的繪畫技法在前代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出現了許多具有獨特風格和表現力的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時代意義。這對于開拓時代價值、融合文旅發展而言極具研究意義。當下與過去的審美觀念不同,人們在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欣賞和傳播過程中,都會面臨新時代的挑戰和問題。
宋代書畫的發展為后世中國書畫市場的開拓奠定了重要基礎。不僅如此,藝術品的經濟屬性在宋代就體現得尤為明顯。宋代的沿海貿易十分發達,隨著能彰顯中國特色的藝術品的大量出口,迎來的是畫家技藝的不斷精熟,繪畫作品的審美性和市場達到統一,開辟了文化藝術對外傳播的雛形市場[9]。在“國潮”熱、傳統文化復興的當下,融合傳統文化、科學技術二者屬性的文化產品顯得尤為重要。上海世博會、故宮博物院等研發的數字化版本《清明上河圖》展覽,是一場科技與文化的相遇、碰撞,是集影像、舞臺、真人表演于一體的前所未有的全息劇場。數字化時代下,我們較為幸運地能窺探《清明上河圖》全貌,將宋代汴京城的繁華盡收眼底,是宋代繁榮時代的見證者,亦是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的親歷者。而如今,現存的關于《清明上河圖》的畫卷版本就達三十余種,此外還有版畫、漆畫、油畫等各種表現形式,這都是公共文化產品的多元呈現。小到聯名推出的《清明上河圖》主題鑰匙扣、書簽、郵票等周邊產品,大到十字繡、服飾等,各行各業都有它的影。在行業宣傳的普及作用下,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了解逐漸增多,其以新形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拉近了原本遙不可及的距離。文化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更好地滿足了當代消費人群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藝術不再是僅供文人雅士欣賞的高高在上的“皎月”,其受眾群早已轉向大眾。
四、結語
以《清明上河圖》為例的宋代書畫藝術,在提供當代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在傳播新特征的時代價值。傳統文化的傳播需借助科技的手段投入市場,并結合當下文旅產業的發展狀況及前景,才能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科技、文化、市場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隨著視覺藝術和文旅行業的普及推廣,傳遞方式日趨快速和多樣,藝術品的表現方式、手段和欣賞范圍也在不斷擴展。如今的藝術已經走出殿堂,以標識、廣告、各種聯名的具有正向審美價值的產品等方式,層出不窮地涌入了人們生活。以往時期,如果不是刻意尋求,我們就很難獲取到關于藝術作品的信息;而如今,我們隨時隨地皆可捕捉到藝術和文化的魅力。然而視覺藝術信息的爆炸隨之也產生了過剩現象,如果不進行信息精選和價值判斷的話,面對大量的藝術文化信息,就很難保證價值判斷不會發生混亂。視覺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延伸與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在保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得以弘揚發展的同時,繪畫藝術也隨時代不斷地更新。基于此,要增強大眾的審美判斷能力,從對歷史文化、社會理解、審美感知等多方面提煉價值,使繪畫藝術充分發揮文化魅力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的致辭[N].人民日報,2013-03-23(2).
[2]傅才武.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9-100.
[3]王怡婧.美構建的人格培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J].科教導刊,2021(19):60-62.
[4]貢愷遠.以“美”化人 以“育”強魂:試論文旅產業強化“旅游美育”功能的時代邏輯[C].//中國旅游研究院.202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旅游人才建設與青年人才培養.北京:中國旅游研究院,2022:663-667.
[5]陳寅恪.陳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6]宋歌.《清明上河圖》賞析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1(9):10-13.
[7]王夢辰.探研《清明上河圖》中的藝術美[J].美與時代(中),2023(3):60-62.
[8]穆亞楠.從《清明上河圖》的繪畫風格談宋代風俗畫的藝術成就[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7):126-128.
[9]于帆.從文化產業視角看宋代書畫市場發展[J].美與時代(上),2019(2):33-35.
作者簡介:
蘇一娜,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