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潔



摘 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了以德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了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話語意識,彰顯了知識引導德育價值的邏輯。通過文獻資料、教學實踐、邏輯推理、敘事分析等研究方法,對高校武術課程思政敘事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進行研究,研究認為:第一,高校武術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準確把握“意義世界”意識形態的形成與武術思政元素的本源性的邏輯關系;第二,高校武術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須重視武術知識的特性和文化價值性回歸的內在邏輯;第三,武術課程思政建設應基于武術本身的事實世界到意義世界的升華轉化,構建具有時代性的敘事話語目標,形成具體的敘事實踐路徑。具體路徑:(1)以三維視角挖掘武術課程思政元素,構建包括物質、精神、行為文化層次邏輯鏈的思政體系;(2)構建多維向度的教學設計內容;(3)構建能夠不斷完善的閉環反饋控制的教學實踐。通過以上路徑踐行思政內容在課前融合,課中融入,課后融化的邏輯進路,最終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的潤物無聲及“知識、能力和價值”相統一的教育觀。
關鍵詞|意義世界;武術課程思政;身體體認;精神意蘊;內在邏輯;敘事路徑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中堅力量,立德樹人是培養青年人才的根本任務,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要求之一。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影響久遠,往往超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制度體制”。高校作為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價值引領、意識形態堅定的主要陣地,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場域。當下高校教育各個學科從不同方面對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入了高峰期,成為課程改革研究的熱門課題之一,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作為體育專業核心課程——武術,在高校課程的思政建設中,也積極開展。
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是比較直接、具象、追求身體在場的事實世界的實踐活動,其精神教育意義世界的形成相對抽象,因此其敘事邏輯、實踐路徑是發揮最大德育意涵的關鍵。多年來高校武術課程的實踐進程中,雖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改革發展成效,但仍有癥結。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執著于武術專業“技術與技能”的進步、武術理論學術見地的提高,武術訓練“過程與方法”的獲得,然而,通過武術教育幫助學生成長成人,使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理解自身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等完整的人的教育卻十分欠缺。武術教育僅在“術”的層面,而沒有真正上升到“道”的文化層面,理性德育缺失。因此要從武術知識的事實世界出發,思考武術知識層面“是什么”,價值層面“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同時重視知識受眾主體青年大學生的個體精神的時代發展,精神引領的行為實踐“意味著什么”“怎么做”的價值反思,進而審視武術課程建設過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的內在邏輯的基本理論問題,重塑武術課程思政的敘事路徑是直面武術課程思政改革的實踐命題。
1 意義世界
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世界以人的“生命本體”為理論前提,著眼于揭示人生存的事實世界,適應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同時將生命理解為具有自然屬性的具體的人、具有精神屬性的主體的人、具有社會屬性的對象的人,致力于探索人存在本質、價值的自我反思和實踐,確立生命的意義世界[2]。生命是自然屬性、精神屬性與社會屬性三重統一的,人是此三重屬性相互作用的整體性結構中的人,也是從事事實世界中實踐活動的人,這是意義世界的邏輯前提。現代社會的發展實踐,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同時需要建構人與世界的價值關聯,生成意義世界。個體需要從事實世界中吸收超越生命限度、充盈人性的精神滋養;事實世界也需要通過意義的橋梁把自己投射到精神世界中,并通過意義世界中的規范引領和強化個體行為[3]。
教育作為提升實踐人的價值,促進主體人的再生產,本質不僅在于“授人于技”,而且還在于讓受教育者明確“人之為人”的價值,繼而培養“有意義的人”[4]。武術課程具有“育體”與“育德”兼顧,“身體”與“精神”雙修的協同效應,更是身體踐行與文化傳承的教育實踐,蘊涵著對青年大學生事實世界的認識和意義世界的構建雙重屬性,承擔著青年大學生“身體在場”的實踐和精神意義世界的構建。因此,明確武術課程的知識特性、武術技能與意識形態的情感、意志和精神的內在邏輯,從教學運行體系的理念、設計、實踐上改變武術課程思政的生硬植入和泛意識形態化,是對馬克思主義意義世界雙重屬性的深層反思,也是對武術課程“體德共育”的進一步實踐的現實回應,從而使高校武術課程思政的建設真正實現“身體在場”事實世界實踐的技術教育到“完整”的人的教育轉換。
2 高校武術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內在邏輯
2.1 明確武術課程知識的特性
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就各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指明了改革發展的方向[1]。而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首先要明確課程所屬學科的特點以及課程知識的特性,這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也是系統性、高效建設課程思政體系的關鍵。知識是教育的材料與載體,課程思政建設更離不開知識內容的梳理。根據梅頓和謝恩對知識維度和類型的闡述[5],武術知識屬于實踐性知識和專業性知識的類屬。實踐性知識與概念(維度)的密度弱,情景(維度)相關性強,需要學習個體自身的情感、思維、意志、認知的分析,并于個體意會后輸出。專業性知識概念和情境兩個維度相關性均強,知識表現為專業的、客觀的概念原理等,但其核心是個體的思維認知方式和精神價值觀念。與學習受眾個體的實踐、經驗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系,體現學習個體的主觀性和情境性,具有價值挖掘的張力[5]。青年大學生對武術知識的學習認知維度呈現探究知識“是什么”—“意味著什么”—“應該做什么”—“應該如何做”螺旋式上升推進的認知邏輯理論[5]。“應該做什么”和“如何做”正是育德的意義世界建構的過程,它需要在基于“是什么”“意味著什么”的育智的事實世界基礎上建構,二者同頻共振。從課程思政建設的角度分析,如何根據這知識的特性,挖掘不同知識類型所對應的課程思政元素的著力點[5]是開展武術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武術課程包含理論和技能兩大板塊的知識結構,青年大學生對其知識的輸入、認知、輸出過程,充分體現了專業性和身體在場的實踐性,涵蓋了從知識學習到個體意會,再到價值認同和行為踐行的完整演進過程(如圖1)。
因此,高校武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建構,首先應明確武術知識的特性和價值定位;其次應注重武術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運動技能與自我知識構建的思政元素,使學習受眾個體通過技能的體悟實踐以及學習態度、參與情感、文化認知等多維融合,建構自我價值的生命精神狀態和精神德性。
2.2 促進知識文化性回歸:如何挖掘武術課程思政元素資源
武術知識的內涵意義展示著其內在文化價值,滋養著青年大學生個體精神成長過程由武術知識轉化為強健體魄、個體智慧與修養美德的內在邏輯,但限于知識的精神價值之量化測評的局限,以及知識本身的教育意涵,在如何挖掘武術課程思政元素資源方面,需要注重知識與價值、情境分離的問題,以促進知識文化性回歸[4]。
2.2.1 回歸知識的價值性
知識并不是中立的,每個國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6]。武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在既有武術課程框架上進行優化改革,在特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價值意蘊和文化基因的全面挖掘。武術知識體現著中國身體康養的思維方式、折射著中國的文化要義、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趨向,是足以媲美西方體育的文化符號,在思政元素資源挖掘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其文化價值,從而達成知識與價值的同頻共振,講中國文化故事,育中國文化傳承人。
2.2.2 回歸知識的情境性
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特定條件和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選擇性,體現著特定地域和特定文化影響范圍內人們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武術是通過身體實踐活動,展現立場和價值定位的知識,因此其學習需要回歸不同的情境中,體現其不同于別的體育項目的特色。武術知識具有多重情境價值,從倫理道德審查——武德、身體在場的實踐——單練和格斗、內化的自我行為審視——修養,既體現自身的倫理道德,又體現文化場域的規范。因此武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應回歸武術多重情境價值,從不同具體化、情境化的禮儀、技擊(實戰)、養生等方面進行教學設計,以促進青年大學生的本體實踐,形成精神價值引領的意義世界。
2.3 注重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知識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統一的承載體。大學生學習的過程是“飽含個人寄托和融進了知識者的熱情的個人參與過程”[7]。在知識學習的個人參與過程中,青年大學生的認同表現出能動性、創造性和自為性的特點,其價值觀念有易塑性特點,思想道德發展呈現“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程思政價值觀念的構建基礎。受自媒體時代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局限于教師的權威解讀,他們追求自由和個性,表現出自主尋找答案的認識觀念,傾向于作另類化、標新式的解讀,從各自立場“闡釋”出他們眼中的“事實”,以跳出權威對客觀事實的“壟斷”[8]。因此在武術專業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注重從認識武術“是什么”,到激發追求“意味著什么”的價值提升。武術課程思政承載著武術知識元素價值性篩選和文化性實踐的需求,蘊涵著課程在新時代應然狀態下的設想,從不同視角維度解析武術知識價值的同時,整體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通過身體實踐的事實世界的技能學習踐行,逐漸走向武術知識元素價值的深度學習,不斷內化其文化價值,逐步完成大學生從事實世界到意義世界的建構,遵循立德、求知相統一的課程發展觀。
3 高校武術課程思政體系的敘事路徑
3.1 敘事目標:構建具有時代性的敘事話語
3.1.1 貫徹立德樹人的話語自覺
《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實踐措施”[1]。這既是對中國教育重視“德育”基因的傳承,也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回應。在武術課程思政建設中,首先明確武術課程思政建設的話語意識,凸顯“培養什么人”的話語站位,其次要明確話語導向,凸顯“怎樣培養人”的話語實踐,最后增強話語的引導力,引導大學生形成愛國、報國、強國的精神情懷,凸顯“為誰培養人”的使命話語站位[9]。用貫穿始終的“德育”普照青年大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形成獨特的武術課程思政話語表達,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的話語自覺。
3.1.2 搭建三全育人的話語自信
新時代課程思政話語自信實際上建立在中國話語自信和學科自信的基礎之上,在這種中國話語自信表達的大格局中,要高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明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教學目標,力爭改變專業知識與育人思政的單向同行不相融的現狀,進而形成課程思政話語自覺。主要問題是要解析傳統武術課程中被遮蔽的思政元素、并深入系統挖掘隱性思政的基因元素,實現思政基因和專業課程話語有機融合,不僅讓世界知道武術這個國家名片,還要讓世界知道文化中國、為人類康健與和諧文明做貢獻的中國。用武術課程自身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中國方案,實現武術課程思政的獨特話語表達和自信。
3.1.3 優化話語情境,提升話語實效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因此構建課程思政獨特的話語表達,就要優化相應的知識話語情境,保證其實效可操作性。從頂層教學設計出發,就要凸顯其價值引領,把課程思政建設落實到教學的全過程。注重武術學科知識的特性,術道結合,系統梳理,以術入道、以道馭術,在教學中引領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課程對學生的育體、育人的雙重價值。讓學生切身體悟武術技術、了解不同情景下的武術知識的應用和價值,深度探究武術技能背后的文化價值意蘊,從根本上促進人才培養的維度,構建針對性、立體化、創新性的武術課程思政體系模型,有效提升武術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3.2 敘事實踐
武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敘事實踐,是在遵循前文闡述的高校武術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敘事目標基礎上,首先,全方位解析并建構符合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的武術課程育人邏輯鏈,使“思政元素——課程知識技能”相融合;其次,注重多維向度的教學專業化設計,使思政潤物細無聲融入武術課程知識技能的教學設計中;最后,通過知識體認的教學實踐過程,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到價值塑造”,使青年學生通過身體在場的技能實踐、思維感知的過程,整合思維、情感、價值和行為,內化武術的文化價值,完成意義世界的建構,外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實現思政元素在武術課程教學實踐中的融化。
3.2.1 三維視角的思政元素解析
根據武術課程思政元素的內在邏輯,從國家、社會、個人三維視角解析建構武術課程思政元素體系(如圖2)。國家層面立足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等方面,社會層面立足責任擔當、俠義精神、尊師重道、文化傳承等方面,個人層面立足工匠精神、科學精神、武德修養、頑強拼搏等方面,按照專業課程教學的思路,以思政為人才培養點,以專業武術課程知識、技能為主線索,構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層次分明的“思政元素——課程知識技能”相融合的武術課程思政體系。把思政元素融入武術課程知識技能“點”(具體物質元素:技能動作、理論知識主題)中,由不同的基本元素點,串聯成武術知識體系顯性和隱性的文化內涵“線”,進而形成知識體系與文化內涵所引導的武術課程思政改革的整體體系面。以“點—線—面”的邏輯進路,“以點入手、由點促線、以線帶面”的具體敘事實踐結構,為教學設計和實踐提供內生素材,使武術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武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解析,應從武術知識特性出發,兼顧理論和技術兩大知識板塊,圍繞不同的教學主題,強化知識技能的學習和運用,形成穩定的武術知識結構和理論邏輯,構建不同情境特征的敘事認同。如通過身體訓練的武術技術直、擺、勾三個拳法,直觀學習顯性層面的“技”,進而探究它區別于其他世界技擊術的“術”,探析武術技法,包含簡單實用的技擊技法、預設性攻防技法、追求“以巧斗力”的技擊之道的特色技法、藝術表現性或健身養生性技法多個層面的從內核層到外層的不同技法內容[10]。武術技法的習練、掌握、運用的過程正是學生體悟、感知、內化武術技術的過程;武術技法在對抗中的使用是在不同情景中的運用,也是學生實踐武術價值的過程,同時在直接的技法對抗中,學會生存自衛技能、思考生命的意義、培養自身勇氣、尊重對手、克己自制、體諒弱者的不同精神價值,最終內化為自身行為。理論知識的學習,例如通過武術概念的學習,思考其概念界定的邏輯內涵,與世界其他不同國家的格斗術(例如泰國泰拳、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等)的形式邏輯的種屬關系,逐步形成用客觀、理性、嚴謹的態度看待問題,培養其國際視野和敢于質疑的科學素養等。
3.2.2 多維向度的教學專業化設計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思維考量,其各種元素的深化,要從高等教育學大學課程構建理論中,分析總結建設規律,具體哪些方面必須遵循?哪些方面可以有所創新?進行多維向度的教學設計,改革升級專業化教學方案,使教學實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武術課程思政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課程構建理論以及建設規律的基礎上,從學科特點考量,進行教學設計各個環節的實踐創新,提高教學系統運行的具體敘事實踐性。
(1)教學目標專業化
著名教育家布盧姆(Bloom)根據學習的認知領域對教學目標設定了六個層次,由低階思維的認識、理解、應用到高階思維的分析、評價、創造[11],兼顧不同知識類型的維度,教學目標也應呈現多維性。根據前文表述武術知識類型和專業特點,其教學目標設定更應該系統化。思政元素融入武術專業課程,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以武育人的本體價值、是武即文的發展價值、借武塑魂的精神價值,確保武術育體與育人的協同效應。將專業目標和思政目標相融合,結合武術知識特性以及教學具體的實踐點,分解成不同的能力培養小目標,以具體能力點的提升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例如知識目標從熟悉、理解到掌握、分析;技能目標從掌握、精通到具備指導武術教學和訓練的應用,以及在“練中學、學中思”的評價和創造能力;而思政目標通過教學實踐的不同情景熏陶、感染學生,使其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達到思想上的認同、行為上的自我規范以及精神上的逐步內化,完成青年學生意義世界的構建,達到高階思維中對武術知識的分析、組合,形成知識輸入內化后的知識整體,完成對武術知識的創新性應用。
(2)教學內容系統化
武術課程思政內容的系統化建設要立足武術專業課程特點,教學內容設計以“綜合育人”為主線,構建系統的“運動技能(練+打)”“學理知識”“教學實踐”三個具體教學結構,實現思政體系內容的思政元素點與武術知識的高度黏合,在武術教學中的知識點、技能點、實踐能力點的有效融入和無縫對接,強調“潤物無聲”。“運動技能(練+打)”“學理知識”“教學實踐”的具體教學結構直接提供思政元素的內生素材[12]。這里的內生素材指在武術課程思政建設進程中,由武術課程與教學實踐經驗轉化和生成的,在具體教學結構上直接融入的、能夠為武術課程思政建設案例的具體設計提供的思政教育素材。顯性層面,通過武術教學實踐中“運動技能”的練,健體強身、磨煉意志,培養執著、務實的工匠精神,通過運動技能的打(對抗),意蘊對生命的敬畏、對弱勢群體的態度、對安全意識的關注,培養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和國防意識[13]。隱性層面,對“學理知識”進行研思啟迪,擴大武術涵養民族精神文化的價值。依托身體在場的教學實踐平臺,拓展知識、技能、能力相關思政元素內涵的廣度、深度、溫度,實現“外化與行(行動)、內化于心(精神)”的全面育人目標。
(3)教學方法多樣化
武術課程內容包含著本學科的學理知識,還囊括具體的運動技能和教學實踐。因此教學方法的設置必須多樣化,應圍繞武術不同內容主題和教學實踐,豐富其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嵌入式”“融入式”“滲入式”“引導式”等方法實施教學,打破體育教學方法的單一,實現身體踐行與精神鼓舞的雙層感染。例如,在具體運動技術教學實踐上,單個技法以及組合動作的攻防含義,可以直接在場體驗,直觀感受其技法的應用;在“借武塑魂”的價值引領上,對學理知識中講到的武術歷史典故、名人故事、武術之鄉、武術博物館等可以進行該場域的尋訪參觀;對武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認識上,通過武術賽事、活動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踐行感知武術在當代社會“至武即文”的發展價值。此外,在理論課程教材上設置二維碼鏈接不同主題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建立“互聯網+”、手機通訊與教學有效融合的模式,借助新媒體的短視頻影像,構建具有時間意義的、快捷的數字移動屏幕和社交媒體平臺的媒介,諸如抖音、快手、Bilibili、YouTube等,用青年樂于接受的形式講中國故事,吸引青年學生對武術文化地超閱讀,放大全球社會傳播效應、傳承武術文化價值,深化青年學生對武術事實世界的認知,繼而建構文化價值引領精神的意義世界,實現多維度、多手段的育人目標。
(4)教學評測全面化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方案的一個部分,“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大綱在實際上實現教育目標程度的過程”[14]。因此,評價可以直觀的判斷課程教學設計的整體質量,并能反饋、完善教學設計。以往的武術教學評價雖也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但是具體的評價內容和實踐上,仍顯得很單薄,缺乏具體的點對點、點對線、點對面的全面評價模式。如太極拳“掤捋擠按”的學習,大部分采取的評價點是技術掌握程度,但技擊性的理解與應用,養生價值的理論依據,以及對行拳姿勢背后的文化意蘊的理解等,由于評價涉及跨學科交叉,目前還沒有系統的直接評價工具,但以上內容都是應該評測、檢驗課程建設標準的內容。武術課程思政融“學科專業素養”與“立德樹人鑄魂”為一體,在教學評價上不能止于知識、技能傳授和知識、技能運用能力培養的評價上,還要著眼于青年學生在價值、文化認同、社會交往等層面的精神素養,構建“立足過程,關注結果,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一體的全面化教學評測模式。同時構建評價策略,明確為什么要評?如何評?怎樣評?制定具體的不同層級的評價目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形成系統化、全面的評測標準和評測表。
這里教學評測的全面化具有雙重主體性。一是對學習主體——青年學生的評價,通過教學活動的評價,對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進行達成度分析;二是對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評價,可以分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要求的達成度,如此生成的評價結果再反饋給教學主體——教師,為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標準、改進教學設計提供再指導。這個過程通過反饋測量的達成分析,完善教學設計,促進教學系統運行的高效實施。
3.2.3 閉環式反饋控制的教學實踐
反饋是對以往的檢驗,多用在工程檢驗,而教學的反饋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以優化、調控整個教學運行。武術課程思政的建設和完善需要不斷的反饋、優化、調節控制。具體路徑(控制器)要從教學實踐運行系統的控制、學習成果的評價以及評價結果的反饋不斷優化。教學實踐運行系統即武術教學整個實踐過程。首先,從武術課程知識特性著手,做好專業化的教學設計,立足專業化的教學目標、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全面化的教學評測,注重武術課程三全育人的內涵,秉承學術邏輯(強調對武術知識本質的探索)與社會邏輯(凸顯社會對武術的需求)相結合的理念等方面構建武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接著,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實踐,具體從“學、練、賽、用、評”著手,實踐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最后,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課程設計和教師再進行雙重達成評價,進而教研,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教師和學生兩重對象的閉環循環的教學實踐控制器,不斷修正偏差、逐漸完善武術課程思政的發展建設(見圖3)。
4 結語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的全新教育理念,高校武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高質量建設,必須改變武術課程與思政教育兩條線互不交叉的脫離現象。思考當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馬克思主義意義世界的雙重性,探究武術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意識形態之間的本源性關聯,精準把控武術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什么”“如何挖掘”的內在邏輯,明確武術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敘事目標,深入具體的教學運行系統的敘事實踐,使武術課程與青年大學生價值引領的個體精神之間建立內在的共生文化。“教育者,非為既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蔡元培),為未來而謀的教育必須深入個體的精神層面的意義世界才能長久,才能使青年大學生形成穩定的價值格局,引領未來的行為實踐。
有效的教學改革不能僅停留在當下學術界提出的邏輯分析和思維進路層面,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課堂上操作,這就要求武術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需要形成具象化的、可操作的、有效的、系統的武術課程思政的內生素材,這是當下學術和教育者必須深入研究的操作層面的命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7bb09e300111a29000000056426eb6f.
[2]張懿,夏文斌.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5):45-52.
[3]雷冰潔.加速社會中青年意義世界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2022(12):96-101.
[4]王先亮,車雯.意義世界與體育何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敘事化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7):134-143.
[5]徐潔,郭文剛.知識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21,19(4):37-41.
[6]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7]郭曉明.課程知識與個體精神自由[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
[8]張馳,宋來.“課程思政”升級與深化的三維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9]李曉培,胡樹祥.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話語表達與當代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00-1104.
[10]楊建營.體育教育專業武術理論課程思政元素及教學案例解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5):79-86.
[11]章兢.高校專業建設負責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線上)[R].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2023.
[12]趙富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生素材向優質案例轉化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2,36(6):78-87.
[13]郭玉成,丁麗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21:19.
[14]泰勒.怎樣評價學習經驗的效用[M]//瞿葆奎,主編.陳玉琨,趙永年,選編.教育學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The Meaning World and What Wushu is: A Research on Narrative Logic and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Wushu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Ruijie1,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2. Graduate School of Jeonju University, South Korea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view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lights the idea of morality-based, emphasizes the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highlights the logic of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guided by knowledge.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and narrative analysis, Research suggests: Firs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wushu course should grasp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Meaning world” ideology and the origin of wush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Second,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wushu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return of wushu knowledge and cultural value; Third, the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ubli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real world to the meaning world, construct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target with the times, and form the specific and clear narrative path. Specific path: (1)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wushu curriculum from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to construct the logical chai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ncluding material,? spiritual and behavioral cultural levels; (2)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tent; (3) Constru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losed-loop feedback control that can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rough the above path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can be integrated before class,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 class, and gradually melted after clas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recognition, young students can realize the unified educational concept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shaping” with the silent culti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 words: Meaning world;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ideology; Body experience; Spiritual implication; Internal logic; Narrativ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