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對學生能力和素養進行培育。英語閱讀能力是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能力之一,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現行高中英語教材中,閱讀材料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領域內容,教師需要運用跨學科教育理念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本文簡述了跨學科教學模式,介紹了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形式,并結合課堂教學實例,探討跨學科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跨學科;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張藝鐘,南京市燕子磯中學。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英語學科教學內容和其他學科教學內容整合應用,發揮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互補作用,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特點,通過跨學科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和信息處理能力。在跨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英語思維參與表達活動,使學生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識,通過跨學科知識、方法、工具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因此,研究高中英語跨學科教學模式及其運用十分重要。
一、跨學科教學模式概述
跨學科教學模式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產生的教學模式。在跨學科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教師要突破學生智能單一化發展的思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對學生一視同仁的態度,并將其多元智能領域發展放在主要地位,以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為目的,將其他學科知識與課堂活動相融合,讓英語課堂和其他學科知識內容緊密關聯。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為學生建立多個知識網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整合教學內容,以閱讀為載體,將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概念或者工具等應用于英語課堂。通過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教師基于特定話題,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輔助其理解閱讀內容。
二、跨學科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師將跨學科教育理念和教學活動相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多學科知識,找到英語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對學科概念、核心知識有全方位的掌握,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對于其遷移能力的提升、科學探究意識的增強、學習方法的掌握都有重要影響,還能幫助學生透過英語知識表象分析其中蘊含的社會、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問題,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語言講解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單詞、句子和語法占據主要地位,導致學生對閱讀材料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刻,分析閱讀材料的準確性有待提升。從英語教學角度來看,閱讀教學十分重要,閱讀技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部分英語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的時候仍然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對重點單詞、句子進行翻譯講解,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潛能的激發,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模式亟待改革。
新課改實施以來,一線教師廣泛探索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創新和應用,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將閱讀材料的主題意義作為切入點,根據學生的原有認知設置教學活動,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改進教學流程。英語是工具性學科,表達過程會涉及不同領域的內容,因此英語教學適合應用跨學科教學模式。教師在閱讀教學之前,應尋找其他知識的滲透方式,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遷移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用跨學科教學模式,能夠帶動學科教學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閱讀技巧,應用跨學科思維,尋找閱讀要點,進行深入思考,解決現實問題。
三、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形式
(一)多學科教學
多學科教學中,教師根據特定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選擇豐富的教學材料輔助教學。多學科教學方法種類多樣,教師通過特定領域教學內容和其他學科內容的整合,將知識、技能或者情感態度和學科教學相融合。
(二)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科之間的共通性進行深度思考,強化學生對學習概念的掌握。在跨學科教學模式下,任何學科知識都可以作為單獨的教學內容,無需將個別學科內容的科學性凸顯出來。
(三)超學科教學
在英語課堂上,超學科教學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群體存在的問題,根據教學需求選擇教學設計方法,為學生參與學習提供支持。教師可以開展項目式教學,側重對學生問題處理能力的培養,以問題為核心展開教學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資源、課程需求營造教學場景,支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具備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與他人密切合作,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通過以上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形式可看出,教師應圍繞教學主題將其他學科知識融合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
四、跨學科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本研究選擇蘇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2“Out of this world”單元拓展閱讀課(Extended Reading)作為研究對象,閱讀文章“Why we explore”是一篇議論文,話題為“我們為何探索”。探索是人類的天性,通過探索太空,人類了解了宇宙起源、變化和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跨學科教育理念,指導學生發散思維,探究太空探索的主要意義,讓學生意識到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情況,調動其探索太空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章結構清晰,論點明確,邏輯性強,說理嚴謹。作者通過開篇設問的方式,將太空探索面臨的危險挑戰、消耗的財力物力等進行說明,提出問題“人類為何要探索太空?”。文章從五個方面對探索太空的原因進行闡述。文章通過引用名言、列舉事實以及羅列數據等方式來支撐論點,讓內容更具嚴謹性。
(一)設定跨學科教學目標
基于本節閱讀課教學內容,結合新課標要求,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其可以利用跨學科學習理念思考其他學科和英語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培養其閱讀能力,設定以下教學目標:第一,通過閱讀,總結作者對于太空探索的主要論點;第二,分析議論文的語言風格;第三,運用發散思維、批判思維對探索太空優缺點進行分析,增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渴望,運用多學科融合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二)運用信息化方式導入
導入階段,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拋出問題“Why we explore?”“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并呈現醫生、科學家、宇航員等職業的圖片,為學生展示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成就。在問題的啟發下,加之跨學科素材的運用,學生積極思考文章主題。上述問題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幫助學生開闊學習視野,順利過渡到文章內容的學習。
(三)運用思維導圖指導閱讀
在快速閱讀階段,為了幫助學生快速了解文意,筆者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文本,概括各個段落的主旨要義,同時繪制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屬于思維可視化工具,簡單實用,能夠將各層級的隸屬關系描述出來,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框架。學生閱讀以前,筆者給出思維導圖主題“Why we explore?”并將第1段的段落大意給出“Why do we continue to explore space?”,要求學生快速閱讀,總結第2段到第6段的主要內容。學生基于問題,快速從第2段到第6段中尋找繼續探索太空的原因,總結提煉出答案“To satisfy human's curiosity”“To better understand all origin,evolution and likely future of the universe”“To solve big problems and make our lives safer and easier”“To gain great economic value”“To educate and 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筆者應用思維導圖啟發學生思考,要求其將思維導圖內容補充完整。之后筆者總結各段落的主要內容,分別為Why、Curiosity、Understanding、Problem-solving、Economic value、Education and inspiration。學生在快速閱讀以后,根據文章關鍵句,對各段落主旨進行預測,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掌握快速提煉文章主旨的方法。
(四)多學科融合引導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階段,對不同段落的教學以問題為引領,滲透多學科融合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掌握文章主要內容,發揮跨學科教學的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內容。
講解第1段的時候,筆者拋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Why space exploration is difficult?”。學生通過閱讀找到答案,整合閱讀信息以后,得出三個原因,即extremely difficult、extremely dangerous、time and money-consuming。筆者鼓勵學生借助地理學科知識,說出太空探索的其他困難。
講解第2段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利用時間軸,將不同年份有關太空探索的信息提煉出來。可以將2021年以前的探索內容歸納為“Visit thick and wild forests”,2022年的探索內容歸納為“Visit west mountain ranges”,2023年的探索內容歸納為“Curiosity about the unknown”,2024年的探索內容歸納為“Cross deep oceans”,2025年以后的探索內容歸納為“Explore for the furthest frontier space”。借助時間軸,不同年份的探索重點清晰明確,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段落大意。最后提出問題“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tence‘With each space mission comes greater insight, thus motivating us to continue along the same path of adventure?”以圖片等形式呈現一些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重大發現,以此引導學生闡述人類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講解第3段的時候,筆者提出問題“What has been confirmed?”,學生結合文章內容,運用地理知識回答出“The earth is round. It orbits the sun.”等。隨后筆者繼續提問“What needs to be further confirmed?”,啟發學生思考探索太空的目的。以上問題屬于科學探索領域知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考科學問題,體現出閱讀教學的廣度。
講解第4段的時候,筆者提出問題“How can the advice help humankind?”,同樣要求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總結探索太空對人類發展的幫助。學生從文中提取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利用Technology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shock absorbers、improve our life、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healthy、energy、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總結重點內容。
講解第5段的時候,筆者提出問題“What carrier opportunities are provided for young people?”,啟發學生思考社會現象。探索太空不但需要宇航員,還需要大量工程師、機械師和輔助人員,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同時,筆者提出經濟領域問題“Why the author says space exploration have to gain greater economic value?”,讓學生聯系上一個問題,思考太空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為多個領域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通過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內容的融入,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
講解第6段的時候,筆者設置選擇題“What's the biggest reason for humanity to explore space?”,給出4個選項,要求學生閱讀文章以后進行選擇。學生根據快速閱讀階段總結的段落大意,能夠迅速選擇出答案“Providing education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next generation”。之后筆者提出問題“What's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space exploration?”,給出提示詞,如shape、motivate、keep、ensure等詞語,啟發學生尋找答案“shape children's lives forever”“Motivate the young to be whatever they want”“Keep their thirst for knowledge alive”“Ensure further advances in many fields”。筆者指導學生關注文本巧妙運用名人名言、列舉事實、羅列數據的論證方法,學習議論文行文技巧,并就太空探索辯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激發學生運用議論文行文技巧,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小組討論并闡述對喬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理解。
以上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運用跨學科教育理念,挖掘天文、地理等科技領域的知識,運用議論文研讀和寫作技巧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信息,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跨學科學習意識,掌握閱讀方法,對太空探索的重要性有深刻認識,了解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等特點。
五、結語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跨學科教學模式,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精準找到跨學科教學的切入點,設定跨學科教學目標,以問題為引領,指導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發散思維,讓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產生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樂趣,為高效課堂的打造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達成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曉穎.高中英語跨學科拓展型教學實踐探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1(2):25-28.
[2]付曉麗,胡春來.高中英語跨學科知識滲透及教學建議[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1(2):18-21.
[3]馮娟.主題意義視域下的高中英語跨學科單元整體教學實踐[J].教學考試,2022(48):8-10.
[4]王海燕.跨學科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成長,2021(7):131.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重點課題“普通高中跨學科學習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JY14-ZA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