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思穎
摘? 要: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的探究性教學,它的有效實施需要高品質的課題設置。然而,當前教學存在抽象化、認知化、簡約化等現象,這些現象妨礙了學生的思維開發,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因此,在當前信息技術背景下,如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推進教育快速發展,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話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課堂問題設計應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并結合實際復雜多變的情境,表現課程內外部相互融合和價值引領。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他們的能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
學習是一種深度思考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加工,更是一種思想的深入探索,它以使用者原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將其整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以問題解決為核心,意在提高使用者的實踐和高層次思考水平,從而提高學習質量。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提問的重視也有了顯著提高,但是課堂上缺少可以引發學生高層次思考的主題、關鍵點和核心,使得提問簡單化、淺表化,缺少深入思考的張力,尤其是教師導向的提問仍未得到改善。
因此,結合信息技術開發出高質量的提問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關鍵所在。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深入地參與課堂教學,將教材與實際情境、知識與素養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提問解決的方式來培養和提升他們的高級能力,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一、深度學習的重要性
深度學習旨在培養高層次邏輯思維,并強調學科的育人作用。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也是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期。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有效的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振,但僅僅依靠情境的渲染是不夠的,要想讓學生深刻理解,并將正確的價值觀植入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中,需要透過提出問題來開拓他們的思路,從而達到讓他們銘于心、立于言、踐于行、成于效的育人目標。深度學習強調以學習為核心,以培育學生的核心能力為目標,意在促使學生形成合理的價值理念、必要的品德和關鍵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處理問題、學以致用、錘煉品德,幫助學生發展健康的性格和精神。
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研究表明,結構化和序列化的知識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效力,碎片化的知識不但無法有效幫助人們,反而會占據人腦的空隙,變成學生的累贅。隨著新教材的全面實施,部分教師缺少系統全面的理解,對課本的邏輯思路、不同板塊的含義及應用缺少理解,以課時為單元的教學方式造成了知識點的碎片化,課題設計缺少綜合性和探究性,難以讓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和解決挑戰性問題,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影響了整體的教育效果和質量。
為了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的弊端,避免誤解和淺嘗輒止,就需要教師謹慎閱讀,精準地挖掘教材內涵,全面了解、領會、吸取和內化課本的“睿智”,科學、精準而有深度地解讀教材具體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真實性的社會案例,或者是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相關社會現象的模擬,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知識點之間的內部聯系、邏輯關聯,在重難點處質疑,在思維慣性處追問,可以讓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并維持在高階思考的磁場中,從而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形成素養。
三、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深度解讀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高質量的教學設計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教師不僅要識別和使用教材資源,還要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建議,使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問題設計,均源于對教材的深度解讀。教師不僅僅是課本信息資源的提供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工程師。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時代背景中,教師應該深入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結合信息技術對課本中的信息內容予以加工融合和二度設計,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在“預防犯罪”教學課堂上,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法治紀錄片,讓學生觀看社會中的一些犯罪行為活動,并且提出問題:“犯罪活動是否必須具備嚴格的經濟社會危險性?是否只有觸犯我國刑法的行為才會被視作刑事犯罪?如果是,那么,只要行為有著重大的社會危害性,并且觸犯了刑法,就應該受到刑罰處罰嗎?”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之下,將真實的社會案例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并且利用問題鏈和疑惑矩陣,讓學生在探究“困惑”和“弄清楚”的引力場中,主動構建知識,深入理解知識之間的關系,有效推動了深度學習。
教學是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形式,而信息技術則能夠將這種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形式,并通過學習來實現這一轉變。例如,“如何理解雖然違反了我國刑法,但它是否構成犯罪?這與法律的特征是否相悖?”通過對“如何理解”不同表述處的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利用信息技術引入社會中的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觀察和對比,從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了這一教學內容,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同時,通過對“如何理解”文字的疑問,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教學開展以教材為基礎,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因為存在編撰時間和地域差異等原因,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并融合網絡教學資源,使課堂設計既有教材的內涵,又具有獨特的魅力。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道德情感
課堂應當從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刻思索,學會解釋、推理和論證,建立自身的專業知識,并在思索和探索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理性思辨、品德認識和人格情感認識。道德與法治教材意在協助學生建立合理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而不僅僅是對知識的邏輯性和學理性進行分析,它更多地關注于復雜的社會現象,包括價值判斷、情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針對“老人摔倒扶不扶”這個話題網友們的評論,并且在課后引導學生在微博中搜索和了解,對這一話題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以及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詳細解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背后的法理精神,即法律對維護公平正義的必要性,進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志和公共參與能力。
再如,在“國家好大家才會好”一課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傳奇人生。通過黃旭華的三個生命抉擇,學生深刻地認識了我國社會利益與民眾權益之間的關聯,并且到達了最高的情感高度。教師就此提出問題:“假如時間倒流,你是黃旭華,你會做何抉擇?”學生認真思考,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國之脊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并給予適當的評價。這個問題的設計不僅僅是讓學生做出自由選擇,更是通過深入思考“國之脊梁”中的偉人典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讓他們對未來的人生道路展開思索,從而讓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學生的內心深處。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探究情境
核心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在未來生活中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深度學習則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下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認知理論指出,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從抽象的概念出發,還要從自身的經驗和實踐中獲取靈感。為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避免提出簡單、封閉式、沒有挑戰性的題目,而是提出更加復雜、開放式、具備一定挑戰難度的問題,讓每個學生實現自由探討,從而促進專業知識的形成和個人實踐的轉變,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人民將法治作為信仰”這一問題上,教師以一名高校學生狀告地鐵公司定價不合理的案例為例,提出了問題:“假如你碰到這個問題,你會怎么辦?只要求多充幾元就能進站坐車,而小吳卻花了這一個多月時打官司,你覺得這么做有意義嗎?為什么?一個普通公民提起訴訟,要求對方支付賠償金,你覺得她的勇氣來源于何處?你覺得她能夠勝訴嗎?請分享你的看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真實案例的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探究欲望,課堂上從各抒己見到逐漸形成認識,讓學生體會到法治的威嚴,同時也體會到法治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的保障,從而在學生心中種下了法治的種子。
再如,在“正視發展挑戰”一課中,教師首先深入分析了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學生提出了問題:“既然中國人口眾多,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為何還要實行三孩政策?”這種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教師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發現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將探討結果應用到實際中,提高了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這是深度學習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教師應該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創設相關的情境,創造出學生熟悉的“為什么”情境,讓學生感覺到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讓他們在提問中體驗到學習中的快樂。
(四)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科融合
融合學科知識和技能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品德、健康、法治和國情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讓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基礎知識。課堂應該提供多種多樣的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道德情感和行為實踐中得到內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師應當建立一個全新的教育觀,根據大定義開展教學活動,打破各個教學單元、各個模塊之間的認知壁壘,激發學生探索的激情,拓展思維探索空間。例如,在“誠實守信”一課,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國漫怎樣才能實現崛起?”,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提問包含了誠信的社會發展價值、政府職能、國際競爭、正確對待傳統、保護知識產權、個人與社會關系等諸多主要知識點,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和進入深度思考。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能夠從多種角度深入思考提問,并能夠運用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來解決實際問題。
實際生活多元化、復雜化,因此學生應具有綜合性的內涵。為了更好地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該淡化學科劃分時的各種人界線,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重構教學內容。通過將不同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政治課的說教感,增加政治學科的真實性和吸引力。例如,“共筑生命家園”一課中,對“為何要走環保開發路線”這一問題的探究,從社會歷史社會科學視角提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環境保護觀,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走“先環境污染后治理”的路線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前車之鑒,因而,應該避免這種行為;從地理學科角度分析,我國南北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帶來的危害,都是影響社會經濟的關鍵要素,所以,應該采取相應對策,維護自然環境,以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發展;從政治角度來看,綠化建設路線反映了黨和政府部門以百姓群眾為核心的建設理念,它不僅順應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提升了公眾的意識,使得全民都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綠化建設的進程中。
四、結語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深度學習的關鍵在于設計高質量的教學計劃,這些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采用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深、難”中提到的知識,還能培養出高階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并在此學習過程中產生合理的人生價值評判和行為抉擇。上述提問設計路徑絕非單一,它們相互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教學有其規律,但無法完全按照這些規律來實施,因此,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透過提出高品質的提問來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讓學生開展深度學習,仍然是一項需要深入研究和思索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任長安. 指向核心素養的問題探究教學[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4):41-43.
[2]朱開群. “深度學習”觀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課深度教學——基于提升核心素養的思考[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4):19-21.
[3]侯在朋.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J]. 中學課程輔導,2022(30):54-56.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