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張雯雯 周瓊瓊
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生態研究法課程中進行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改革,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趣味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本研究通過分析生態研究法課程教學現狀,結合思政教育對課程的影響,提出了“思政引領+翻轉課堂”的生態研究法課程教學改革策略,將思政教育與課堂實踐相結合,實現學生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為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教學改革;課程思政;翻轉課堂;生態研究法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發展全局出發,系統地總結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經驗,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堅持立德樹人,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目前,“互聯網+”已經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互聯網+教育”的理念也在推動著教育教學的變革,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各種教學模式的涌現,給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帶來了挑戰。其中,翻轉課堂是基于當前信息化和網絡化教學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強調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體驗(包括主動參與、即時互動和同伴教學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目前,全球面臨資源能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構成了威脅。生態研究法是基于生態學、土壤學、生物學、地理學、統計學、水文地質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交叉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研究方法與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包含了生態學基本原理、生態學實驗技術及生態學研究方法等內容。生態研究法這種交叉學科、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課程,具備課程思政教學的先天條件和獨特優勢,教師在教學中應將“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思政元素浸潤到整個課程教學中,并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教育資源,采用混合式、翻轉式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教學主體,活躍課堂氛圍,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
二、課程思政與翻轉課堂結合的必要性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生態研究法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其課程教學也需要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在生態研究法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思政元素,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將思政教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不僅可以增強生態學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實踐性,而且可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在線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信息空間,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熱點,同時也為師生、生生之間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
但通過對課程教學現狀的分析,課題組發現生態研究法課程思政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如部分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脫離等,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合格人才。因此,生態研究法課程需要通過教學改革來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三、生態研究法課程教學現狀
生態研究法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型課程,涉及生態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課程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研究方法,學生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研究方法,能夠認識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了解生態系統發展規律,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但是生態研究法課程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與課程育人的匹配度不高,課程思政的導入形式和育人方法有待改進。雖然教師都在努力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但是專業課教師往往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背景,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高度契合,課程思政教學效率低,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二是課堂講授時間過長,缺乏生動有趣的課堂互動環節。實踐證明,學生在課堂上如果不能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就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教學內容。三是考核方式過于單一。考核方式主要以筆試和實驗報告為主,如果以此作為評判依據,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一)融入思政元素,充分發揮思政引領作用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生態研究法課程是生態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專業特點,挖掘蘊含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專業知識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生態研究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知識學習,掌握生態學研究方法和生態學研究技術,培養生態思維和生態科學素養,從而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后續科研工作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對祖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自豪感及責任感,讓學生認識到生態學在環境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案例內容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結合專業特點、課程知識及學生思想動態進行案例教學。通過對所選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及生態文明理念。
(二)利用翻轉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指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翻轉過來,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視頻、直播等方式學習,課中進行在線互動交流,課后在線進行知識鞏固和拓展。在生態研究法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相關課程內容制作成教學視頻,讓學生在線觀看,教師在線指導和答疑。翻轉課堂在生態研究法課程中的應用,主要貫穿課前指導、課堂討論、課后答疑三個環節。課前指導環節,通過微課視頻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教學內容和課程要求;課堂討論環節,通過分組討論等方式,促進學生相互學習;課后答疑環節,教師及時答疑解惑、指導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程思政與翻轉課堂結合需要制定科學的課程計劃,比如,在課堂上設置一些針對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進行討論。教師需要將思政教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學習環境和實踐機會,積極推廣線上學習,借助在線學習平臺發布一些與生態研究法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視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資源,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開展線下生態保護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三)結合實際案例,優化課程設計,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結合
在內容講授方面,課程教學設計要用心、有效、合理,教學安排要層次分明、理論清晰、重點突出,教師對教學內容要嫻熟把握,闡述要深入淺出,學生要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生態研究法課程重要章節課程設計如下:(1)緒論部分,通過講解生態學課程的發展歷程,引入“科學發展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學習生態文明方面的政策理論,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2)種群研究法部分,通過講解池塘里金魚數量調節的人為因素,即人類的過度捕撈和化肥農藥的濫用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以及生物對環境具有適應性的生命觀念。(3)生態系統研究法部分,通過電影短片展示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學生討論分享感受,并學習這些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明晰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動態平衡等特性,認識到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會破壞自然界的平衡與協調,從而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以及整體性觀念。(4)應用生態學研究法部分,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環境污染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讓學生充分了解生態環境現狀,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掌握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等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四)健全多元化考核體系
改變以往生態研究法課程的考核模式,改革期末考試成績加上平時成績的“一刀切”考核方法(平時的成績主要以出勤和作業為主,而考試題目中客觀題的比例較大,理解和應用類題目較少)。這種考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無法深刻理解課本上的知識,而且容易遺忘。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考核體系,要理論結合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核內容不僅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將實驗操作和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納入考核中。例如,將課堂紀律、出勤率以及實習任務完成程度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指標并制定評分標準;將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和流暢性、在小組中的貢獻程度等,作為學生實驗成績的考核指標,并增加平時成績和實踐教學在最終成績中的占比。
“思政引領+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生態研究法課程的一種全新嘗試。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注重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采用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實踐教學中,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趣味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為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礎。
總之,基于“思政引領+翻轉課堂”的生態研究法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后續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課程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高艷,張海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分析及培育對策研究[J].統計與管理,2022(4).
[2]林媚珍,汪碧玲,吳卓,等.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環境學概論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1(26).
[3]吳靜,任新洋.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理念與路徑研究[J].知識經濟,2021(12).
[4]程君.淺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古代文學課程中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2020,(30).
[5]朱曉紅.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式學習探索與實踐:以“社會保障學”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37).
[6]胡正平.美國大學人本化教育管理及其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10(6).
[7]李冠儒,鄒彥寧.樹立環境育人理念建設綠色大學:以清華大學的改革措施為例[J].行政與法,2010(12).
[8]莊齊楓.遙感原理與應用啟發式案例教學方法實踐[J].科技風,2021(28).
[9]喬蒙蒙.河南省本科高校體育專業術科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2.
[10]劉蘇儀.新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實現路徑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11]陸根書,李珍艷,牛夢虎,等.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建設探討[J].江蘇高教,2022(11).
[12]賽華征,付蕊,馬力通,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24).
[13]李慧穎,秧志強,唐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課與思政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2(4).
[14]張莉,曾令輝.“大思政課”要堅持大課程觀大發展觀大實踐觀[J].當代廣西,2022(6).
[15]付佳麗.“三全育人”視域下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名匯,2020(6).
[16]柳曉娜.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5).
[17]王丹.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課堂信息化教學探索:評信息化教學中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與教學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22(12).
[18]杜紅霞,王麗,張軍.“環境生態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