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彤
[摘 要]文章結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習描寫景物”的寫作要求,從抓住特征,描述景物;圍繞特征,融情入理;結合需要,回歸應用三個方面來論述描寫景物要注意融合具象和語境,由此體現生活語文的教學理念:語文源自生活、語文高于生活、語文回歸生活。
[關鍵詞]具象;語境;寫作;生活語文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30-0004-03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共有48處提到情境,體現了情境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課標》提到:“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是能調動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主要是用語言文字呈現的,語境是指語言環境,從這點來看,課堂中的語文教學情境就是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語境,情境即語境(下文的語境與情境不做區分)。如此看來,在課堂中創設語境,引導學生運用語用學知識,發展言語思維能力,是《課標》的要求。
語境在語用學上和話語實體、話語主體屬同一個層面。語境起限制補充作用,對作者的表達活動、讀者的理解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在閱讀教學中,一般來說,教師普遍會要求學生注意上下文語境,這當然很重要。但是筆者認為,僅關注文本語境還不夠,語境關涉話語主體的前言后語,言語對象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語體環境等。因此通過文本中的言語來理解作者的思維,需要引導學生考慮綜合語境因素的影響。對于寫作而言,真實具體的語境有助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讓學生有話可說,而具體形象的引入易于讓學生理解,降低寫作難度。具象事物往往以圖片等具體可感的形象存在。具象思維就是形象思維,發展心理學指出,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恰當運用具體形象,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融合具象與語境的題目也逐漸成為考試熱點。2022年蘇州市語文中考試題中就有類似的題目。題目出示一幅剪紙作品,要求學生化身導游,向游客介紹這幅剪紙。學生要結合上下文尋找相關信息,要仔細觀察圖形明確含義,還要結合語境注意表述。在這樣的形勢下,筆者結合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習描寫景物”的寫作要求,設計了語段寫作任務群,希望融合具象與語境,搭建寫作的臺階,發展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
一、抓住特征,描述景物
《心理學》中說言語是思維的工具和物質外殼,思維必須借助言語表達。言語可以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外部言語可以分為口頭語和書面語。內部言語是為了支持思維活動進行的、不出聲的言語。當主體經歷一些事,看到了一些景,便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了思維,此時腦海中的內部言語開始運作,生成一些短語式的、畫面式的內容。主體利用表達活動,將內部言語轉化成符合通用規范的外部言語。因此,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表達是發展言語思維的必由之路。筆者先在課件上展現一張山水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片,這便是將具體形象轉化成思維,并在腦海中以內部言語呈現,然后讓學生在符合語境的前提下將其描述出來,這便是將內部言語轉化成外部言語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運用語用學知識進行引導,從而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具體如下:
[任務一]除夕夜,大家歡聚一堂,可是小叔因為工作,沒有辦法回來。小叔怕奶奶擔心,發了一張工作地的山水照片。可是奶奶找不到她的花鏡,于是拜托你描述照片內容。
學生1:照片中有石頭、樹枝、水塘、瀑布。
學生2:照片從上到下分別有稀疏的樹枝、清冽的山泉、清澈的潭水和散布的石頭。
學生3:照片的中間是白色的小瀑布,瀑布下面是一汪清澈的潭水。水中石頭清晰可見,瀑布的邊上還有一些稀疏的樹枝,也許是瀑布水霧的滋潤,樹枝還透著淡淡的綠色。
學生1描述的內容難以讓人產生畫面感。學生2圍繞樹枝、山泉、潭水、石頭,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運用形容詞客觀地描繪照片。學生3按照從中間到四周的順序,抓住主要景物及其特征,運用色彩詞描繪照片,更有畫面感。設計此任務,既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明白描述景物要有畫面感,需要抓住主要景物,運用可感的形容詞等表現相關特征。
二、圍繞特征,融情入理
文本中的景物大都蘊含了作者的情感,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筆下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心境下,眼中景物也會有所不同。為了引導學生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融入情感,筆者設計了以下任務,讓學生任選一個完成。
[任務二]看了這張照片后,同樣是初二學生的堂哥和堂姐,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
1.堂哥在這次期末考試中超常發揮,獲得全科第一的好成績。堂哥是這樣描述這張照片的。(景中融樂情,景語令人喜)
2.堂姐在這次期末考試中涂錯了答題卡,成績不理想。堂姐是這樣描述這張照片的。(景中融悲情,催淚亦奮發)
選擇堂哥視角的學生有如下描寫:
漫步山間,我聽到一陣如音樂般悅耳的流水聲。像是被某種神秘的力量指引一般,我循聲走去,不多時,便在一處石壁之間覓得了那聲音——那是一汪小小的、可愛的山泉發出的聲音。
泉水是直接從石壁上方的一處孔洞中傾瀉而下的,不遮遮掩掩、不拐彎抹角——正如我心中那份由衷的喜悅一般,橫沖直撞地在胸腔中馳騁。那由涓涓細流匯合而成的純白“綢緞”,繚繞著水霧,披掛在層層疊疊的石臺之上,那以晶瑩水珠串聯而成的華麗“珠簾”,裹著顆顆露珠,在布滿青苔的石階之間垂下。遠遠望去,竟像是仙境一般;走近細看,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致。
那白得賽雪的“綢緞”是由無數條纖細的水絲編織而成的:千條線萬條線匯集在一起,竟創造出了如此奇跡!那銀光閃閃的“珠簾”,是無數顆水珠串成的,原本不起眼的小東西,串起來竟如此光彩奪目,這不正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么想著,我心中越發明朗起來,泉水依舊叮咚作響,我的心也隨之律動起來。
結合優秀語段,明確融入情感的方法:要設身處地,明確情感,再在此基礎上,明確表達情感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點明“我”以喜悅的心情看景色;間接抒情,就是運用各種手段賦予景物喜悅的情感。
選擇堂姐視角的學生有以下描寫:
學生4:這荒山野嶺連個人影都看不見,周圍雜草叢生,簡直就是一塊不毛之地。
水從石洞里涌出,池水被淤泥染得很渾濁,池塘里連條魚都看不見,一點兒生氣都沒有,只有幾塊笨拙的石頭還陪伴著池塘。樹像弱不禁風的老人,仿佛風一吹就要倒下。都已經春天了,可是這些樹依然給人秋天的凄涼之感,樹枝上的葉子稀稀疏疏,毫無美感。
學生5:溪水“嘩啦啦”響,在肆意地嘲笑我,連邊上的小樹也對我指指點點。那水中的小石子、巖壁上的青苔似乎在笑我的粗心,水面波光粼粼,不是安慰,也不是可憐,像是成功者看失敗者的無所謂。畢竟只有我犯了錯,還是低級的錯。不過,就算如此,陽光依然燦爛,照耀著每個人、每樣事物。泉水依舊流淌,從石縫間一瀉而下,迸濺的水花濺在巖石上,竟有星星綠意。陽光與泉水,形成希望的彩虹。我暗下決心,下次要更專心、更努力。彩虹會在風雨后等著我,陽光依然為我守候。
讓其余學生比較學生4、學生5的回答,他們很快就發現學生4的描寫很悲傷,學生5的描寫將悲傷和奮發相結合,同樣的畫面、語境呈現出了不同的表達效果。這就如同面對同一題材,不同的作家會有不同的表達,這是因為作者的經歷、人生態度等都有自己的特色。筆者創設的語境是考試失利。在失意時,有的人心中憂愁,所見之景也是悲涼的,因此學生將景物寫得愁苦、凄涼、蕭條,是符合語境要求的。也有學生寫在景物中看到了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在山水中獲得慰藉,這也是符合語境要求的。設計這樣的任務,引導學生明確,面對相同題材,個人因心境不同,創作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閱讀文本時,要分析作者言語的獨特之處,借助背景知識,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從而明確其思想感情。
通過任務二,其實有一些學生能意識到立意的重要性,結合景物表現高遠的立意,是寫景融情的更高一級要求。高遠的立意,會為作文增光添彩。因此,筆者設計了任務三。
[任務三]爺爺看了這張照片后,說了一些話,引人思考,讓人振奮。請問,爺爺說了什么呢?
這個任務較難,筆者結合課文《紫藤蘿瀑布》來引導學生。作者從花色、花形、花姿來寫紫藤蘿的美麗,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表現紫藤蘿的特點,又從整體到局部來表現紫藤蘿的繁多。作者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描寫紫藤蘿,渲染其美麗繁多、生機勃勃的特點,在反復渲染其特點之后,讓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聯想——花的勃勃生機,正映襯人的積極向上,再去探尋原因,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因此人不應該消沉。由此讓學生明確,在描寫景物時可用多樣的方法反復渲染景物的某一種特征,而這種特征跟人的精神品質、人生態度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然后探尋擁有這種精神品質、人生態度的原因。深究原因是深化立意的好方法。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有了以下描寫:
這里的山泉奔流不息,不知疲倦。它從山崖上傾瀉而下,飛濺起的如珠似玉的水花,見證它奔騰的力量。山石橫亙著身體,誘惑山泉:“停下吧,陪我欣賞這山間美麗的景色。”青蔥的樹木伸出手臂,阻擋著山泉“停下吧,給予我甘甜的養分。“平靜的潭水發出怒吼:“為什么不能讓我安靜地睡著?!”山泉堅定地說:“對不起,這一切都不能使我停留。”面對日出的溫暖,日落的安逸,他不為所動;面對嚴寒冰封一切的力量,他毫不畏懼,他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奔向大海。于是,山石堅硬的棱角變得圓潤,橫斜的樹枝成為枯木浮在岸邊,古老的深潭永遠煥發生機。人也應當如此,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去戰勝困難,實現目標。
這樣的描寫,突出景物奔流不息的特點,與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相似,而人勇往直前的原因是有堅定的信念。這樣的景物描寫,引人思考,讓人振奮。
三、結合需要,回歸應用
通過以上三個任務,學生已經了解了景物描寫的基本方法。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最后還要回歸生活。筆者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通過語言訓練,提升言語思維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因此筆者設計了一個語境拓展寫作任務,具體如下。
[任務四]大伯在小叔工作地開有一間民宿,他想把這張照片發在朋友圈,吸引游客來游玩,請你幫大伯為這張照片配上相應的文字。
學生6:這里猶如人間仙境,山清水秀,讓人流連忘返。想要度過快樂時光,非這莫屬。
聯系人:×××
電話:×××××××××
地址:×××××××××××××
學生7:涓涓細流,樹木叢生,草色簾青,遠離城市喧囂,坐享自然美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學生8:如果你欣賞這里,你會擁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民宿,一個精神殿堂。
在這個語境中,首先明確“民宿的老板”,既然目的是推銷,那語言必須是有誘惑力的,有鼓動性的,要表現環境的優美,還要明確地址,不然客人如何確定行程?第一個學生的作業寫出了聯系電話、地址等,很符合現實情況。還有一點,發在朋友圈的宣傳語,需要簡潔明了。因此,對景物的描寫應該簡潔,突出其讓人身心愉悅的特征,理解語境,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了解文字或圖片背后的語義要求。
以上任務,對學生的要求逐步提高。語境的含義,既有語境表層的語義要求,又有語境所隱含的語義要求。也就是說,語境有著限制和補充表達的作用。而將具象和語境有機結合,有助于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在生活中發現一些具體形象,并創設恰當的語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貼切地表達,鍛煉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孔凡成.情境即語境:與孫國萍、黃厚江商榷[J].中學語文,2021(25):3-5.
[4]? 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是”與“非”: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訪談[J].語文建設,2019(1):4-7.
[5]? 王本華.任務·活動·情境: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設計的三個支點[J].語文建設,2019(21):4-10.
[6]? 冉永平.語用過程中的認知語境及其語用制約[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8):28-31.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