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江
摘 要: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是“先教后學”,由生物教師先根據生物教材講授知識,學生了解生物知識后完成作業、做實驗。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小組合作教學的模式。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通過合作教學、因材施教的方式來重新正視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知識結構、實驗能力、理解能力與思維邏輯方面的差異。文章對分組合作和因材施教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優勢等進行描述,并且指出開展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提出高中實施生物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和主要路徑,希望能夠為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參考。
關鍵詞:分組合作;因材施教;生物教學
學生因為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高中生物學習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部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較高,能夠較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的生物知識,而部分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難以理解和記憶掌握知識,而是依賴死記硬背。由此可見,學生在高中生物知識學習過程中常常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根據一定的標準來進行劃分,可以將學生進行分層和分組。面向不同學習層次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因材施教,展開差異化教學,從而有效推廣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教學的優勢,針對相應的小組進行差異化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根據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來組織教學活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從而促進高中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分組合作以及因材施教的重要價值
(一)轉換教學角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分組合作、因材施教的方式能夠推動教學主體的轉換,使得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的“師本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層次差異和個體差異,更加關注每個學生在生物課堂中的表
現[1]。因此,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轉換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突出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向“學教”模式的轉變。
(二)轉變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分組合作、因材施教的模式能夠有效轉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常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上,通過劃分學習小組,因材施教的方式,能夠推動生物教師在常規教學中一些慣性行為和觀念的突破和改變,引發教師的教學反思,使得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分析比對傳統教學模式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優劣之處,不斷地改進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探索出更加適合的生物教學路徑。
(三)承認學生差異,提升教學質量
分組合作、因材施教的模式能夠從學生差異出發設計教學內容,關注到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質量。從學生進入學校開始接受學校系統性教育之日起,學生間的差異就一直存在,小組合作教學能夠使教師在客觀上承認學生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實現尊重差異、因材施教,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教育,不枉學校學習之旅。
二、開展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的要點
(一)尊重學生差異
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貫徹落實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首先需要做的是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差異、理解差異、善待差異。學校需要通過理論培訓、各學科教學比武、教學公開課評比等方式,通過差異化教學,根據學生因材施教來充分感受和認識到差異化教學的重要價值[2]。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作業和教學評價上都保持差異性,將具有同樣特征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層次,根據學生不同的差異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賦予不同層次學生以不同風格的學習體驗。
(二)維護學習“小圈子”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和學生間存在著一定的“抱團”現象,在學習中也會因為學生間的關系親疏形成學習“小圈子”。這是因為不同性格、不同經歷的學生之間相處模式不同,因此會有關系的親疏。因此,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充分認識這種現象,并且科學合理地利用學習“小圈子”來開展分組合作、因材施教的教學活動,在差異化教學理念的領導下,根據學生的學習“小圈子”來劃分學習層次,構建引領合作學習小組。并且賦予學習小組以更多意義,讓學生給合作小組起名字、想學習口號,從而加固學習“小圈子”,使得學生對合作學習小組更有歸屬感。
(三)賦予學生極大自主性
高中生物教師在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時,應當要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和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角,將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來充分引發學生的思考。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確定相應的生物學習目標,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來布置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優生和差生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再通過小組內交流和小組間交流來分享學習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真正地將生物課堂還給學生。
(四)善用數字化技術
高中生物教師還需要順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輔助生物教師開展分組合作、因材施教的教學活動,以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為載體,推動高中生物教學課堂從“教的課堂”轉向“學的課堂”,最大限度發揮小組合作教學的優勢[3]。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高中教室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教學設備,可以使用電子答題器、教學白板等技術設備,通過數字賦能當堂將學生的合作探究內容展示出來,及時解決相應的問題。
(五)布置差異化作業
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同樣屬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需要布置差異化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層次差異來布置課后作業,根據不同學習合作小組之間存在的學習差異,分別布置不同內容、不同難度、不同強度的作業,從而使得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能夠得到針對性提升。并且布置差異化的作業也能夠充分地避免學生間相互抄襲的情況,保證各個學生都能夠協調發展。
三、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策略
(一)構建靈活的學習合作探究小組分組模式
高中生物教師需要構建靈活的學習合作探究小組分組模式,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展開精細化的學情分析[4]。首先,先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生物學習成績、生物知識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學習能力的高低來將學生進行A、B、C等級的劃分,將具有同樣和相似學習特征與學習能力的學生劃分為同一個等級,根據金字塔結構進行排列,形成A等級學生少,B等級和C等級學生相對均勻分布的結構。而后,按照1:2:2或者是2:2:3等結構,分別從A、B、C層次的學生中抽出相應數量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其次,還需要保證學習合作小組的靈活性,因此,需要定期調整A、B、C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來將有所成長和有退步的學生進行調整,重新進行小組劃分,保持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結構的穩定性和整體質量。
(二)構建“線上+線下”的合作型生物翻轉課堂
在信息化時代,高中生物教師應當積極地探索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生物教學相融合的方式和途徑,推動互聯網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融合,構建“線上+線下”的合作型生物翻轉課堂[5]。例如:在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3《微生物的培養技術及應用》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高中生物教師首先應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開始前先自行完成線上的小組合作學習任務,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來了解這一章節所學的主要知識。并且生物教師還可以在相應的社交平臺,向不同的小組發布不同的討論話題,根據這一章節可以發布“微生物是什么”“培養基有什么作用”等討論話題,以供小組內和小組間展開充分自由的線上和線下討論。而后,生物教師以學生回答相應問題的正確率來進行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對學生認識較為薄弱的地方進行加強,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講解,課后在相應平臺上上傳微課視頻,以供學生進一步學習,提升生物學習的自主性和生物教學的效率。
(三)定期開展小組專題知識探究和演示教學活動
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小組專題知識探究和演示的教學活動,以小組為自主探究和演示單位,通過組內分工協作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和展示匯報工作,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教學的優勢。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的《DNA的結構》這一章節教學時,高中生物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進行自主學習,搜集一些質量較高的微課視頻以及實驗視頻,將其發送給小組負責人。由小組負責人組織小組成員學習相應視頻,并且從中獲得核心知識。小組成員通過上網搜索、查閱書籍和文獻,來總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構建方法,并且在生物教師的幫助下,嘗試自主地構建DNA雙螺旋結構。而后,學習合作小組展開充分探究和檢查,將學習步驟、計劃以及學習所獲得的成果整理出來,制作成幻燈片。最后,選擇一位成員來匯報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成果,在匯報時按照匯報的三個要點來展開闡述:第一,明確DNA的定義及其代表應用領域;第二,闡述構建DNA雙螺旋結構的步驟、方法和結構;第三,進行反思,總結獲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
(四)組織小組合作模擬專業生物科研實驗活動
高中生物教師組織小組合作模擬專業生物科研實驗活動,按照生物科研實驗的標準來約束學生,將每個合作學習小組模擬成科研團隊,進行角色分工,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使命感,使其能夠嚴格按照科學規范來操作實驗。例如:在開展高中生物必修2中《染色體變異》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可以以“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變化”為實驗主題,以小組為單位,模擬科研團隊的實驗方式來組織開展實驗教學:第一,需要進行組內職能劃分,將學生劃分為負責人、記錄者、主要操作者等;第二,學習和熟悉實驗儀器和設備的操作,掌握后才能夠開始實驗;第三,根據實驗室安全原則,安全地進行實驗操作,檢查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試劑溶液等,包括洋蔥、卡諾氏液、改良苯酚品紅染液、鹽酸、酒精溶液等;第四,根據“根尖培養→低溫誘導→材料固定→裝片制作→觀察記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實驗記錄員隨時記錄實驗數據的變化,小組負責人統籌各項工作,并且負責安全管理工作,其他成員參與到實驗操作中去,合作完成生物實驗,使得學生的科研實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開展基于合作學習的生物知識課堂辯論活動
高中生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基于合作學習的生物知識課堂辯論活動。例如:在開展高中生物必修1中《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植物光合作用和人攝取食物本質上存在相同之處”為課堂辯論課題,而后將學生進行均衡分組,分成兩個大組,一組為正方、一組為反方,并且保證兩組的生物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結構相似,兩組實力旗鼓相當。讓學生提前查找資料、學習本課堂的相關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將各個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整合起來,形成小組的“財富”。而后,展開課堂辯論,部分學生可能提出植物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是通過光合作用,人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物質和能量是通過食物,二者存在著相同之處。部分學生可能認為植物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是通過葉綠素,但是從人體組織結構來看,人沒有葉綠素,與植物組織結構完全不同,因此二者沒有相同之處。各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生物教師應當要幫助學生強化各自正確合理的觀點,并且在辯論結束后明確指出相應小組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引導學生繼續深入學習。
(六)創新完善小組合作教學基礎上的考核評價機制
創新小組合作教學考核評價機制,建立起“個人評價+小組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個人的表現和小組整體的表現進行考核與評價,對于生物課堂上表現良好的個人和小組進行表揚,以起到良好的鞭策作用,并且利用小組評價來有效彌補個人評價的片面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全面貫徹落實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提升高中生物教學水平,轉變傳統的以生物教師為主體的生物教學課堂,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參與到生物課堂中來,獲取生物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并且掌握一定的實驗動手能力。因此,實施分組合作、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前,需要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按照合適的標準將學生劃分為適合開展差異化和層次化教學的若干個小組,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教學設備構建“線上+線下”的合作型生物翻轉課堂,并且定期開展小組專題知識探究和演示教學活動。而后,還應當創新小組合作化生物教學活動,組織小組合作模擬專業生物科研實驗活動和課堂辯論活動。最后,建立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以提升教學信息反饋質量,推動高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體系的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羅余紅.高中生物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運用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2):97-99.
[2]謝彥杰,王卉,潘汝浩.基于小組合作的“生物化學實驗”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設計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22,12(3):47-51.
[3]鄭灼英.試分析高中生物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路徑[J].高考,2022(26):126-129.
[4]羅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2(26):72-74.
[5]吳巧玲.基于小組合作學習推動高中生物教學創新的探索[J].高考,2023(4):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