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備受關注,而群眾文化的發展也備受重視。如何將非遺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群眾文化的繁榮,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索在非遺傳承背景下,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提出可行的群眾化非遺傳承途徑,并通過案例分析來總結群眾文化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為非遺傳承和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參考和指導。本文從非遺與群眾文化的聯系、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非遺傳承的群眾化途徑等方面進行探討,力求在理論和實踐上尋找突破口。
【關鍵詞】非遺傳承;群眾文化;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060—03
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寶庫,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符號,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非遺傳承面臨許多挑戰和困難,需要尋找新的傳承模式和途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群眾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也備受關注[1]。如何將非遺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群眾文化的繁榮,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非遺與群眾文化的聯系、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非遺傳承的群眾化途徑等方面進行探討,力求在理論和實踐上尋找突破口。
一、背景概述
(一)非遺傳承的意義和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非物質文化創造的產物,包括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節日慶典、知識技能等方面的遺產。非遺傳承是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和弘揚的活動和過程。它是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之一。非遺傳承的意義在于保護、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非遺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其中,主要表現為非遺文化傳承人口的逐漸減少、傳承環境的惡化和傳承方式的單一化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非遺傳承需要借鑒現代科技手段,加強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播,同時也需要探索更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非遺傳承模式和途徑[2]。在這個過程中,非遺傳承也面臨著傳承與發展之間的平衡問題,需要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讓其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展和創新。
(二)群眾文化的定義和作用
群眾文化是指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形成的文化活動和文化形態,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深厚的社會基礎。它是由群眾自主參與和創造的,具有較高的文化包容性和互動性,不同于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藝精品和文化名人,而是圍繞群眾生活和實踐中的文化活動和文化形態展開的,具有廣泛性、民間性和底層性的特點。
群眾文化的作用是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是文化自覺和文化創造的重要體現之一[3]。群眾文化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通過群眾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可以更好地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創新和文化交流,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群眾文化還能夠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借助群眾文化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知非遺文化,激發人們對非遺文化的熱情和參與度。通過群眾文化的推廣和發展,可以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和認同,使其得以走向世界,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
二、非遺與群眾文化的聯系
(一)非遺對于群眾文化的影響
首先,非遺的存在和傳承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讓人們更加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的文化形態,非遺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傳承方式,通過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同時,非遺也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和參與方式,為人們的文化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和滿足感。
其次,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也為群眾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生動的文化表現形式。非遺作為一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表現力,其傳承和發展可以為群眾文化的形成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元素。例如,在中國各地的非遺文化中,涵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如民間歌舞、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等等,這些文化形態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優秀傳統文化底蘊,也為群眾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和生動的文化表現形式。
非遺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群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通過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為群眾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生動的文化表現形式[4]。因此,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為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文化自覺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群眾文化對于非遺傳承的促進作用
群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能夠為非遺傳承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和舞臺。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形成的文化活動和文化形態,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社會基礎。通過群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非遺得以更好地走向人民群眾,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例如,通過在社區、村莊等基層單位組織開展非遺文化宣傳和展示活動,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提高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同和支持度。
群眾文化的發展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更為廣泛和多樣化的傳承途徑和方式。群眾文化具有較高的文化包容性和互動性,可以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為廣泛和多樣化的傳承途徑和方式。例如,通過社區文化活動、文化交流等形式,可以為非遺傳承提供更為廣泛和多樣化的傳承途徑和方式。同時,隨著新媒體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等數字媒體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的傳承途徑和方式,讓非遺文化得以更好地在網絡世界中傳承和發展。
通過群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非遺得以更好地走向人民群眾,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同時,群眾文化的發展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更為廣泛和多樣化的傳承途徑和方式。因此,需要加強對群眾文化的發展和非遺傳承的關注和支持,讓非遺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
(一)從基層社區到城市化進程
首先,基層社區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基礎和起點。基層社區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場所。基層社區內的民間藝術團體、文藝小組等群眾文化組織,為群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基礎。在基層社區,人們可以通過社區文藝活動、文化交流等形式,進行群眾文化的創作、傳承和交流,讓群眾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傳承發揚。
其次,城市化進程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舞臺和資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文化的多元化、時尚化和個性化也在不斷提升。城市中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文藝展演等,為群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舞臺和資源。例如,各種文化節慶、文化展覽等都能夠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讓群眾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城市化進程也對群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空間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也對群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城市空間的收縮和高房價等問題,限制了基層社區文化活動的發展和傳承。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也給群眾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需求,如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創新、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5]。
(二)群眾文化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群眾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也為群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和資源。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對于群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需要在保護群眾文化的特色和本質的基礎上,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推動群眾文化與市場經濟的良性互動。
(三)科技發展與群眾文化的融合
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讓群眾文化得以更加廣泛和快速地傳播和交流。例如,通過網絡直播、社交平臺等形式,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隨地地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和交流,推動群眾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也為群眾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手段。例如,數字化保護和展示、虛擬展覽等,使得群眾文化得以更好地被記錄和保存,同時也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群眾文化。
然而,科技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雖然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讓群眾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但也面臨著信息過載和信息真實性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加強信息的篩選和認證,保證傳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數字化保護和展示也需要注重保持群眾文化的本質和特色。例如,通過虛擬展覽等形式傳承群眾文化時,需要注重展示方式和展示內容,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6]。
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讓群眾文化得到更廣泛和快速的傳播和交流;同時,數字化保護和展示也為群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手段。然而,科技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需要在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的基礎上,保持群眾文化的本質和特色。
四、非遺傳承的群眾化途徑
(一)群眾參與的重要性
群眾參與是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讓群眾參與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過程,可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遺的認知和關注度,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和參與熱情,從而促進非遺傳承的廣泛開展和深入推進。群眾參與的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包括非遺文化體驗、非遺傳承工作坊、非遺文化旅游等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群眾需求靈活運用。
(二)社區文化活動的推廣
社區文化活動是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在社區開展文化活動,可以讓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非遺文化,同時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的傳承場所和載體。社區文化活動可以根據當地的非遺文化資源和特點,開展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講座、非遺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從而提高非遺傳承的參與度和認知度。
(三)網絡平臺與新媒體的利用
網絡平臺和新媒體是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可以將非遺文化傳播和推廣范圍不斷擴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在網絡平臺和新媒體上,可以開設非遺文化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開展非遺文化推廣和傳播,同時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的傳承途徑和方式[7]。例如,可以通過虛擬展覽、在線教學、數字化保護等手段,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
五、結語
非遺傳承和群眾文化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非遺傳承背景下,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探索是一個持續而艱巨的過程,需要深入探索和實踐。通過對非遺與群眾文化的聯系、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非遺傳承的群眾化途徑等方面的探索,可以發現非遺和群眾文化之間的密不可分的聯系,以及群眾文化對非遺傳承的重要促進作用。同時,也需要通過加強基層社區文化建設、注重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創新和利用科技手段等途徑,推動非遺和群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非遺和群眾文化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因此,希望通過本次探索和研究,能夠為非遺和群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劉立云,賀云翱.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發展的三重價值[J].人民論壇,2022(24).
[2]管順豐,趙宸,田耘.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策略研究——以湖北省非遺傳承策略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22(6).
[3]陶佩天.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人才培養成效研究——以瓷板畫培訓班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
[4]劉喜山.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歷程、困境及發展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10).
[5]王衛艷.非遺傳承視野下群眾文化活動研究[J].大觀周刊,2020(16).
[6]李慧.非遺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0(21).
[7]蘭璟笙,何密,毛晨蕾.非遺文化傳承大學生創業項目案例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0(12).
作者簡介:陳文娟(1968—),女,漢族,山東昌邑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