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中新
摘 要:閱讀是學生積累知識、獲取語言文字應用經驗與學習應用技巧、增長見識、認識世界與社會、發展思維、提高語文能力與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強化學生閱讀能力,使其有效閱讀與解讀文本。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忽視學生主體性、未能做好課文解讀引導的狀況,這不但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文,還會導致閱讀總體成效低,而且學生語文能力無法從中得到提升,進而影響其終身閱讀與學習。文章從課文解讀出發,分析了存在的問題,然后圍繞引導學生有效與深入解讀課文探討了策略,旨在助力語文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解讀課文;引導;策略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課文解讀極為重要,能夠使其深度理解課文,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及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發展,使其體驗與感悟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獲取豐富情感體驗。這樣不僅能落實培養語文核心素養要求,還能使學生課文解讀能力不斷增強,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能依靠教師的深入解讀,使學生終身受益。當前語文課文解讀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代替學生思考與解讀現象突出,并且未能進行有效引導,致使學生課文解讀成效不夠好,不利于語文教學目標達成。面對這種狀況,語文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各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解讀,最終使其與課文直接對話,在過程中深入思考與感悟,在透徹理解與更好認知的基礎上,明確作者用意與所要抒發的情感,形成共鳴,從而陶冶情操與形成人文素養。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在課文解讀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在課文解讀方面有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課文解讀時,教師會直接將自身解讀告訴學生,致使學生依賴性強,缺乏解讀自主性,解讀能力難以提升,嚴重影響其自主閱讀與課文剖析;2.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課文解讀時間太短,學生還未真正深入到課文內容中,教師就叫停,導致其無法透徹理解,也會影響情感感悟;3.教師沒有做好課文解讀引導,學生解讀能力有限,未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解讀方法,導致雖然花費一定時間,但是課文解讀成效不夠好;4.課文解讀表面化,這點在教師與學生身上均有體現,未能反復閱讀課文與認真揣摩,甚至出現通過參考書解讀,解讀缺乏深度;5.課文解讀概念化,常會圍繞一篇課文歸納主題與人物形象,最終得出結論。當前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式,課文解讀存在單一與刻板的情況,往往會對學生欣賞課文產生不良影響。
二、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課文解讀的有效策略
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課文解讀需要注意: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給予足夠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深度思考、分析、揣摩、探究[1]。教師完全放手,學生受各個方面限制與影響,課文解讀往往達不到理想效果,故而必須對學生課文解讀采取多樣化方式進行引導。教師讓學生深度解讀,使其從不同角度與層面解讀,改變解讀表面化與概念化狀況,促進學生課文解讀成效與能力提升。
(一)促使學生多思解疑,在過程中實現深度剖析
高中課本中所選取的文章理解難度更高,內涵也更加深刻,想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必須有效引導,使其多思,在過程中解疑,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深度剖析,更加透徹理解,準確把握深刻內涵,明確所要抒發情感,并在深度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促使其對課文有不同或者全新認知,如是,課文解讀會更加具有意義和價值。教學中針對具體的文章,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以此進行驅動,引導學生全方位解讀,還要使其從不同層面進行思考、分析、辯證、探究,使其深度感悟,在過程中產生思維靈感,促使不同思維交織與碰撞,擦出火花,帶給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與感悟。這里需要問題設計緊密聯系課文內容,還要層層遞進,將思維從淺層引入到深層,最終在問題驅動下促使學生深入分析與探究,最終使其在多思解疑中準確把握課文內容與思想情感,助力閱讀與解讀課文能力提升。
例如,在《祝福》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將解讀權力交給學生,通過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其多思解疑。教師在備課階段要研讀課文,從讓學生深度解讀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思考問題。文章主要人物是祥林嫂,通過其悲劇命運抨擊封建社會陳舊思想,表達了對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婦女的同情。教學中從主題出發設計問題,使學生產生疑惑,促使其深入思考,在解讀課文中釋疑,最終加深對小說主題與思想的理解。比如可設計以下問題:祝福是什么?為誰祝福?祝福有怎樣的意義?問題為學生思考指明了方向,使其結合課文內容積極思考與揣摩,了解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本質。在問題引導下,學生能夠通過鎮上舉行祝福儀式,體會與感受到人們向往美好生活。課文中出現祝福儀式另外一個場景是魯四老爺家,代表了地主階級,在祝福方面十分講究。祝福中包含了細節性內容,從中可以發現人們對于祥林嫂不待見、排斥、歧視,最終祥林嫂在祝福鞭炮聲中離開人世。從人們希望過上美好生活,所以祝福,對比人們如何對待祥林嫂,體現了世態炎涼,也讓讀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作者作為知識分子,對于祥林嫂的祝福是真實的,希望其生活如以前一樣,擺脫不幸。問題引領下有助于學生從不同層次思考與解讀課文,釋疑同時生成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教學中將對學生分組,安排交流與討論,組員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進行探究與辯論,在集思廣益中激活思維,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與見解。
(二)從歷史背景入手,通過還原深化認知
文學作品的產生,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創作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經歷等有密切關聯性。語文教學想要讓學生深度理解課文,與作者共鳴,必須從歷史背景入手,還原當時的境況,促進學生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更好地進行認知。語文教學中針對每一篇課文,均要讓學生了解歷史背景,可在課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搜集與歷史背景相關資料,然后進行整理,在課堂中可讓學生輪流扮演教師的角色,介紹歷史背景。這樣不但能拓展歷史與文學知識,而且能夠為深度解讀課文奠定基礎[2]。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了解文學作品創作時間,由此確定時代背景,一般要從四個主要方面明確基本情況,分別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從整體上把握更有利于理解創作內容。作者生平與經歷與文學作品創作有著極大聯系性,故而要明確作者是在人生哪個階段創作的文學作品,因為成長階段與經歷不同,人對于生活的感受與認知不一樣。只有充分掌握了這些,學生在課文解讀時就能還原與代入,自然就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與深刻內涵,從而體會到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與對事物抱持的態度。
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時,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詞中所包含的美好思想情感,感受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以及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必須還原作品創作歷史背景。這首詞創作時間是1925年,創作地在長沙,屬于農村革命發源地。毛澤東在重游橘子洲時,看著美麗的自然景色,不自覺地聯想到當時的革命情況,然后有感而發。作者處于青壯年時期,懷抱壯志,這點在詞中充分得到了體現,另外,作者在橘子洲時剛擺脫敵人的追捕,看著長沙美麗的秋景,回憶青年時代的革命斗爭生活,由此發出“誰主沉浮”問題,表現了對于民族前途的樂觀精神,也從中抒發了自己的豪情壯志[3]。還原歷史背景有助于學生抓住關鍵詞與句子,更好地分析意象,以此促進學生把握詩詞內容與思想情感,并且把握景中寓情與情中顯志的特點。作品中的意象與所要抒發的情感,均與歷史背景有密切關聯,故而在詩詞解讀之前需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歷史背景,以深化認知。
(三)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高中語文教學要加強引導,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深度與全面進行課文解讀,在體驗與感悟中透徹理解。多媒體技術功能強大,在語文教學中應將課文內容直觀呈現,助力學生認識與理解課文,還能激活情感,進一步促進課文感悟與認知。基于此,教學中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激發學生閱讀、分析、思考的興趣,引導與幫助學生解讀課文。需要注意的是,僅僅創設生動與具體的情境還不夠,還要將學生帶入到具體場景中,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體驗和感悟,并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例如,在學習《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通過視頻或圖片,將故都秋天的場景直觀呈現到學生眼前,吸引其注意力,使其猶如置身于美景中,激發情感,促使其結合課文中文字描述進行更好的理解。另外,可將課文中所描述的清晨景觀、秋槐落蕊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日豐收圖,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事物,同時要有目的性地提出問題:五幅圖中用哪些景物表現北國秋天?通過這些景物表達了怎樣情感?學生會認真閱讀,了解北國秋天景物的情況,從不同景物與事物之中,體會和感受到清、靜、悲涼。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在課文解讀中就能更好地把握悲秋這個整體基調,為更加深入的解讀奠定基礎,最終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4]。
(四)引導真實感悟,促進情感共鳴
文學作品創作來自作者自身所見、所聞、所感,或者以抒發某種思想與情感而進行創作。作者常會在文章中采用各種寫作技巧,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動靜結合等,也會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如夸張、想象、比喻、排比、擬人等,還會進行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神情描寫等。上述所提到的內容,與課文解讀具有關聯性,只有認真揣摩與分析,掌握意圖與用意,才能深度感悟,形成情感共鳴,在把握課文的同時陶冶情操。教師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引導其想象與聯想,體會構思與意境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行深度挖掘,形成真實感悟與共鳴,如是,既能充分理解課文,還能豐富情感,對學生進行影響與感染。例如,在學習《聲聲慢》時,在對這首詞解讀過程中,應當先讓學生了解“詞”,對詞的結構進行分析,并揣摩用字,從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首詞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運用了大量疊字,教師要讓學生分析疊字的用法與作用,在此基礎上結合李清照詞的詞風,反復朗讀,真實感悟,明確作者愁緒,同時在感悟中準確把握凄涼、愁苦、哀婉的情感基調。為了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可選擇與詞意境與情感相配的音樂,在課上播放,由此將學生帶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喚醒學生情感,使其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時通過解讀,對于詞的內容產生自主情感。教師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詞進行分析,使其在深入思考與感悟中加深理解。比如,可設計問題:作者為什么傷心?“怎一個愁字了得”體現了怎樣的情感?通過問題讓學生反復揣摩與深入探究,最終了解作者內心,體會表達的情感。
(五)重視人文關懷,加深學生對課文價值的認識
語文教學需要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確保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當前課文解讀存在側重知識與技能、忽視人文關懷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發展與育人目標落實。對這種情況必須進行調整,更加重視人文關懷。通過培養人文素養,加深學生對課文價值的認識與感悟,使其形成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均蘊含人文性,課文解讀中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從人文角度上展開分析與探究[5]。一般情況下要依據文學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展開,通過對行為、性格、心理、動作、神態等的解析,使學生認識到人性中的真善美。這樣學生將會受到熏陶與影響,追求真善美,同時會在對美好情感、高尚品質、正確價值觀的認識與感悟中不自覺趨同,以助力完善其人格,并樹立正確“三觀”。
例如,學習《雷雨》一文時,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作者與戲劇常識,明確與《雷雨》相關的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從人文方面對戲劇展開解析。在這個過程中,要抓住戲劇沖突,以此讓學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點,理解戲劇主題,以及所蘊含的人文價值。戲劇中一個主要人物是周樸園,屬于悲劇制造者,在戲劇解讀中要讓學生以其為核心,分析他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和變化,還要引導分析矛盾沖突,由此把握人物心理與性格。通過這樣的方式,周樸園自私、虛偽、殘忍、冷酷的形象會立體化。最終使學生在戲劇鑒賞之中認識舊家庭的悲劇與罪惡,以及官僚資產階級剝削的本質,使其體會到現在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幸福生活,也更加重視親情。通過戲劇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極為關鍵和重要的,故而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解讀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感悟,在相互交流中統一認識,以此培養人文情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之中,引導學生進行課文解讀至關重要,當前這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使課文解讀成效不夠好,學生自主課文解讀能力低下,不利于教學質量提升與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基于此,教師要優化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多思解疑、從歷史背景入手、創設情境、引導真實感悟、重視人文關懷等策略,使學生深度理解課文,明確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與抒發的情感,實現情感共鳴,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利影.文本解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師,2023(9):27-29.
[2]曹建平.從不同視角深度解讀課文談略:以荊軻刺秦王教學為例[J].中學語文,2022(29):63-64.
[3]李衛華.課文解讀中的語感積累與思想重建: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部分課文為例[J].學語文,2022(5):40-43.
[4]李皖.虛處見實,微處見大:以高中人教版靜女一文解讀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4):6-7.
[5]代峰.高中語文課文需這般“真讀”[J].文理導航(上旬),202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