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潔
摘 要:作文是理性思考的結晶,而不單是文字的堆砌,這一點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需要學生能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也給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集中體現在語言的邏輯性、內容的思想性,讓閱卷教師感受到文章的深意與新意,體會語言架構的系統性與嚴謹性。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以高考作文考核新要求為課堂教學新導向,立足于學生思辨素養的培養。文章將以高考語文作文考核要求的思辨性為研究出發點與落腳點,深刻闡述作文思辨性的具體體現,總結現階段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思辨素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針對性的教學舉措。希望可以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成效,提升學生作業綜合素質,有效應對語文高考對作文思辨性的要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思辨素養;培養策略
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語文高考的重點項目,能檢驗學生學科綜合素質,為此,語文高考對作文的要求最高,不僅體現在語言的羅列與重組,還體現在內容的思想性與邏輯性。但是在現實中,一些教師不注重這方面的教學,多要求學生背誦范文,套用常用模式,導致整篇作文猶如白開水,不起波瀾,也因為思辨性不強,邏輯架構不夠合理,無法帶給讀者美的享受,也因此在高考中往往會被打低分。為了改變這一作文教學局面,新高考強調要評價學生思辨素養在作文中的體現,教師也需要按照這一要求,去創新教學方法。
一、高中語文作文思辨素養概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思維發展與提升”確立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提出教師要在讀寫過程中滲透思維培養,要求在作文中體現思辨素養。思辨素養具體包括思維邏輯性、辯證性,具體指的是運用邏輯性思維對目標對象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對判斷依據進行詳盡的說明,充分體現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素質,探究知識點深層次內涵的能力。具體到高考作文,需要學生嚴謹構思、理性思考、科學判斷、合理布局,這樣的謀篇布局不僅結構合理,而且前后表述嚴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與系統性,這也是高考閱卷評價學生作文質量的重要標準。根據寫作心理學,高中生寫作過程就是將思維從內化到外化的一個過程,內化是認識和感知,外化是抽象與體現,無論是內化還是外化,學生的思維活動貫穿始終,也只有通過深入思考,才能理性認知、科學構思。高考作文的思辨素養需要遵循以下幾個要求:論點積極科學、論證有理有據、推理合乎邏輯、文化包容萬千、立意深刻深遠,這樣的作文才能充滿思想、意境、哲理。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素養,需要從以下幾個點發力:對材料和現象的解讀能力、對觀點認知的推理能力、對事物性質與價值的評價能力、對觀點與見解的解釋能力。只有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理性構思、科學架構、語言準確運用、中心思想意境深遠,這樣的作文才能得到閱卷教師的賞識[1]。
二、現階段學生作文思辨素養培養存在的教學問題
(―)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思辨素養學習熱情不高
傳統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常采取的教學模式是照本宣科,要求學生以教材范文為模仿對象,一味強調美文美句背誦記憶的重要性,會刻意引導學生在寫作中直接套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感受不到寫作的樂趣,思辨熱情自然不高,作文思維水平也很低,寫出的作文波瀾不驚、毫無新意,很難得到閱卷教師的認可。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常常挑選幾篇范文帶領學生去剖析、探究,雖然寫作模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是,在機械式的重復教學中,終會影響學生參與教師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得學生思辨素養學習熱情不高。同時,因為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思辨素養屬性,如果教師一味要求學生去模仿和借鑒,會磨滅學生思辨的個性化,不利于學生思辨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導致思辨素養教學成效不高。
(二)教師課堂教學時間不足,教師思辨素養教育力度不夠
在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能開展專門的思辨素養寫作教學活動,多作為普通寫作課內容,甚至在很多時候,被分散到非寫作課中,學生無法接受到專業、集中的思辨素養教育,也就導致學生思辨素養教育力度不夠。很多學校及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思辨素養在寫作中的重要性,甚至認為思辨素養的價值難以在寫作中體現出來,于是在安排教學課時的時候不夠重視,常常作為寫作課的附著教學內容,無法保證課時數。也正是因為課時數的不足,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一寫作素養不夠重要,于是在學習寫作知識與技能的時候也不會重視,對教師的思辨素養教學內容不能主動學習和吸收,導致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教師課堂教學內容零碎,學生思辨素養訓練缺乏系統性
思辨素養的內容比較多,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不是簡單的概念,也不是寫作中偶爾用到的素養,思辨素養在寫作中應用較廣、較多,需要教師系統性教學。但是在現實中,教師的思辨素養課堂教學內容比較零碎,不成系統,學生也就無法通過課堂教學來形成思辨素養的知識體系。這一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地方。第一,教師會開展思辨素養教學活動,但多穿插到常規性的寫作教學,或者語文課文講解教學中,體現出“就事論事”的現狀,思辨素養被碎片式糅入到教學中,甚至在很多時候,如果教師不明示講課的內容是思辨素養,學生都不知曉教師教學的內容就是思辨素養,學生自然就得不到針對性的思辨訓練。第二,一些高中語文教師片面地認為專題作文教學就是系統性作文教學,于是會為學生開展專門的思辨素養教學課程,沒有將這一知識點與其他寫作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授課,讓學生雖然有很強的理論素養,但是在寫作實踐中,不懂得如何應用思辨素養,不能發揮出思辨素養對提高作文質量的作用。
(四)教師的指導不足,對學生思辨素養的培養無法得到保證
寫作指導是高中語文教師開展寫作教學的重點內容,包括寫作之前的預習指導、寫作過程中的專項指導、寫作后的評價指導等。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很少開展沉浸式的寫作指導,多在布置寫作任務之后,直接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使得在寫作整個階段不能有力指導學生,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的思辨素養培養。同時,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組織學生開展片段寫作、辯論式寫作、反向寫作等寫作活動,多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寫作任務,使得學生的思辨素養得不到針對性指導。尤其是在課后評價環節,多根據作業對學生開展評價,很少幫助學生系統性分析作業,指出學生在謀篇布局中存在的不足,實現不了思辨素養的針對性指導。也正是因為教師的指導不足,學生在遇到思辨素養困惑的時候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和教學,就使得學生思辨素養培養無法得到保證[2]。
三、高考語文作文變革下加強學生思辨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探究高考要求,明確思辨素養教學要求
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指揮棒”,高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也需要深入研究和落實“指揮棒”的要求。正如前文所述,當前高考語文作文的關鍵要求是思維發展與提升,需要學生理性思考、學會論證,強調作品的思維性、嚴謹性、科學性,高中語文教師要按照高考語文作文的這一要求,明確日常語文作文教學內容,采取針對性的教學舉措,將培養學生思辨素養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和關鍵目標??v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開放性是其一大轉變,具體表現為限定的要求越來越少,命題基本上沒有結論式的話語,不會以命題者的直接判斷來代替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這就為學生思維的開放創造了空間[3]。為此,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也盡量不要限定作文的內容,不能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背誦范文、摘抄美文美句、套用他人文章,不能過于注重增強學生的應試技巧。能多布置開放性的寫作作業,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構思、去謀篇布局、去創新題材,這對于解放學生寫作思路、鍛煉學生寫作思維具有重要作用。這樣的教學內容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學生需求,比較靈活地開展寫作教學。如最近有一部比較火的電影,班級絕大部分學生都觀看過,教師可以據此開展一次“影評”活動,請學生自由發表對這部電影的見解與思考。作文沒有標準答案,學生甚至可以辯論各自的觀點,這也是鍛煉學生思辨素養的絕佳機會,通過辯論,讓學生明白了要用電影情節、語文知識去解釋、支撐自己的觀點,還要能評價、辨別同學的觀點,這本身也是學生語言羅列架構的過程,是學生情感激發、融入語言中的過程。借助一道開放性的“影評”作文訓練,實現了包括培養學生思辨素養在內的多重教學目標。
(二)加強推理教學,培養學生思辨思維
作文關鍵要求是“和諧”與嚴謹,整篇作品謀篇布局要能非常合理,論點、論據、論證嚴密無縫,為此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邏輯性思維,這也是思辨素養的核心。為了提升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需要教師多開展推理應用類的寫作教學。
一是演繹推理類的寫作教學,演繹推理講究由一般到特殊的規律,開展這方面的教學,可以訓練學生寫作思維的嚴密性與一貫性,這也是學生思辨素養的基礎。演繹推理在作文中的體現是三段式的結構,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要求學生不能主觀捏造結論的好惡,而是要以大小前提作為結論的支撐,這樣的作品結構嚴謹、科學,情感流露真實、正確。如高中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創作一篇“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的作品,學生在構思的時候,首先可以描述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體現了什么樣的價值,這是大前提,接著描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有哪些壞處,這是小前提,最后呼吁我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結論,這種三段式的結構保證了整篇作品邏輯結構非常完整、清晰、嚴密[4]。
二是歸納推理類的寫作教學,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的思路相反,是從個別經驗出發,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教師要教會學生限定推理的范圍,在現實中,很多觀點或者結論可能只適合某一個范圍或者對象,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這一點在學生寫作中的具體體現為模仿,學生在沒有完全弄懂的情況下,直接套用創作者的寫作思路,因為兩篇作品立意的不同,一旦直接套用就可能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其次是尋找反例,這也是學生在作文中論證自己觀點的主要方法,甚至在很多時候能給閱卷教師眼前一亮的感覺。最后要科學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邏輯規律,將知識串聯起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探究事物的本質特點,得出科學全面的結論,這樣的作品不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條理清晰、有理有據,足以說服閱卷教師的好作品。
(三)開展修改教學,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素養多存在思想層面,虛擬性強,最終體現在作品中,這一素養的養成需要教師加強教學,也需要學生深入理解,而傳授學生修改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或者同學的作品進行深入揣摩、推敲,去交流心得體會,在互動中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思辨素養[5]。
首先,教師要督促學生多進行自我檢查,能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去審視自己的作品。很多時候,學生在寫作的謀劃和創作階段,容易陷入思維的誤區,或者因為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在構思的時候會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這時引導學生加強自我檢查,就是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尤其是能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去評價作品的質量,以此完善和發展學生的寫作思維。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可以提出合適的問題,如“能換一種闡述方式來說服我嗎?”引導學生思考目前的闡述方式存在的不足,能進一步探究更合理的闡述方式,不斷提高整篇作品的質量。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各自的作品,能以自己的理解提出修改意見,包括遣詞造句、整體架構、創作思路等。通過創作思維的碰撞,可以實現班級學生寫作素養的整體提升,助力同學思辨素養的有效培養,很多時候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所能實現的教育效果比教師單純的教學要更高效。
其次,教師要加強躬親實踐,帶領學生邊修邊議邊改。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師自己動手寫作,最能體會寫文章的甘苦?!苯處熢陂_展寫作教學的時候,要避免教條的生搬硬套,不能“炒冷飯”,老掉牙的思辨素養培養方法多年一成不變,不僅不適宜新時期學生的寫作需求,也因為老生常談不能激發學生創作熱情。所以,教師要能自我反思,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能帶頭自我批評,能與學生一起探討創作的新思路,能共同修改作品,這樣的教學過程既能激活教學氛圍,也能在集思廣益中實現師生思辨素養的整體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與想法,教師也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針對教師的想法進行辯論,這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6]。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作文教學,尤其是要按照語文高考關于作文評價的新要求,將培養學生思辨素養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構思、樂于創新,以創作高水平的作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直面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不足,能探究高考要求,明確思辨素養教學要求,加強推理教學,培養學生思辨思維,開展修改教學,增強學生思辨能力。通過系統性、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到思辨素養內涵,意識到思辨素養價值,能積極學習、主動應用,實現思辨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榮華,張悅悅,邵晉英,等.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調查作文的比較、分析與反思[J].教學與管理,2022(24):72-76.
[2]彭雨欣.基于批判性思維的高中語文思辨作文思維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2(5):21-24.
[3]胡學英.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范式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21(12):80-86.
[4]王昕悅.反省思維在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1,10(31):72-74.
[5]秦建軍.讀寫整合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3):38-40.
[6]張海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作文思辨能力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