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榕清
摘?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可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開放性職業教育體系,促進形成行、企、校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拓展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力,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和行、企、校的協同發展。結合當前養老服務人才供給相對不足的現狀及職業院校養老專業產教融合的困境,探索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促進養老服務人才有效供給的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養老服務;人才供給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04
1?加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意義
1.1?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展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力
產教融合注重從社會和崗位需求出發,側重實踐的應用。加強產教融合能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技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他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進一步拓展相關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1.2?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樣化人才培養途徑
通過產教融合,形成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途徑。職業院校學生除了參加院校講授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外,也可以到一線企業中學習技能、參與項目開發、了解企業文化和企業運營模式,可以到多家企業,學習多樣化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模式將企業員工輸送到院校參加系統學習和培訓,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將企業文化與院校文化相結合并得到升華。
1.3?有利于構建開放性職業教育體系,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能夠改革職業院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新的教學標準制定和教學體系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構建開放性職業教育體系,在教育理念上共享,職業教育覆蓋面加大,創設開放的教育模式。讓有意愿的人群均有權利和機會參與職業教育,建立不同教育層次的銜接機制,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1.4?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進形成行、企、校共同發展的共同體,協同發展
產教融合重在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參與職業技能培養、提升和評價,有利于凝聚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力量,共同參與職業教育,共同參與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標準等方面的制定、改革和完善,形成行、企、校共同發展的共同體,進一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企、校協同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
2?養老服務人才供給現狀
2.1?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養老服務人才需求大
我國老齡化進程快,2018年老齡化人口已接近18%,2022年已達198%,預計2050年將達30%。2020年老年人撫養比為178%,2022年達208%,老齡化形勢還將進一步加劇。在此形勢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需求大量增加,需要大量的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
2.2?制約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的短板——存在養老服務人才數量和質量低效供給的現象
當前形勢下,養老服務行業需求缺口很大。雖然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如職業院校的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培育專業養老人才,向社會輸送大量人才,但他們并非真正都從事養老相關行業,特別是職業院校養老專業畢業生,畢業后未從事養老相關行業人數超50%,養老人才流失率高,出現人才在數量方面的低效供給。在養老企業方面同樣存在養老人才流失率高的現象。由于社會偏見、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差等各種原因,導致已進入養老服務行業的人才在工作幾年后仍選擇離開;另一方面,養老行業一線員工大部分是來自進城務工人群,年齡偏大,年齡在50~65歲之間,這部分人員自身處于圍老年期,身體機能下降、耐受力低、記憶力下降,他們將會由于以上原因被迫離開養老行業,這部分人員在養老行業從事的時長有限,僅5~10年,將影響養老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
由于養老專業人員缺口大,不少養老服務企業只能降低門檻來招募人員,這部分人員有可能未經過系統學習和培訓,而是靠生活經驗和參加養老工作后積累經驗和技巧來開展養老服務,成為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質量方面同樣出現低效供給的現象,這些都影響了服務效果和體驗,并成為制約我國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的一大短板。促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服務人才有效供給,是促進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3?職業院校養老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困境
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儲備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養老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存在著以下困境:
3.1?產教融合立法不全面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法規還不健全,融合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還未有行、企、校共同配套的政策制度,對于建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的實施細則還未落實。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評價體系亟待完善。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養老專業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缺乏相應的保障措施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校企雙方的深入合作。
3.2?校企合作途徑單一、運作模式尚待健全
目前,不少院校的養老專業與企業的合作模式是處在學生實訓實習和學校輸送、企業用人的淺層次的實習就業合作上,甚至僅在合作協議層面上或達成合作意識層面上,缺乏深入的合作和完善的運作模式。目前,養老產業是時代發展的新興產業,大多數養老企業是新辦企業,正處在企業建設和發展的初期階段;職業院校中養老專業是當代年輕的專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還處于不斷摸索當中,在此背景下,養老相關的行、企、校的校企合作途徑、運作模式尚在不斷磨合和探索中。
3.3?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重視程度不足
當前,不少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并沒有在深度產教融合方面達成共識,重視程度不足,積極性有待提高。在企業方面,一些養老企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企業社會責任,為了提高效率和企業經濟效益,養老企業更愿意招聘有經驗的員工,不愿意與職業院校開展頂崗實習合作,不愿意投入資金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職業院校方面,對產教融合重視程度不足,直接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或僅達成合作意識和在協議層面上,未進行落實和深化。對于養老專業,有些教師不適應養老相關企業的管理模式,不適應在企業中指導學生實踐和技能培養,按照先在校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后入企學習一線經驗和技巧的一貫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面,校企雙方較難進行全程的共同培養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較難進行深度的產教融合。
3.4?職業院校中養老專業對產業的支撐度和依賴度不高
目前,職業院校養老專業畢業生總量少。第一,與其他專業相比,全國開辦本專業的高校數量少,2014年前僅40余所,多為高職院校。2015年后情況才有所改觀,但總體數量偏少。第二,養老專業招生困難,有些院校養老專業連續幾年招生數僅為個位數,甚至部分院校連續幾年未招生。第三,養老專業人才流失率高,職業院校養老專業畢業生能在養老行業就業人數不多,據第三方用人養老機構提供的信息,養老專業畢業生就業穩定性同樣不樂觀,能夠堅持在養老行業工作5年以上者為數寥寥。根據余運英調查,養老專業畢業生在2~3年內流失率超過50%。因此,職業院校養老人才供給受限是短板,制約著對養老產業發展的貢獻率、降低了對養老產業的支撐度和依賴度。
3.5?職業院校和企業文化基礎不統一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培養養老人才和養老企業用人存在著“培用分離”現象。育人教育制度和用人勞動制度分離,這兩者分離,是造成目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施困難原因之一。職業院校輸出養老服務人才主要途徑是養老企業,在職業院校培養人才過程中,企業沒有決策權,會造成用人需求、要求與育人供給不匹配的現象。無論是深層次的產教融合還是最基礎的校企合作,都存在著校企文化基礎不統一的現象。校企雙方需要建立文化共識,形成共同體意識,共同推進產教融合。
3.6?校企合作缺乏教學的融合
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教學融合是重點。不少院校養老相關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缺乏教學融合。一是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缺乏深入融合。養老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該來自職業標準,要對接職業標準;二是缺乏教學過程與生產服務過程的融合。職業教育側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學生的養老服務技能在實踐中養成,在學生反復練習中體會、琢磨,從量變達到質變,培養學生養老專業技能最佳途徑是在生產、服務、實踐過程中學習獲得,在這方面仍存在教師教學脫離實際,不熟悉養老各個崗位的工作流程和實際養老工作中的重難點,未按照工作和服務過程安排教學過程,較少帶學生進入養老相關企業進行“做中學”;三是院校評價方法與養老企業評價方法的融合度不足。職業院校學習評價方式大多是通過筆試、技能操作、學生作品、過程性綜合評價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評價學生的優良程度以成績為主要標準。而企業有著自身的質量評價標準。企業的評價方法最終體現在效率、效益和績效上,當前院校的評價方法和企業的評價方法關聯度較小。
3.7?產教融合過程中師資融合度低
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師資融合是關鍵,進一步實現人才的融合。多數情況下,職業院校的辦學和企業的運營是各自進行的,職業院校的養老相關專業師資培養和養老服務人才職業生涯規劃按照教育體系和制度開展,養老企業人才儲備和職業生涯發展按照企業自身文化特點進行,各成體系。在師資和人才的共享、融合方面,較多是按項目、按即時需求進行短期的合作,缺乏長效機制。
4?深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促進養老服務人才有效供給
4.1?應健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法規
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法規,完善配套政策制度、融合制度和保障措施,完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制度的實施細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績效評價體系等。養老行業、企業、院校可以形成一個共同體,按照各自的文化、發展情況、特色共同制定針對性的實施細則,為深度產教融合提供依據和保障。
4.2?積極推進“1+X”(老年照護)證書制度的實施,建立行、企、校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暢通養老職業發展路徑,吸引養老服務人才
校企雙方可以合作建立高標準的技術與服務融合和推廣機制,搭建服務社會平臺,積極推進“1+X”(老年照護)證書制度的實施。通過“1+X”(老年照護)證書制度的實施,養老行業、養老企業、院校共同著力于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技能標準、教學標準、教材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建立行、企、校共同發展的共同體,實現系統內各級教育的互通、學分的累計、學習成果的互認、資格的互認,形成靈活有彈性的、通暢的養老職業發展路徑,吸引養老服務人才。
4.3?建立雙向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養老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在此之前,養老職業教育和行業的技能培訓可以說是各成體系。對此,要校企合作共同完善養老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共同開展養老項目開發和企業發展課題研究,共同開發養老培訓教材,建立和完善實訓條件。建立雙向人才培養模式,即提倡養老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到行業企業學習一線技能和積累實踐經驗,同樣倡導養老行業企業在職員工通過繼續教育獲得學歷證書,完善養老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4.4?鼓勵開展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模式,有效供給養老服務人才
養老企業對高技能水平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很大,同時希望能得到職業院校多方的幫助。職業院校可與養老企業合作,根據養老企業的人才需求和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開展訂單式培養模式,既提升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又提高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質量,達到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減少職業院校人才流失,促進養老服務人才有效供給。職業院校應進行組織和規劃,組織校企雙方共同研究養老行業發展動向、行業現實狀況、養老人才需求、定位培養方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職業規劃、就業策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并做好對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并及時反饋,專業教學還要關注養老行業、養老企業新發展、新要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4.5?鼓勵校企合作辦學,建立互利互惠的校企資源共享機制,促進院校人才培養與養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共享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礎,目前職業院校和養老企業在資源共享方面還不夠深入,需要大力推進。院校和養老企業應盡可能地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進行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如師資共享、實訓基地共享、教學資源共享,實現更高層次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如技術指導、攻克技術難題、合作研發產品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評價要結合養老企業質量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綜合性評價養老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院校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可將先進理念、行業技術和相關服務在社會上進行推廣和規范化,走內涵發展之路,增強院校對養老企業的吸引力和支撐力,提高養老企業發展的技術貢獻率,促進院校人才培養與養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5?結語
全國范圍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養老服務人才,為養老服務行業提供專業性人才,這部分人才能否留在養老行業、能否達到有效供給是關鍵點。為此,校行企應抓住要點加強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增強養老服務人才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行、企、校協同發展,促進養老服務人才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政.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背景、定位與試點策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職教通訊,2019(3):3035.
[2]袁美.“1+X”證書制度下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路徑分析[J].智庫時代,2019,(31):258+260.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J].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4]黃成禮,龐麗華.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資源配置的影響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1,17(2):3339.
[5]余運英,曹雅娟.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研究——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例[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6(04):5861.
[6]何文明.產教融合的關鍵是要素的融合[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9,(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