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麗 馬衛東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宿遷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介紹了該人才培養模式,并介紹了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解決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同時分析了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價值,以期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
[關鍵詞]“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商科人才培養;宿遷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57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1-0201-04
0? ? ?引 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知識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遍期待高校能夠培養出更多的“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此,教育部先后下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教學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在強調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更多專門人才的同時,要求強化實踐教學育人水平,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觀念,注重理實相融、產教融合,積極調動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形成育人合力,不斷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強力推動和高校及社會積極參與下,產教融合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促進高校轉變傳統辦學觀念和辦學模式,主動面向、融入、服務和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教融合是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產教融合業已成為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
宿遷學院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立足于國家和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特點并借鑒其他兄弟高校先進經驗,逐步構建了“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應用型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實踐創新形成了具有商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應用型高校在提升商科人才應用型能力方面提供了參考價值。
“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國家和社會對商科專業人才“高素質、厚基礎和強能力”的目標要求,推動商科專業實行“多維度協同,聚焦應用型能力”培養,加強“產教融合”,探索學生應用型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和培養體系。
“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基于產教融合理念,商科專業設置對接區域社會需求,培養目標設置對接主導產業需求,能力目標設置對接行業企業需求,課程體系設置對接畢業要求。在學生掌握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學、雙創教學等多學科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改革、雙創實踐教學平臺、學風建設、質量保障體系等六項協同工程全方位提升學生應用能力。(詳見圖1)
1? ? ?“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及解決方法
1.1? ?理論知識培養與應用能力培養中存在“兩張皮”現象
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經濟管理教育供給系統,然而部分學校的商科教育還存在“填鴨式”教學、“水課”泛濫、“雙師型”教師匱乏、實踐教學能力差現象。前期存在理論知識培養與應用能力培養“兩張皮”現象,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協同不夠等問題。如何基于“產教融合”培養思路,與企業開展前瞻研究,通過實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如何根據新商科專業崗位能力要求以及新商科業態變化的新趨勢,反向設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達成目標,重構專業基礎課程相對穩定、專業主干課程不斷優化、專業方向課程快速適應的知識與能力體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方法:緊扣四對接,反向設計、正向施工
“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緊扣高素質應用型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突出“產教融合”,以培養學生通用能力和專業技能為抓手,持續優化教學設計,發揮學生主體和能動作用。“反向設計、正向施工”(圖2),瞄準社會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培養目標設計畢業要求,突出雙創特質,針對畢業要求設計課程體系,依據課程體系修訂教學大綱。突出課程大綱設計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教學方法手段、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不斷改革完善,提高課程教學效果,促使學生通過努力達到畢業要求,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在教學手段上,創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推動案例式、項目式和探究式教學方法,倒逼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會學”“會思”,提升教學效果;在評價方式完善上,以課程目標為導向,全面推進過程性控制,持續改進,切實提高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等產出績效[1]。解決理論知識培養與應用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兩張皮”現象。
1.2? ?產教融合深度不夠,應用能力培養現狀與目標之間存在差距
目前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融合范圍窄、程度淺、形式單一、穩定性差等問題,不少方面還缺乏實質性深度融合,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現狀與目標之間存在差距,人才培養目標缺少面向業界向度,人才培養評價缺失校企協同維度。校企在共同建立合作機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重構應用型課程體系、共同編寫應用型教材、共同打造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共同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共同評估學生培養質量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融合[2]。推動學校與企業更好地進行利益融合、資源融合、人員融合及科技融合值得深入思考。
方法:建構“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第二課堂”協作共同體
聚焦社會需求,能力培養,加強過程控制,形成“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第二課堂”協作共同體,切實提高學生應用型能力,解決產教融合深度不夠,應用能力培養的現狀與目標之間存在差距的問題。
一是充分發揮校外實踐作用,發揮校外實習基地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邀請企業行業實務界合作開發課程、案例以及開設實務講座、聘任實踐導師、建立實習基地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二是充分利用校內實踐,教師不斷開展實驗教學改革,將學科前沿、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術融入實驗教學內容中,不斷更新實驗教學內容,開出新的實驗,進一步培養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三是建設內容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發揮其在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將演講比賽、高水平學科競賽、參加學科社團或協會、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專業高水平證書和參與教師科研等環節統一納入商學院第二課堂,發揮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詳見圖3)
2? ? “產教融合、四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價值
2.1? ?突出產教融合,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豐富
商學院積極與當地政府、企業合作,建立校企聯系對接的產教融合機制,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涵蓋合作育人、實習實訓、合作就業等內容。產教融合過程中秉承“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實現校企全面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商科專業,大幅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產教融合教育初見成效,獲批產教融合課程多項。鄉村振興研究院獲批省級智庫,宿遷地方立法研究基地、法治營商環境研究中心成立,同時建有財務管理和會計學兩個省一流專業建設點,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范點。
同時持續加強一院一品和一專一品工程建設,不斷提升“四對接”實效,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豐富。獲批創新創業管理、初級財務管理省一流課程2門、創新創業管理省在線開放課程1門、校一流課程多門、省微課教學比賽三等獎2項、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多項、教學研究論文多篇。
2.2? ?多措并舉促學風,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聚焦“三考成績好”,多措并舉強化優良學風建設。考證對標高素質應用,考編對標高質量就業,考研對標高層次深造。2022屆公務員9人,銀行110多人。研究生考取率從2016年的1.6%持續躍升到了2022年的17%,增幅顯著。學院畢業生的英語四級通過率、技能證書持有率、競賽獲獎率等各項可比性指標均保持較高的水平。
充分發揮以院領導、系主任和院督導為主體的監督力量,深度挖掘與華泰、交通銀行等等原有戰略合作單位的合作深度,加強實踐教學老師業務能力培訓,不斷提升商科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水平,日益彰顯產教融合、理實相融、“四對接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中的更多更廣泛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崔旭海,王京龍,畢海丹,等.基于“產出導向和專創融合”背景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食品工業,2023,44(7):200-205.
[2]李盈.構建“四力五維”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7):110-112.
[3]肖萬里,袁志永,亓延鳳,等.新農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建設路徑探析:以濰坊科技學院智慧蔬菜產業學院為例[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3):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