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基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做出的戰略決策,而走實服務貿易開放之路是在新形勢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貿易的自由化、數字經濟的發展與商業存在方式的擴張為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也受到不均衡的服務貿易格局、較低的制造業服務化水平與高要求的國際經貿規則制約。因此,我國應強化比較優勢、培育薄弱優勢、發展數字服務貿易來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應對標國際貿易規則,深化中日韓服務貿易合作并逐步擴大國際合作范圍;應與國際法律接軌,積極推進國內法律體系改革;應統籌開放與安全,積極預警開放的同時可能帶來的風險擴大問題。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服務貿易;雙循環;貿易結構;國際競爭力
本文索引:李昭怡.“雙循環”格局下服務貿易開放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J].中國商論,2024(03):-114.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2(a)--04
在經濟周期加之新冠疫情影響等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外部環境重大變化與內部發展任務繁重的雙重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適時調整了中國參與國際分工體系的策略,為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在逆全球化思潮下,從雙循環視角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服務貿易作為貿易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而備受關注。服務貿易能否通過雙循環機制和暢通渠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設計政策措施來充分釋放服務貿易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顯然,探明上述問題,對于政府更好明晰我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處的地位,進一步制定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雙循環”格局下服務貿易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及意義
1.1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GDP由2013年的59.3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21萬億元,占全球GDP比重從12.03%增長到18.06%。我國經濟長期保持穩步增長以來,一方面,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經濟發展不能再以粗放型增長模式延續;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陷入周期性低迷困局。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需要把高質量發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注重結構優化而非單純擴張,注重創新驅動而非要素驅動。學術界普遍認為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包含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多維度指標。經濟維度上,高質量發展不只是數量上的增長,更是創新驅動、效率驅動的增長;社會維度上,高質量發展強調公平與縮小差距;生態維度上,高質量發展注重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1.2 服務貿易成為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服務貿易開放已然成為我國深化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服務貿易近年來持續增長,彰顯蓬勃發展勢頭。據商務部統計,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從2010年的2.50萬億元上漲至2022年的5.98萬億元,同比增長139.2%。雖然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在2021年就扭轉了下降趨勢并實現了正增長。2022年,我國服務貿易綜合排名首次進入全球前十,且其對GDP的貢獻保持在4.5%以上。同時,服務貿易逆差從2015年至2023年縮小了82%,并在2021年達到最小值,僅有0.2萬億元。由此可見,在目前服務貿易被歐盟、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局面下,我國通過一系列舉措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展現了服務貿易開放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空間。
2 “雙循環”格局下走實服務貿易開放之路的必要性
首先,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傳統貿易受阻。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衰減,我國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貿易優勢正被逐步削弱。中國已進入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眾多行業陷入了勞動力需求高而人才數量缺口擴大的困境。另一方面,逆全球化盛行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傳統貿易的阻礙愈加凸顯。全球經濟仍然未擺脫低迷的形勢,信任危機日益加劇,部分國家筑起的貿易保護壁壘逐漸與全球化趨勢相背離,如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流、非關稅壁壘濫用等,使國際貿易的逆全球化特征愈發顯著,傳統貿易發展嚴重受阻。
其次,發展服務貿易可以促使我國科技進步和制造業提檔升級。我國長期處于服務貿易逆差狀態,主要進口項為運輸、旅行與知識產權使用費,2021年其分別占服務貿易總進口額的31.3%、26.0%和11.0%。實際上,服務貿易的進口在促使我國科技進步和制造業提檔升級上具有重大影響。(1)知識產權進口產生的服務貿易是我國引進先進技術的直接表現,是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鏈路的重要模式,在深度參與全球化背景下,對我國企業實現創新能力由零到一、由弱到強具有深刻影響。(2)運輸服務貿易進口實際是在我國制造業出口過程中海外企業提供的各項運輸服務,為我國制造業進一步融入高質量海外市場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提供了便利。(3)現行統計口徑下,本國游客在外的購物、醫療等消費是構成旅游服務貿易進口項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我國與發達經濟體在高端商品和優質服務領域的差距,這將迫使國內生產商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
最后,服務貿易的發展將促進全球高端要素在國內的積累,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閉環鏈路。服務貿易下的要素流動壁壘將顯著弱化,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高端要素的流動是實現外部循環,推進內部循環進階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服務貿易進口中知識產權、先進技術與高端人才等的引進直接改善了我國生產要素投入,高效提升了我國服務貿易的供給水平,促進我國服務供給滿足我國不斷升級的服務需求,彌補長期以來我國服務供給與需求間的巨大缺口,促進國內大循環的實現與升級。服務貿易在國內大循環得到充分發展后,再通過服務貿易出口促成國際大循環,形成“引進-吸收-消化-出口”的閉環鏈路。
3 “雙循環”背景下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3.1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
首先,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與便利化為我國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世貿組織(WTO)的誕生也是國際多邊服務貿易格局的開端,服務貿易由此迸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服務貿易多次作為區域貿易協定(RTA)的重要議題,迄今為止,已向WTO同步了服務貿易領域的193個RTA。另外,服務貿易同樣在我國簽署的19個自貿協定(FTA)中作為重要內容。我國服務企業借力GATS和FTA,在國際市場逐步獲得更多的關注與發展機遇。此外,我國的服務領域對外投資也在國際化進程中得到增長。即使在疫情背景下我國投資結構也在不斷優化,《2021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八成左右外國投資集中在服務產業,主要分布于租賃和商務服務、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
其次,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數字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支撐。2022年,全球47個國家的數字經濟規模同比增長3%,達32.7萬億美元,同期,中國以9.6%的增速位列首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說明,目前服務業的貿易成本居于三大產業之首。數字經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如大數據、搜索引擎等,大幅提高了服務企業參與全球貿易中信息傳遞的效率與質量,還可以通過信息流、資金流與貨物流的完美融合降低運營成本,為服務貿易的全球流動提供了可能。WTO的研究顯示,低政策壁壘、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與基礎設施三者的完美融合使全球服務貿易成本在2000—2017年內下降了9.1%。
最后,持續擴張的商業存在為我國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服務貿易依托商業存在方式——通過在東道國建立的分支機構向本地或其他地區提供服務,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在效用提升效應的作用下,跨國公司作為重要的服務提供者與引領者,近年來涌入中國并設立大量分支機構,有效填補了國內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的需求;在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下,引進的先進技術與服務理念為我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儲備了高質量技術與人才,促使我國服務業不斷靠近全球領先水平,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大增長點。2020年6月,我國《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關于金融領域準入的負面清單已清零。2021年8月,海南自貿港首張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正式落地,隨著服務業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與深化以及配套的政策支持,未來會有更多外資進入我國金融、環境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這一系列的舉措讓我國形成了更加開放、更加規范的服務業發展新生態,實現彎道超車。
3.2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一,我國服務貿易的不平衡性表明整體的服務貿易能力稍顯不足。我國服務貿易長期以來都處于逆差狀態,2012—2019年,我國對世界服務進口增長的貢獻率逾15%,這揭示了我國在服務需求與供給上短期難以彌補的巨大缺口。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雖然在不斷縮減,但在疫情形勢逐漸好轉的背景下,作為服務貿易主要組成部分的旅游業正逐漸恢復生機。2023年1—2月,我國旅行服務貿易進口同比增長41.8%,服務貿易進出口平衡狀態恐短期內難以實現。另外,服務貿易與貨物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也值得關注。2022年,全球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值為0.28,而同期中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值為0.14,表明相對全球水平,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與全球水平尚存一定差距。
第二,較低的制造業服務化水平制約了制造企業在價值鏈中的攀升,進而抑制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制造業服務化能提升競爭優勢,是影響一國貿易發展質量的重要因素。當前,制造企業的服務化轉型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然而,我國制造企業的服務收入僅占總收入的10%左右,相較發達經濟體50%以上的占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并且,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投入目前來自境外公司。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正全力從制造業大國與服務貿易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與服務貿易強國發展,在此過程中,強化生產性服務貿易與制造業服務化的關聯性、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高效融合發展亟須得到重視與解決。另外,我國在制造業服務化轉型中還存在諸多短期內難以解決的障礙,如市場化程度低、制造業觀念轉變滯后、關聯產業協同缺乏機制支持等。
第三,國際經貿規則的重構對我國服務貿易開放提出了更高標準。2021年12月,中國與67個WTO成員共同發表《關于完成服務貿易國內規制談判的宣言》,多邊下的服務貿易“國內新規”達成新共識,決定于一年內完成準備工作。這意味著我國必須在短期內形成更具透明性與客觀性的標準規范,以推動服務貿易高水平開放。另外,為了全面落地RCEP下服務貿易領域的負面清單開放,我們需要快速在更大范圍推動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但是,我國OECD服務貿易限制指數為0.214,不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還遠高于越南等東亞發展中經濟體。在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國際經貿規則下,勞工標準、環境保護等多個新議題對我國貿易發展形成擠壓態勢,抬高了我國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門檻。對標國際高標準的服務貿易改革,我國任重道遠。
4 “雙循環”背景下服務貿易開放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4.1 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第一,挖掘并強化服務貿易領域的比較優勢。近年來,我國運輸與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在運輸、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領域存在比較優勢,面對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我國在以上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待提升。因此,相關政府與企業應敏捷洞察市場變化趨勢并提前預警相應風險,進而擴大自身的比較優勢。第二,培育薄弱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優勢。例如,我國的知識產權申請數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知識產權使用費占服務貿易出口的比例顯著低于同期的日韓兩國。因此,我國需要推動知識產權轉型升級,以發揮數年來積累的知識產權數量優勢。第三,推動服務貿易數字化發展。例如,依托數字技術,金融業和保險業可以創新產品,優化智能服務,提升風險識別與管理能力,并發展金融科技、數字支付等數字新業態;文化和娛樂行業可以打造數字化文娛產品,助力傳統文創產業打入國際市場;醫療行業應借助數字醫療拓展醫療服務領域的新業態,向患者提供個性化醫療服務與一體化智能健康管理。
4.2 深化服務貿易國際合作
第一,深化中日韓三國的服務貿易合作。目前,服務貿易發展呈區域化態勢,深化三國服務貿易合作,是三國攜手應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選擇,有利于進一步釋放區域合作活力與發展潛力。第二,主動對標國際規則。在促進國內服務貿易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推動國內監管更好適應國際規則,進而為對標國際高水平服務貿易規則、深化國際合作打下基礎。第三,擴大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考慮到各國的服務貿易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我國在國際合作中應通過細化具體合作內容等方式建立差異化的服務貿易合作機制,促進包容性發展。同時應依托RCEP,強化與伙伴國在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數字化貿易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尋求積極靈活的服務貿易治理方式以適應技術創新帶來的貿易變革。同時,國內各城市應最大程度地利用國際合作優勢,與國外友好城市結成互補的服務貿易伙伴關系,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4.3 與國際高標準接軌,積極推進國內法律體系改革
服務貿易的全面開放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較為薄弱。同時,我國服務貿易立法發展較晚,其框架處于雛形階段,存在的問題較多,在部分新興領域上甚至處于空白狀態,難以適應新時代服務貿易的需求,這意味著服務貿易開放的進程受到更多約束。因此,推進我國法律體系改革是提高服務貿易開放程度的關鍵任務。我國需要在立足服務貿易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與GATS、GATT等國際高水平服務貿易規范相接軌,最后形成一門獨立、完整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盡可能通過立法的方式消除服務貿易壁壘,同時緩和開放過程中的外來沖擊。特別地,由于服務貿易部門繁多,應按照我國承諾的對外開放部門的優先級,加速配套法律的制定與頒布。
4.4 統籌開放與安全,積極預警開放的同時可能帶來的風險擴大問題
海外經濟體對我國關鍵領域的控制或壟斷,威脅著我國的獨立自主,影響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服務貿易開放過程中必須筑好安全屏障,始終把安全問題放在首位。一方面,服務貿易各領域的自由化進程應循序漸進、分級推進。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領域不宜放開,以維護國家安全與根本利益;對監管要求較高但安全保障基礎較好的領域可逐步放開,如數字服務貿易領域;對資金、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較大的領域應加大開放力度;對醫療、娛樂等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的領域應謹慎放開,堅持開放下限。另一方面,應著重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監管效率。一是要推進規則的具體化和透明化,加強管理;二是要簡政放權,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開放性、靈活性和自主性;三是要創新監管方式,利用數字技術和大數據推進監管的智能化,推動國家監管規則的現代化改革。
參考文獻
Ling Yang, Haomei Zeng, Pengzhi X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ness for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using the WWYZ model - based on China and the 26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21,85(2-3-4).
Shandre M. Thangavelu,Wenxiao Wang,Sothea Oum. Servicific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 with OECD[J]. The World Economy,2018,41(11).
世界貿易組織.2019世界貿易報告:服務貿易的未來[R],2019-11-6.
竇麗琛,柳源.創新驅動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J].價格月刊,2022(8):80-86.
張亞軍.高技術產業創新、貿易開放度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12):55-60.
余思勤,孫司琦.貿易開放度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互動效應:基于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實證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1):71-78.
吳剛,魏修建,解芳.區域對外開放、全要素生產率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問題,2022(4):108-115.
楊亞柳,侯瑞.高質量發展下“創新困境”的機制優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5):23-28.
陳懷錦,周孝.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及其破解路徑[J].國際貿易,2022(2):82-88+96.
趙瑾.跨越式發展:數字時代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戰略與政策[J].財貿經濟,2023,44(3):1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