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新
【摘要】小學英語教材與繪本融合已然成為當今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炙手可熱的內容,文章旨在通過實踐案例,從創設融合情境、展開深層探究、積極辯證思考、嘗試文本創編四個方面,探討小學英語課內外深度融合背景下小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內外融合;思維品質
小學英語繪本具有圖文并茂、語言鮮活、情節生動、意義深刻的特點,是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有力補充,能夠發散學生的語言思維,發展其思維品質;教師開展課內外的深度融合教學,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以及文化意識的共同發展,從而達到核心素養提升的目的。本文結合譯林版小學英語四上U8 Dolls Fun time和繪本I can see課內外融合教學實例,闡述課內外深度融合下小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策略。
一、多元解讀語篇,實施內外深度融合
在小學英語課內外融合教學中,教師應以單元教材為依托,探尋繪本融合的切入點,在深層文本解讀中獲得主題的融合;教師應反復研讀課內教材文本和融合繪本,對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確定融合的主題,從而有序地開展接下來的閱讀活動。
譯林版小學英語四上U8 Dolls屬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兩大主題范疇,涉及“生活與學習”主題群,同時屬于“身邊的事物與環境”“悅納自我”“同伴交往”等子主題;本單元的主要話題為“描述身邊的人或物”,Fun time板塊則是一篇趣味的游戲介紹,通過一位學生在黑板上作畫,其他學生對所畫的物體特征展開語言的描述和補充,最終形成一幅完整的畫,然后再由畫畫的同學對自己所畫的物體展開整體性的描述;通過這一板塊的游戲,學生應靈活運用“His/Her…is/are….”并且在表達中注意表達的邏輯性,在創造性、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中自主建構單元結構化語言知識。而教師在這一板塊教學中融入了繪本I can see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叢林中行走過程中發現一雙會動的眼睛、一張嘴、兩只會動的耳朵,根據這些特征,小男孩最后發現自己看到了一只猴子的趣味內容;繪本中的核心語句與本單元的主題相融合,并且繪本中含有一定的文本留白,充分為學生個性化的語言輸出創造了機會,兩者的深度融合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其思維品質,促使其在深度學習中深化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
二、創設融合情境,發展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指學生在語言學習中能否快速、靈活地進行思考,并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在小學英語課內外融合教學中,學生無法快速、準確地獲取相關的語言信息,往往是因為對教師設計的活動不感興趣,或是感知不到位;因此,教師應通過創設互動性、趣味性強的融合情境,激活學生的語言儲備,在靈活的語用表達中發展思維的敏捷性。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Fun time為語言知識鞏固和運用板塊,往往用來進行單元核心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這個板塊具有情境單一但話題性較強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融合課外繪本資源,對單元主要話題進行積極填充,才能實現高質量的靈活創新遷移;并且,教師通過在教材中嵌入課外繪本,積極創設真實鮮活的主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融合的情境中實現語言的靈活運用,在表達中發展思維的敏捷性。在課堂伊始,教師積極創設了與單元主題相融合的語言情境,通過以妙趣橫生的游戲“Find the differences”,引導學生在圖片觀察和比較中發現兩者事物之間的不同點,并靈活地用語言描述出來,例如,教師呈現了衣著相同、長相相似的女孩,學生通過觀察后發現她們之間存在頭發長短的不同,在語言描述中靈活地以“This girl’s hair is short.But that girl’s hair is long.”發表自己的觀點。隨后,教師通過設計“Let’s compare”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就Story time教學中的Girl doll、Boy doll靈活地用英語進行比較,在語言的輸出和表達中實現對教材語篇的鞏固復習,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Comparison is a good way of learning English.”的重要性,為后續的閱讀學習活動夯實基礎。
三、展開深層探究,發展思維的邏輯性
思維的邏輯性指的是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對事物采取合理科學的思維方式,并且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學生解決問題所必備的關鍵能力之一;邏輯思維都是從層次漸進的課堂活動中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有發現、思考問題,才能在深層探究中解決問題。
在本節課內外融合課中,教師首先通過設計“Listen and choose”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傾聽中圈畫出Fun time板塊文本中描述的正確雪人;隨后,教師通過設計“Let’s compare”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比較教師所呈現的兩個雪人的不同特征,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語言展開對雪人的描述,在語言的個性化輸出中實現單元核心語言知識的鞏固和運用;接著,教師提問學生“Which one do you like? Why?”鼓勵學生對不同的雪人展開創造性的語言評價,教師則通過學生對雪人評價總結成一個英文chant,例如有很多學生喜歡高而胖的男雪人,教師通過將學生的評價匯總成以下“Look at this snowman.He’s fat.He’s tall.He’s great and cool!I like it.And which one do you like?”的英文chant,鼓勵學生在有趣的共唱中夯實語言運用;然后,教師通過呈現Fun time板塊中描述雪人的簡短文本,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總結出用英文展開人物外貌描述的方法,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總結出描寫人物的四大要素“Character(引出人物)”“Build(體形)”“Features(五官)”以及“Appraise(總體評價)”;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描述展開縱向的深層分析,促使學生認識到描寫人物應該具備的語言邏輯(①從上到下;②從整體到局部),在螺旋遞進的深層探究中內化和鞏固語用,在實踐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為后續的“Fun with drawing”活動提供富有邏輯的語言支架,促使學生在自主建構中提升邏輯性思維。
四、積極辯證思考,發展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的是學生在閱讀學習中能夠深層理解文本內容和情節,在深度思考中認識到故事文本背后的價值內涵。因此,教師應通過問題鏈條的有效驅動,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文本中的關鍵內容,從而深層理解單元主題意義,豐富情感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本節課中,教師以介紹“My friend—Jame”的方式引出繪本故事I can see,特地隱藏了繪本故事的結尾,精心設計了以下問題鏈條①Where is Jame?②What body parts can Jame see?③Can you guess what is it?促使學生在快速閱讀中圈畫出關鍵內容;隨后,教師通過學生的逐個回答,在黑板上逐一呈現不同的身體部位特征,以直觀形象的繪圖形式,鼓勵學生猜測出Jame在叢林行走時所看到的動物;學生根據黑板上呈現的五官及身體特征,猜測出動物“The monkey—Monty”,然后教師通過追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nkey?”“He follows Jame all the way. What does he want to do?”有學生認為“The monkey would like to play with Jame.”也有學生突發奇想“Maybe Jame has a banana.”教師通過設計這樣開放性的提問,能引導學生在靈活“說”的過程中拓展思維的深度,在合理的想象中體會繪本的趣味內涵。
五、嘗試文本創編,發展思維的創造性
在本節繪本融合課中,由于該繪本篇幅有限,且內容簡單,其故事內容可以進行二次創造,為學生發揮想象力提供了空間和場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繪本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對故事進行再創編,引導學生在積極發揮想象的同時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教師設計了“Let’s describe”的活動,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核心語言知識介紹“My friend—Monty”,讓學生結合語言知識儲備展開想象,發揮自身的創造力。除了文本創編,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以情境表演的形式,將繪本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自信;本節課融合的繪本故事篇幅有限,故事中缺乏對Monty生動活潑的肢體動作的描寫,此時教師應指導學生為猴子積極補充對話和動作,進行語言和肢體的創造性表達,鼓勵學生體悟出猴子的機靈可愛;隨后,教師設計以小組二人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實踐表演中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用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充分表達猴子的心理特征,在合作演繹中有效提升思維品質。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課內外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它需要教師注重對課外繪本資源的選擇和對融合主題的深度探究。
【參考文獻】
[1]楊帆.小學英語核心素養培育的實現路徑[J].教育,2019(50).
[2]楊涵清.課程思政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設計[J].湖南教育(B版),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