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摘要】學習材料簡稱學材,是驅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源泉,是學生實踐探究的輔助工具。數學學材的選擇與運用對教學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數學學材;核心素養;價值與內涵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用到的教材、學具等材料統稱為“學習材料”,簡稱“學材”。學習材料既是教師教學的依托,更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素養的重要資源。學習材料不僅是驅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源泉,還是學生實踐探究的輔助工具。數學學材的選擇和使用是一項藝術,學材的設計與運用對教學產生重要影響,好的學材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好的學材是學生建構知識的腳手架,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助推器。
一、數學學材的內涵與價值
1.數學學材內涵
數學學習材料是具有數學本質意義的材料,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與教學有關的材料,包含了數學教材內容、學習用具、教學生成等顯性的和隱性的材料。數學學材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書上現有的學材,如教學例題和練習題等內容;二是教師補充的學材,如數學讀本、小數報等素材,教具、學具等操作材料;三是課堂生成的學材,如學生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或獨特的解題方法等。學習材料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體驗數學價值、培塑數學品格、蘊育數學素養的重要資源。
2.數學學材價值
“一切知識從感官中來。”小學生學習數學是在對材料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理解、整合、提煉的過程。數學學材對于學生學習數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好的學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多重價值。
(1)激發學習興趣。贊可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學生如果對學習材料不感興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被調動起來,學生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學活動就不可能發生,課堂中就只能是教師唱著獨角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是學習活動發生的前提,提供有趣的學材是構建學習中心的數學課堂的基石。學材首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以直觀感知為主,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強,他們對形象生動的場景和新鮮奇特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選擇新奇的物品、鮮艷的畫面,可以將學材情景化、故事化,使其具有磁性,以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視線,撥動學生心弦,激發探究欲望。
(2)引發輔佐探究。學習材料顧名思義是用于學習的材料,而不是用于娛樂或者用于其他活動的,如果材料不能引發學生的探究學習,那么材料便失去了意義,也不能稱之為學材。因此,學習材料的最大價值,是用于引發學生探究,用來輔佐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小學生,在抽象數學知識探究理解中,必須借助形象具體的材料,必須依托觀察、操作、實驗等進行實踐體驗。譬如,在教學“觀察物體”一課中,教師如果不給學生提供一些實物或模型,學生不能親歷真實的觀察與感知,就無法在大腦中形成表象認知,也就無法形成“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觀點,教師只有給學生提供積木等材料讓學生動手拼搭,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發展。
(3)助長思維萌芽。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沒有思維參與的學習,是學不好數學知識的,數學教學以訓練思維為核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指向。好的數學學材具有思維價值,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引發學生想象,助長學生思維萌芽。能夠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形象思維,而且能夠助推抽象思維,能夠讓學生思有所依,推理有據,提高學生空間觀念,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邏輯性材料,用富有關聯性與層次性的學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和規律。可以給學生設計比較性材料,用具有相似的或者不同的學材,引導學生在比較分析中理解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厘清概念之間的脈絡關系。可以給學生提供系統性材料,用緊密關聯的學習材料組合,引導學生展開結構性思考,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好的學材富含思維含量,能夠助力思維發展,幫助學生領悟數學內涵,理解和掌握數學本質,獲得數學思考的經驗與方法。
二、數學學材的選擇和使用
1.數學學材選擇原則
(1)生活性原則。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認為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生活是數學教育的舞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用好生活這個百寶箱,用好生活中的各種資源。教師在開發與選擇數學學材時,應當堅持生活性原則,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真實情況,從生活中就地取材,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生活素材。生活性學材不僅易于找尋,而且更具吸引力,更加接地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真實存在,容易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主體精神。生活性學材容易喚醒學生生活經驗,易于學生使用和理解。
(2)豐富性原則。數學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產生較大反差,在學生在數學知識探究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較好地認識理解抽象的知識,教師必須依托學生形象思維、動作思維的優勢,給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學習材料,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與情感體驗。在選用數學學材時,教師要堅持豐富性原則,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多觀察感知、多動手操作、多分析思考,豐富的學習材料,為問題解決提供了支撐點,給創新思維提供了生長點。在追求學材豐富性的同時,要關注材料的科學合理,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注重學材的真實有效,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3)結構性原則。高效探究學習需要有結構的學習材料,數學學材的選擇應當堅持結構性原則。所謂學材的結構性,就是指材料之間必須相互關聯和作用,能夠形成系統完整的材料框架體系,有結構的學材能夠與數學概念組成一定的結構,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審視探究,能夠揭示數學知識的發生與發展,為概念的建構提供結構性支撐。在選擇結構性材料時,可以從材料的形、量、質三個維度去思考,要使學材的外形有結構、數量有結構、質地有結構,有結構的材料具有彈性和開放性,能夠指向學生差異性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助力學生結構思維,有效突破重點難點。
2.數學學材使用策略
教師不僅要甄選數學學習材料,選擇新奇、感性、優質的學材,還要巧妙使用學習材料,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探究手段方法,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1)以教本中的學材為基石。在數學學材使用中,教師千萬不能舍近求遠,不能脫離本份。教師要以本為本,以書本中的學習內容為基石,用好數學教材。數學教材是經過數學專家們精心編寫的,是具有科學性與權威性的學習材料。另外與教材配套的教輔資料,以及配套的教具、學具,對教師教學和學生探究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教師也要用好這些配套的學材。在使用教本學材時,教師不能機械使用,而要潛心研讀,深入剖析,充分挖掘,轉化拓展。
(2)通過補充學材化解難點。學海無涯,書本只是個范例,書本中的知識宛如知識大樹上的一片葉子,數學學習單靠教科書作為學習材料是不夠的。因此,教師需要不斷的開發拓展,豐富數學學習材料。還可以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將教材進行資源重組,可以借助課外書籍,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適當地補充學習材料,給學生增加感知素材,加深閱讀理解,幫助學生化解難點。譬如,在教學“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時,筆者首先運用教材中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場景觀察中認識射線。通過開發新的學材,補充教本學材,通過一材多用,豐富學材內涵,通過增強學材功能,為學生探究提供穩固的支撐,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質效。
(3)學材投放做到有序分層。學習材料的投放與呈現,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有些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喜歡把學材一股腦兒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把操作材料全部拿出來。如此操作的弊端,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持續動力,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還會影響學生探究,在不同內容學習中相互干擾,反而降低了學習的效果。學習材料的投放是一種藝術,好的學材呈現時機恰當、井然有序,好的學材投放層次清晰、富有梯度。
小學數學學材的使用要基于學生的立場,立足教學需求,要體現科學性、豐富性、結構性,要少用抽象學材,多用感性學材,少用靜態學材,多用動態學材,勤用預設學材,巧用生成學材。
【參考文獻】
[1]李艷.學材建構:拓展數學學科育人價值[J].數學教學通訊,2022(01).
[2]單廣紅.心中有“數”:“童化”視域下學材資源重組建議[J].遼寧教育,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