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婷
【摘要】本文探究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現狀,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顯示:基于特征重組的漢語習得研究以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主要關注英語母語者和韓語母語者;聚焦于不同漢語句法成分,復數標記“們”和句式“是……的”相關研究最多;研究問題是學習者的特征重組情況與影響特征重組的因素;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和量化分析為主,偏誤分析和對比分析為輔。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為未來漢語習得研究帶來啟示。
【關鍵詞】特征重組假說;漢語習得;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H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5-0117-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38
一、特征重組假說的基本內涵與理論發展
近年來,生成語法下最簡方案的特征理論成為了語言學界的熱門理論,不少學者圍繞這一話題開展新一輪實證研究與理論探討。2008年,Lardiere將特征話題引入二語習得領域,提出了特征重組假說。特征重組假說關注一語特征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變化組裝,認為學習者對一語語法功能與詞匯形態的映射構成了二語的初態,之后受到習得過程中語言輸入與普遍語法的影響,對一語特征進行刪除、添加等重新組合,最終形成二語的語言特征,完成二語習得。假說提出二語習得中特征重組的步驟主要有兩步,第一步是映射,學習者根據接觸的二語新詞項找到與之對應的一語詞項,并將一語詞項的所有特征映射至二語詞項,映射可以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第二步是重組,學習者發現二語詞項的特征與一語詞項特征有所不同,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進行特征重組,包括特征的保留、刪除、添加與拆分,最終習得二語詞項的特征。假說認同學習者一語遷移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因素,持全部遷移全部可及假說,認為學習者能夠通過母語遷移,進行特征的映射與重組,從而完全掌握二語特征,成功習得二語。
特征重組假說提出后,圍繞該假說的研究逐漸增多,這些研究不僅驗證了假說的解釋力與預測力,還豐富了假說內容,促進了理論的發展。有學者認為假說意義重大,為二語習得開創了新視野與新角度;也有學者(Slabakova,2009;戴曼純,2011)不認同特征重組假說,認為假說過度強調一語遷移的作用,反而淡化了普遍語法和參數設置的影響。還有學者為假說添加了理論內容。如Diaubalick&Guijarro-Fuentes把特征重組的兩個步驟重新細化,提出特征重組的三個步驟,一是將一語詞項特征映射至二語詞項,二是對原有特征進行特征重組,三是再將新組裝的特征映射至二語詞項。Yuan(2014)聚焦于一語中具有在二語中卻未被使用的語言特征,以特征重組假說為基礎理論提出了特征休眠假說,假說認為這些特征并非消失,只是處于休眠狀態,需要大量正面的語言輸入將其“喚醒”。毛眺源、戴曼純(2015,2016)探討影響特征重組的因素有哪些,研究顯示特征的識別難度與重組的復雜度對特征重組產生較大影響,從而提出了特征識別——重組復雜度假說。綜上所述,特征重組假說提出后,在二語習得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許多中外學者對其理論內容進行探討與修正,更多學者為驗證該假說的解釋力開展了大量實證研究。目前的實證研究表明,特征重組假說對于二語習得總體趨勢有很強的預測性。
二、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現狀
特征重組假說提出后,英語、西語、法語、俄語等多種語言的二語習得研究均有引用。近年來,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也逐漸增多,目前還未有人總結述評。筆者以“特征重組”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篩除與漢語二語習得無關的研究,獲得中文文獻11篇;又以“Feature reassembly”和“Chinese”在web of science進行檢索,篩除與漢語二語習得無關的研究,獲得外文文獻5篇。本研究以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對象是國內外以特征重組假說為理論基礎的漢語二語習得相關研究共16篇,其中包括中國知網上的中文文獻11篇,以及web of science上的外文文獻5篇。研究目的是目前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的研究現狀如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問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而探究對未來的漢語習得研究的啟示。研究問題是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對中國知網上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對象
本章節的“研究對象”指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針對的學習者。目前研究關注了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包括英語母語者、韓語學習者、日語學習者、西語母語者、俄語母語者、泰語母語者和馬來西亞語母語者。其中以英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的文獻最多,共有5篇,Mai(2016)、閆姍姍等(2019)、Guo(2020)、侯建東(2022)、王佳等(2022)等學者都在特征重組的視角下對英語母語者的漢語二語習得進行研究;其次是以韓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共有4篇, KIM MINKYUNG(2017)、 Su(2019)、張思(2022)、張紅葉(2022)等針對韓語母語者漢語習得的特征重組過程開展研究。除英語母語者和韓語母語者,有學者也關注了日語、西語等母語者的漢語二語習得,但這些研究的數量相對較少。如趙而樂(2021)的研究對象為日語母語者,范夢迪(2021)的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語母語者,張鑫淼(2022)的研究對象是西語母語者。還有學者為探究母語背景對學習者特征重組的影響,將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研究其特征重組的過程與結果。如孔德然等(2021)以英語母語者和日語母語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考察兩類學習者在漢語習得中的特征重組過程并進行對比,從而探究母語背景對特征重組與二語習得的影響。特征重組視角下的漢語習得研究,需要分別提取一語詞項與二語詞項的特征,對兩者特征進行對比總結,從而得出學習者的特征重組任務。英、韓兩種語言不僅自身的語言學研究較為成熟,而且與漢語之間的語言比較研究也較豐富,為基于特征重組的漢語習得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尤其是基于假說的中國學習者英語的研究也在逐漸增多,有利于與漢語習得研究相互促進。再加上以英語、韓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數量較多,所以以英、韓母語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較多。
(二)研究內容
本章節的“研究內容”指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針對的句法成分。目前相關研究涉及的句法成分有未完成體標記、復數標記、否定標記、中動結構、表復續義“再”、連詞“和”、表處所“在NP上”、“是……的”句式、“到底……wh”句式和比較句。其中對復數標記“們”的二語習得研究最多,共有5篇,其次是句式“是……的”和否定標記“不”“沒”的研究,各有2篇。復數標記“們”是特征重組視角下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的重點關注內容, Su(2019)、孔德然等(2021)、Prawatmuang&Yuan(2020)等學者都以漢語復數標記“們”的習得為研究內容,通過對比漢語復數標記特征和韓語、英語、日語、泰語復數標記特征,總結學習者需要進行的特征映射與特征重組任務,設計問卷探察學習者的習得過程與習得結果。Mai(2016)、韓燕(2020)等學者則圍繞“是……的”句式以特征重組假說為理論基礎開展了研究。Wang&Chan (2021)、王佳等(2022)共同關注了漢語否定標記“不”和“沒”的二語習得,討論了英語母語者和韓語母語者習得漢語否定標記的特征重組情況,兩項研究都認同不同語境下學習者的特征重組會產生差異。還有學者關注了漢語的未完成標記“在”“著”、態度疑問句、中動結構等其他句法結構,但研究數量較少。相較于語言中的其他句法成分,復數標記、否定標記和“是……的”句式是相對簡單且基礎的句法結構,且存在于世界上的大部分語言中,學習者能夠輕易將二語中的復數標記、否定標記和“是……的”句式與一語中的復數標記、否定標記與“是……的”句式對應起來,容易將一語特征映射至二語上。復數標記、否定標記和“是……的”句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句法結構,語言輸入較為充足,有利于學習者進行特征識別與特征重組。再加上國外特征重組假說研究針對其他語言的復數標記、否定標記和“是……的”句式也有研究的先例,便于借鑒,所以漢語二語研究以復數標記習得、否定標記習得和“是……的”句式習得為研究內容的文獻居多。
(三)研究問題
目前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的研究問題主要在探討學習者的特征重組情況,包括能否將一語詞項特征成功映射至二語詞項、能否成功完成特征重組習得二語詞項特征、哪些特征的映射重組較為容易、哪些特征的映射重組較為困難、不同特征在哪個語言學習階段完成重組、不同特征習得的順序以及學習者的習得是否會隨其漢語水平的提高而變化。國內外所有漢語習得相關研究都在關注以上問題。許多學者不僅關注學習者的特征重組情況,而且進一步研究了影響學習者特征重組的因素,深入探討了母語背景、語境、二語輸入、特征數量等多種因素對特征重組的影響。如孔德然等(2021)同時研究英語母語者和日語母語者習得漢語復數標記“們”的特征重組情況,結果顯示不同的母語背景對學習者的特征重組存在重大影響;王佳等(2022)的研究也顯示不同語境對學習者的特征重組會產生影響。侯建東(2022)基于“語言模塊接口處”的理論,對比分析了英語態度疑問句和漢語態度疑問句的特征,探討了相同與不同的語言模塊接口處是否會對英語母語者習得漢語態度疑問句特征產生影響,結果顯示相同與不同接口處的特征重組難度都存在差異。Su(2019)在研究韓語母語者習得漢語復數標記的特征重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學習者特征重組的觸發裝置,研究認為觸發學習者進行特征重組的裝置有三:語言學數據中的積極證據、語法教學中直接的消極證據和語言輸入中間接的消極證據。Prawatmuang&Yuan(2020)更是直接探討了積極證據與消極證據在泰語學習者習得漢語復數標記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積極證據在特征重組中有促進作用,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沒有積極證據的特征重組具有挑戰性,但并非不可能。
(四)研究方法
目前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先依據一語詞項特征與二語詞項特征設計問卷、發放問卷;回收問卷后,再對問卷結果進行賦值與量化分析。16篇文獻中有14篇文獻采用了以上兩種研究方法。參與問卷調查的二語學習者均按照學習者漢語水平進行分組,具體分組依據是HSK漢語水平、班級水平或者問卷中附帶的漢語水平測試成績;再邀請一定數量的漢語母語者參與問卷調查設置對照組。問卷方法方式既有線下發放也有線上發放。問卷內容主要有語法判斷測試、可接受度判斷翻譯、選擇、問答、完句、補全對話、語感排序、句子圖片匹配等題型。其中,選擇語法判斷測試作為問卷題型的研究最多,共有7篇文獻,包括Su(2019)、Wang&Chan(2021)、侯建東(2022)、王佳等(2022)、張鑫淼(2022)、張思(2022)、張紅葉(2022)等學者的研究。語法判斷測試提供多個句子表達,讓學習者判斷句子的語法是否正確,往往有“正確”“錯誤”“我不知道”三個選項供學習者選擇,可以檢測學習者是否成功完成特征映射與特征重組。其次是采用可接受判斷作為問卷題型的研究,共有6篇文獻,包括Mai&Yuan(2016)、閆姍姍(2019)、Guo(2020)、孔德然(2021)、范夢迪(2021)、 Prawatmuang&Yuan(2020) 等學者的研究。可接受度判斷也是提供多個句子表達讓學習者判斷,往往有“完全不接受”“可能不接受”“可能可以接受”“可能完全可以接受”“我不知道”五個選項供學習者選擇。還有學者采用多種題型設計問卷,以期能夠更準確地檢測學習者的習得情況與習得水平。如 Guo(2020)為探討英語母語者習得漢語未完成體標記“在”“著”的特征重組情況,設計多種問卷題型,采用可接受度判斷檢驗學習者能否習得“在”的[+進行性]、[+持續性]特征與“著1”的[+進行性]、[-終結性]特征;使用句子圖片匹配任務檢測學習者能否“著2”的[+結果性]特征;最后設計句子完整性任務探究學習者能否習得“在”的[+可獨立成句]特征與“著”的[-可獨立成句]特征。
除問卷調查、量化分析外,也有學者采用偏誤分析與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
KIM MINKYUNG(2017)探究漢韓比較句的特征分析與重組,先采用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從比較項、比較點、比較結果項三個角度切入,分析韓語比較句與漢語比較句的語義特征;再采用偏誤分析的研究方法,從語料庫中抽取語料進行分析,從而總結歸納韓語母語者習得漢語比較句的特征重組情況。韓燕(2020)研究特征重組視角下俄語母語者漢語“是……的”句式的習得情況,也采用了偏誤分析的方法,通過分析學習者的語料探究特征重組的情況。范夢迪(2021)結合問卷調查法與偏誤分析研究馬來西亞學習者漢語連詞“和”的習得情況,先對語料庫中提取的語料進行偏誤分析并歸納偏誤類型,再依據偏誤類型與特征設計問卷,有利于獲取更全面的習得情況。目前國外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二語習得研究也多采用可接受度判斷、選擇、完句、翻譯等任務,與漢語二語習得研究基本相同。偏誤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學習者的習得情況,但無法顯示具體、動態的習得過程,因此大部分研究還是選擇了問卷調查與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這與國外其他語言的二語習得研究相同。而特征重組假說下的二語習得,必然涉及一語詞項特征與二語詞項特征的對比,是以兩種語言的比較研究為基礎的,因此對比分析也成為了研究所選的方法之一。
三、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述評
(一)研究現狀與研究范式
目前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習得相關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研究以英、韓、日、西、俄等多種語言的母語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涉及了未完成體標記、復數標記、否定標記、中動結構、表復續義“再”、連詞“和”、表處所“在NP上”、“是……的”句式、“到底……wh”句式、比較句等句法成分;研究問題主要是探討學習者的特征重組情況與影響特征重組的因素,與國外其他語言的二語習得研究基本一致;由于主要是實證研究,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和量化分析為主,偏誤分析和對比分析為輔。
國外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實證研究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漢語二語習得研究基本上延續了這一研究范式:首先以特征重組理論為理論基礎,提取一語句法結構的特征與漢語句法結構的特征并進行特征對比,歸納學習者特征重組的任務;其次依據前人習得研究對學習者特征習得情況做出預測;接著采用問卷調查與量化分析的方法,檢測學習者特征重組的真實情況;最后將量化結果與預測結果進行對比與分析。研究目的一是檢測特征重組假說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二是探究漢語句法結構的二語習得規律與習得特點,從而提出教學建議與教學策略,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
(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雖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但基于假說的漢語習得研究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基于假說的漢語習得研究文獻與研究成果還不多。總體上實證研究偏多,理論研究較少。研究針對了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但主要還是英語母語者和韓語母語者,研究對象的范圍有待擴大。研究涉及了多種漢語句法成分,但大部分研究還是圍繞復數標記“們”和“是……的”句式,應將更多的漢語句法結構納入,豐富研究內容。研究目的主要是驗證特征重組假說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但深入探究學習者特征重組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較少。總體來看,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面臨研究文獻較少,研究積極性不高,研究內容不夠豐富,研究不夠深入的問題。
綜合分析特征重組假說與漢語語法體系特點,本研究認為,造成漢語相關研究少的原因主要是特征重組假說的提出時間與漢語語法體系帶來的困難。特征重組假說2008年由Lardiere提出,雖然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大量探討與研究,但總體上還是較年輕的假說,相對成熟的語言習得理論來說,相關研究還是較少。而漢語語法體系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也為特征重組相關研究帶來了困難。依據特征重組假說的實證研究范式,漢語語法體系主要在一語二語詞項的對應、特征的提取與識別、影響學習者特征重組的因素等多個層面增加了研究的難度。一是漢語詞項與其他語言詞項的對應存在困難。在特征重組假說中,映射是不可缺少的步驟,學習者需要先接觸二語詞項,找到一語詞項中與之相似或對應的詞項,再將一語詞項的特征映射至二語詞項。但漢語語法體系與其他語言語法體系存在較大差異,學習者與研究者都不一定能準確找到與母語詞項對應的漢語詞項。如語言中的時體理論,英語是存在時體的語言,而多數學者認為漢語是有體無時的語言,這就造成了英語中的“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無法在漢語中形成直接的對應,不僅造成了學習者特征映射的困難,也為研究者增加了研究難度。二是漢語語法體系中詞項特征的提取存在較大困難。目前相關漢語研究主要在討論復數標記“們”與句式“是……的”,原因就是特征精簡、較易提取;而大量的漢語句法成分特征十分復雜,不僅要同時考慮語義、句法特征,還要考慮特征的限制條件,研究者提取概括漢語句法成分的特征存在困難,某種程度上也加大了問卷設計的困難程度。三是學習者特征重組情況的分析存在困難。學習者真實的習得情況可能與預測習得情況相符,也可能與預測習得情況產生了偏差。研究者需要分析偏差的方向與偏差產生的原因。前人研究表明語言輸入中的正面證據與負面證據會對學習者的特征重組產生影響。但漢語在日常用語中常常存在省略的情況,有時難以為學習者提供直接的負面證據;再加上學習者的語言環境比較復雜,存在特征休眠的可能性。總體上說,準確分析偏差成因對研究者來說是一大難點,可能需要增加實驗步驟,甚至設計針對性的實驗進行研究。
(三)對未來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的啟示
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探究了學習者的習得情況與習得規律,驗證了假說的解釋性與預測性,其成熟的實證研究范式與研究存在的問題也為未來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提供經驗與啟示。目前基于假說的實證研究偏多,圍繞特征重組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未來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究學習者特征重組的影響因素。如探討母語背景、語言輸入、負面證據等因素是如何影響特征重組的、影響過程如何;除這些因素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特征重組與特征習得。特征重組的復雜度也是值得未來研究探討的問題,如哪些因素會影響特征重組的復雜度、這些因素與特征重組復雜度呈何種關系、它們如何影響特征重組的復雜度。未來的漢語二語習得研究可以圍繞影響特征重組的因素和特征重組的復雜度深入探討學習者的特征重組與二語習得。針對一語詞項與漢語詞項難對應的問題,未來的漢語習得研究可以改詞項視角為特征視角,由特征出發,研究具有該特征的一個或多個漢語句法結構。如英語的[+過去]特征往往由過去時來表達,而漢語的[+過去]特征則存在于“了”“過”等多種詞匯與句法結構中,研究漢語的[+過去]特征,則需要考察不同結構中的[+過去]特征與其他特征的重組過程。研究者跟蹤某一特征,探究多種句法結構的特征映射與重組,可以全面描寫該特征的習得過程與習得情況,豐富特征重組假說的研究內容,整體上把握學習者的習得水平與習得能力。由于漢語沒有明顯的形態變化,許多句法結構與語法特征都是非強制性的,在日常用語中又經常隱藏或省略,學習者對許多特征并不敏感。未來的漢語習得研究的問卷設計需要更加凸顯特征,幫助學習者進行特征識別,才能獲取更準確的特征習得數據。可以采用更加豐富的研究手段和問卷題型,線上問卷可以使用動畫、情景對話等表達形式,幫助被試理解題意與識別特征,有利于獲得更加真實準確的數據以反映習得情況。
四、結論
本研究以16篇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漢語二語習得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分析法,探究國內外特征重組假說視角下漢語習得的研究現狀。研究得出結論:基于假說的漢語習得研究多為實證研究,研究范式與國外特征重組假說的實證研究范式基本一致;研究對象是英語、韓語、日語、西語、俄語等母語背景的漢語學習者;研究的漢語句法成分包括未完成體標記、復數標記、否定標記、中動結構、表復續義“再”、連詞“和”、表處所“在NP上”、“是……的”句式、“到底……wh”句式和比較句;研究問題主要是學習者的特征重組情況與影響特征重組的因素;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和量化分析為主,輔以偏誤分析與對比分析。
受到漢語語法體系復雜性的影響,目前研究存在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內容不夠豐富、研究不夠深入的問題。本研究為未來基于假說的漢語習得研究帶來啟示:深入研究特征重組的影響因素、從特征角度入手全面描寫學習者特征重組的過程、利用線上技術與創設情境改良問卷設計。
參考文獻:
[1]Mai Z&Yuan B.Uneven reassembly of tense,telicity and discourse features in L2 acquisition of the Chinese shì...de cleft construction by adult English speaker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6,
32(2).
[2]Su J.Reassembly of plural and human features in the 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by adult Korean speaker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9,35(4).
[3]Prawatmuang,W&Yuan,BP.Roles of positive and indirect negative evidence in L-2 feature reassembly An empirical study of 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and Thai collective marker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2020,3(2).
[4]Guo Y.From a simple to a complex aspectual system:Feature reassembly in 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imperfective markers by English speaker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20,38(1).
[5]Wang J&Chan,HYC.A feature-based approach to the acquisition of L2 Chinese negation by L1-English and L1-Korean learners[J].Lingua,2021,252.
[6]閆姍姍,趙楊.英語母語者漢語中動結構動詞特征的習得研究[J].漢語國際教育學報,2019(01).
[7]趙楊,胡琬瑩.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二語習得研究述評[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0(03).
[8]孔德然,趙楊.日語、英語母語者漢語復數標記“們”的習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21,35(04).
[9]王佳,陳月紅.特征重組視角下英語母語者的漢語否定標記習得[J].現代漢語,2022,45(01).
[10]侯建東.特征重組視角下的漢語二語態度疑問句習得研究[J].現代漢語,2022,45(04).
[11]韓燕.特征重組視角下俄羅斯漢語學習者“是……的”的習得研究[A]//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2020對外漢語博士生論壇暨第十三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20.
[12]KIM MINKYUNG(金民慶).漢韓比較句的特征分析與重組[D].華東師范大學,2017.
[13]趙而樂.日本漢語學習者對表處所“在NP上”的習得研究——基于特征重組假說的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21.
[14]范夢迪.特征重組假說視角下馬來西亞學習者漢語連詞“和”習得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
[15]張淼鑫.特征重組視角下西語母語者“N+們”的習得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22.
[16]張思.特征重組視角下韓語母語者表復續義“再”的習得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22.
[17]張紅葉.韓國留學生“們”的習得研究——特征重組的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