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生綜合學科思維的發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為此,本文以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為例,分析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并闡述當前小學英語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接著,基于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實施策略。
關鍵詞:跨學科;小學英語;開展策略
作者簡介:吉沐倩,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棠城分校。
文化的多樣性是當代人類社會的顯著特征,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共同構成了絢爛的人類文明。我們應積極推動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而英語學科的學習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和了解更多文化的途徑,還為學生未來推廣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英語教師的重要教學目標。然而,傳統的單科教學模式難以有效提升這一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跨學科教學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需要深入探究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合跨學科教學的理念與方法。
一、小學英語進行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促進師生的雙向成長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提升跨學科教學質量,就意味著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綜合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這樣才可以保障教師所融合的其他學科知識可以與英語教學的內容更加契合,從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使他們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輔助英語學習。因此,英語教師需要主動探究其他學科、其他領域中的專業知識,進而提升文化素養。
(二)體現學科教學的綜合性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學科教學的實踐性,還要體現其綜合性,因此教師要突破教材局限,引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而除了探究生動的生活素材之外,將其他學科內容融入英語教學中就很有必要。而相關聯的其他學科內容是學生接觸過的內容,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快速地吸收和內化,從而提升整體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下學科育人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傳統的知識性教學目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而跨學科教學則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科思維,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提出更全面、更具新意的解決方案,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小學英語跨學科教學現狀
(一)跨學科教學的內容單一
學科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教授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學科核心素養、學習方法等的培養,以全面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為此,在跨學科教學背景下,教師融合的內容應超越基礎學科知識的范疇,進一步涵括學習方法、核心素養以及德育教育等元素。然而在當下的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受自身教育背景的局限,他們在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時,只能融合單一學科的知識,導致跨學科教學缺乏一定的系統性。
(二)跨學科教學的形式單一
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并設計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然而在當下的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在融合不同學科內容時,只是將其他學科內容作為英語學科的知識背景,形式比較單一,缺乏連貫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學科教學的實施效果。
(三)跨學科教學的探究不足
跨學科教學背景下,教師需積極發揮主導作用以實現學科內容的有機融合,同時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們可以基于問題解決的需要,主動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然而當下跨學科教學可能更多地集中于課堂,學生在課后缺乏足夠的時間探索,在脫離教師的引導后,學生難以發展跨學科思維,也難以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三、跨學科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開展策略
(一)豐富跨學科的教學內容
1.學科知識的融合。
基礎學科知識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達成的基礎目標。為此,在跨學科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基于基礎性的知識來融合其他學科內容,以學生熟悉的內容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引導他們探索英語新知。這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
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5 “How old are you?”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詢問年齡的語法結構,以及數字1~10的英文表達方式。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結合中英文版本的“生日快樂歌”來導入新課。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生日歌,引導學生一起跟唱,然后詢問學生這首歌通常在何種場合演唱,接著可以詢問班級學生的生日時間,進而引出問題:我們該如何用英語詢問別人的生日呢?這樣的導入自然而流暢,能夠有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核心素養的融合。
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也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為此,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融合,以深化核心素養的培養質量,進而落實德育教育的育人目標,激勵學生探究多元文化。
仍以“How old are you?”的單元教學為例。教師不僅要結合音樂歌曲來導入新課,還需要引導學生分析中國文化中過生日的慶祝方式,如吃長壽面、吃雞蛋、穿新衣服以及向壽星說祝福語等。而在英語國家,人們過生日的方式為吃蛋糕、送禮物、送賀卡以及和朋友開生日派對等。不同國家的慶祝方式存在差異,而這一部分內容在英語教材中并沒有被提及,但卻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探究的。且在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生日歌的創作背景以及不同國家的生日歌等。可見,這樣的內容融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為此,在培養學生其他英語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探究與其他學科核心素養是否具有一致性,從而挖掘更優秀的教育資源,提升學科教學的價值。
3.學習方法的融合。
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升他們學習效率和質量的關鍵。為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灌輸式”教學理念,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知識與技能的遷移創造條件。在跨學科融合背景下,教師需要探究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借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進行仿寫是重要的教學方法。而英語學科的學習與語文學科的學習具有相似之處,如語文學科中同樣需要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學生同樣要進行寫作訓練。而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經驗相對來說要比英語學科更為豐富。對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語文學科中提升寫作能力的方法,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跨學科遷移。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1“I like dogs”的教學中,在寫作方面,學生不僅要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喜歡什么樣的動物,還需要分析自己喜歡這一動物的具體原因。而要豐富寫作內容,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在語文寫作中通常會運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豐富寫作內容,如運用修辭手法將動物比喻成好朋友,又或者是采取擴寫句子的方式來賦予寫作對象更多的修飾內容。這種寫作方式不僅可以豐富表達的內容,還使得寫作內容更加生動,從而提升學生作文質量。可見,英語學科的寫作教學同語文學科的寫作教學具有共通性,因此掌握同樣的寫作方法對于提升英語學科的寫作質量至關重要。同樣,在其他英語知識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尋求其他學科中可以借鑒的學習方式,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規律。
(二)豐富跨學科的教學形式
1.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承載知識的重要載體,其豐富性和趣味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新課標要求教師設計交互性強的教學活動,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跨學科融合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設計自主探究類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自發地探究綜合性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并能積極主動地將其他學科內容引入英語課堂中。
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4“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這樣的學習活動:體育項目我來介紹。在此活動中,學生需選擇一項自己擅長或了解的體育項目進行介紹,不僅介紹其名稱,還要闡述其玩法和具體規則等。這樣的學習活動能促使學生對體育項目有更深入的認識,并嘗試運用所掌握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進行表達,以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樣的跨學科內容是學生自行探究的,而非教師主動給予的,因此學生的學習印象會更加深刻,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會得到增強。
2.作業習題。
作業習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要求教師優化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以實現減負增效目標。而跨學科教學為教師優化作業內容和形式提供了指引。因此,在跨學科教學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其在作業設置環節的有效運用。
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3“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描述動物外形的詞匯和語法。而教材中以猜謎的形式描述動物外形,讓學生猜測所描繪的動物。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英語作業:給出對應的英語文本(I have a good friend. It has two big red eyes, two big long ears and four legs.),要求學生根據文本理解畫出對應的動物。
此類英語作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美術繪畫技能。教師也可以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優化作業的設計。如學生喜歡唱歌,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去學習與動物相關的英語歌曲。這樣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記憶周期,從而幫助他們更牢固地記憶英語知識點。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作業設計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讓他們發展更多的興趣愛好。
3.實踐探究。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新課標要求教師設計跨學科主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綜合能力發展的舞臺。同時,實踐活動也是促進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進入真實社會生活的重要路徑,能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英語學科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為此,教師應基于對教學內容的把控和對學生認知特點的了解,設計豐富的跨學科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4“Hobbie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實踐活動:以手抄報、視頻、演示文稿或演講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認真思考自己所喜愛的活動,并思考這一興趣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如學生要分享打乒乓球,可以通過拍攝自己打乒乓球的視頻來輔助介紹,從而更好地講解乒乓球規則,以及在運動過程中,其是如何幫助人們鍛煉身體、提高體能的。而如果學生要介紹舞蹈這一興趣愛好,則可以在班級中進行展示,以優美的舞姿獲得他人的認可。
可見,這樣的跨學科實踐活動遠遠超出了基礎學科的內容范疇,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分享可以拓寬他們的認知視野,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借助各種方式進行演示。這些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的個人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完善跨學科教學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指導的重要手段。通過科學的評價,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業質量和綜合素養的發展狀況,進而為他們設計更符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因此,在跨學科教學背景下,為了評估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具備運用其他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據此給予相應的評價和打分,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和技能。
如在上文提及的作業設計中,當教師檢驗學生是否能準確理解英語文本并畫出所描繪的動物時,還需對學生的繪畫技巧進行評價。而在實踐活動中,除了檢驗學生是否能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和技能來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外,教師還需通過分析他們展示的形式來評價他們的綜合能力。例如,若學生通過播放視頻進行演示,教師則需評價其拍攝視頻的技巧是否熟練;若學生通過制作手抄報進行展示,教師則需評價其文字內容、配備的圖片等資料是否全面、真實且具參考價值;若學生通過制作演示文稿進行演示,教師則需同步評價其信息科技技能是否達到優秀水平。
通過這樣的綜合性評價,學生將意識到同步發展其他能力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跨學科素養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跨學科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究可以融合的教學元素,以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并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實現跨學科教學的系統化。
參考文獻:
[1]朱怡然.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跨學科滲透[J].校園英語,2024(44):179-181.
[2]林倩.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4(38):96-98.
[3]楊偉紅.打破壁壘,聚焦素養: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跨學科融合教學探析[J].校園英語,2024(15):54-56.
[4]唐梅艷.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策略[J].校園英語,2024(12):172-174.
[5]張鳳燕.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4(8):124-126.
[6]徐麗.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跨學科課程整合教學[J].校園英語,2023(4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