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強國建設戰略背景下,基礎教育需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建構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以基礎教育公平推進社會公平、以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引領人口發展新樣態、以文化的傳承創新提升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底蘊、以技術賦能改革創新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基礎教育 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教育體系 教育強國
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和國家對解決人民群眾“上好學”問題的莊嚴承諾,也是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改革發展的永恒主題。我國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取得顯著成效,發生格局性變化,確立了基礎教育的“四梁八柱”,基礎教育普及化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基礎教育質量得到穩步提升。但教育公平、優質均衡、學業負擔、課程思政等問題仍懸而未決。當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乘勢而上,明確基礎教育在政治方向、社會公平、經濟發展、人口質量、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科技創新方面的時代內涵。
一、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建構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
首先,基礎教育是重要的社會化階段,對培養學生的政治信念、政治態度、價值準則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健全立德樹人的系統化落實機制。育人的根本在育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要通過深入透視學校立德樹人的成效體現出來,將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情況作為檢驗學校工作的評判標準,把立德樹人的思想和理念有機融入學校文化知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課后服務等各環節之中。也就是說,學校的教學工作、課程建設、管理工作、文化培育等各項工作都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為價值旨歸。
最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功利化現象、違背素質教育理念以及“雙減”政策精神等功利化、短視化的行為還時有發生。因此,需要深化學校育人方式變革,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能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
二、以基礎教育公平推進社會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整體公平的重要基礎,而基礎教育公平又是教育公平的基礎。2023年6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擴大供給總量、優化供給結構,到2027年初步建立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以區域協調發展、城鄉整體發展、校際均衡發展、群體公平發展以及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全面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是雙向耦合關系,優質均衡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然而,當前普惠性學前教育仍是短板,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資源不均,與人民“上好學”的期望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高中教育的多元化與特色發展不鮮明。從構成要素上看,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各階段教育在縱向上相互銜接而成的一個系統完備的體系。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優化教育資源布局,促進學前教育普惠性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需要復歸基礎教育的公益屬性,讓“雙減”政策持續發力,進一步規避市場邏輯、商業化趨勢的影響,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差異,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
三、以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引領人口發展新樣態
教育強國建設在本質內涵上是通過強大的國家教育能力,全面確保教育中人的現代性增長。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的本質追求和價值標尺最終都體現在人身上,培養的國民素質和人才質量決定了基礎教育的質量。
我國人口從2022年開始已出現負增長,因此,必須切實提高人口質量抵御人口負增長帶來的不利影響。教育強國建設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既能為高等教育奠定知識技能、思想方法、活動經驗、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基礎,也能夠為人口結構調整、勞動力供給側改革助力。教育部最新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為91.1%,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1.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學前教育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義務教育普及化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中階段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數字背后揭示了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基礎教育體系,成為世界基礎教育大國,但還不是基礎教育強國。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號召,賦予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以新的內涵和意義,基礎教育的發展不能再局限于數量增加或規模擴張,而要正確認識和看清人口發展形勢,要更加強調以質量提升助力教育強國建設,以基礎教育高質量助推人口高質量發展,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時代轉變。
四、以文化的傳承創新提升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底蘊
文化的傳承創新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及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學校教育教學是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和人類文明賡續的根本途徑,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作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形成價值觀念和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學校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加強基礎教育階段文化傳承使命,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以中華文化形塑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精神境界。我們要深刻領悟并貫徹《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精神要義,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永續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此外,在中小學課程教材、學科教學以及社會實踐等活動中,要發揮中華文化鑄魂育人功能。總之,教育強國建設要充分發揮基礎教育在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底蘊。
五、以技術賦能改革創新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
技術革新與產業革命帶來的數字化轉型已勢不可擋。未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促進基礎教育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技術增值、賦能創新,進而推動整個教育生態的數字化轉型。實施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全球基礎教育變革的一大趨勢,世界各國和機構都在夯實數字基礎建設、開發應用數字資源、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構建全球數字學習網絡等方面著力。
數字化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的賽道,因此,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改革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提出“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創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升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發揮數字技術在多樣化學習資源、個性化學習定制、差異化學習評價、常態化學習工具應用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與此同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審視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潛在風險,謹防技術的濫觴帶來的數字風險、信息繭房、算法偏見,以及數據泄漏、數據倫理等風險。
參考文獻
[1]呂玉剛.以未來計·從足下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十年成就與未來布局[J].中小學管理,2022(10):10-14.
[2]宋佳,王芮.全球基礎教育變革的十大趨勢[J].中國基礎教育,2024(01):65-69.
[3]張煒,周洪宇.教育強國建設:指數與指向[J].教育研究,2022,43(01):146-159.
信息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資助項目“媒介融合時代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空間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2YJC880030);四川師范大學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高校教育學專業課程思政評估指標體系建構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XJ202207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