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作業形式為切入點,從設計情境式作業、圖像化作業、動手實踐作業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了相對應的作業問題解決策略和作業設計優化措施,以切實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情境式 圖像化 實踐
一、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學習,“習”是踐行。學習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落到實踐上,作業就是讓學生練習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果不能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將所知落實于踐行,這樣的學習就不會有什么價值和意義了。
但目前作業設計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采取的是“題海戰術”,這種作業模式使學生承受著作業帶來的學習壓力。學生機械地重復做著相類似的習題,產生了慣性思維,不懂得靈活應變,只知道“做什么”,而不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此外,繁重的作業量占據了學生的大量時間,這極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這樣的作業,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散和拓展,還使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幾點思考
如何立足核心素養,彰顯育人導向,讓作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作業不僅能鞏固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呢?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優秀的作業應該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綜合性及探究性。就作業形式而言,可設計情境式作業、圖像化作業、聯系生活動手實踐的作業。
(一)情境式作業
語文教學要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作業設計也應當如此。
比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時,筆者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礎上,筆者設計了情景式作業——穿越時空,展開想象。具體作業內容如下。
一日曝書畫,朋友們圍觀欣賞。
杜處士眉飛色舞地說:“你瞧, ,真是讓我越看越 。”一牧童也圍過來,定睛一看,心想: 。
在預設時,筆者覺得這作業有點難,因為學生對畫的欣賞是比較弱的,積累的詞也不多。在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觀察這幅圖,引導學生從牛的神情、動作等方面去展開想象。學生在完成杜處士的想象后,還借助情境想象牧童可能想什么、說什么。接著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有關牧童的句子,并進行朗讀教學。通過這樣的穿越想象,學生感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的沖擊,埋下了思辨的種子,為后半節課作好鋪墊。
又如,《故宮博物院》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根據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這篇課文是略讀課文,是對精讀課文所學知識的應用。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口頭情境作業:麗麗只有半天時間參觀故宮博物院,作為導游的你,打算怎么為麗麗講解呢?此作業貫穿整節課,是對本單元所學內容的檢驗。
本課是一篇非連續性文本,這樣的口頭情境作業,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目的,先從各種材料中選擇需要的內容,再組織語言表達。由此可見,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不僅訓練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圖像化作業
圖像化作業是指將多種復雜多變的信息,用觸覺或視覺來感知,再以圖像、表格、線條等方式來表達。圖像化作業不僅能把抽象的思維具體化,還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是促進高效課堂的極好方式。
設計圖像化作業,筆者認為對閱讀散文特別有幫助。散文形散,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摸不著頭腦,通過圖像,可以讓思維具體化。比如,在教學《丁香結》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表格(見表1),讓學生獨自思考后填寫。
完成了這一項作業,在感受到了丁香花的美之后,學生不禁會提問:小小花苞就是丁香結,為何又被人視作“愁怨”?繼而,學生就會理解作者所認為的:或許這就是個美麗的誤會,丁香結就是美的,如果人生沒有任何困難,缺少起伏,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又如,教學《開國大典》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典禮的過程圖。教學《北京的春節》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按時間順序,做一個思維導圖。過程圖和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文中有幾個場面,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就會一目了然了。
(三)動手實踐作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動手能力的發展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嘗試和探索,從而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動手能力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師通常是以講解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但在現代教育中,動手能力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動手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重要途徑。
比如,教學《竹節人》時,預習作業可以設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學習制作竹節人。教學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時,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革命小詩集,還可以根據這一部分內容,制作關于革命英雄的手抄報。教學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時,可以讓學生制作成長紀念冊、活動策劃書等。因為考試的原因,有些教師會忽視對這些綜合性學習材料的教學。但筆者認為,用心指導學生完成這些動手實踐作業并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而且相對于傳統作業,學生對這些動手實踐作業更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
三、設計作業時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作業目標宜少不宜多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還發現,在設計作業時,每一題作業涵蓋的關注點不可過多。以《書戴嵩畫牛》的字詞作業設計為例。
1.下列每項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是( )
A.壓軸 車軸 錦囊玉軸
B.好書畫 愛好 美好
C.不可計數 所寶以百數 數不勝數
D.曝書畫 一曝十寒 曝光
在這題中,既要區別“軸”“好”“數”“曝”的讀音,又要對每個詞的意思進行理解。一開始,筆者還很高興,認為用一道題就可以解決多個考點,但最終發現,全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完全記住了那些易錯點。可見,關注點太多,不易消化。平時的作業設計目標應單一,便于記憶。
(二)注意因材施教,設計分層作業
作業量太大,學生容易寫而不思,或根本就無暇思考。作業太難,就會有很大部分學生感受不到寫作業的樂趣。建議因材施教,設計分層作業、選做作業,幫助不同類型的學生獲得典型而深刻的學習體驗。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3-18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