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301)
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德育的熏陶和塑造。語文教學作為德育的重要載體之一,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德育素質的提高和塑造。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敦睦德育,化知為德,潤物無聲,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
張謇是中國杰出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的人生經歷和精神傳承,對于教師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敦睦德育,具有很強的啟示和借鑒價值。本文將結合張謇精神,探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敦睦德育,構建主題活動,創新教學手段,設置體驗課程等多個方面的教學實踐,實現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敦睦德育滲透。
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慈善家、教育家、政治家,其人生經歷及其思想意蘊為高中語文課程融入“敦睦德育”提供了很好的啟發和參考。張謇一生堅持實業救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事民族產業、教育和慈善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致力于發展民族工商業,投資興辦企業,發揮自身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促進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如大生紗廠、復新面粉廠等,這些都是他在各個行業中創辦的產業。此外,張謇還參與日本的“勸業博覽會”活動,吸取改良后的成功教訓,完善自身的商業經營方式。同時,張謇也非常注重教育和慈善事業,他創辦了學校和慈善機構,為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張謇精神是指張謇在其一生中所體現出的敬業、愛國、奉獻、創新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觀念,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提到張謇,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他的一腔熱血,他以一種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態度,來探求一條通往強盛之路。
除此之外,張謇的精神內涵還體現了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的重要性。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而張謇在其實業和教育事業中,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教育模式,推動了當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他也非常注重社會責任和慈善事業,為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體現了奉獻精神的重要性。
通過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對張謇精神內涵的了解,學生可以感受到愛國使命和敬業精神的重要性。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已經成為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務。而張謇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內涵,恰恰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國主義和奉獻精神的重要性。同時,通過了解張謇的實業和慈善事業,學生也能夠體驗到敬業精神的重要性。敬業是一種精神品質,是工作中必備的態度和精神。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就業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新時代人才。
張謇的精神內涵還能夠啟發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張謇在其一生中,始終關注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通過實業、教育和慈善等事業,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種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也是當前社會對于高中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
因此,通過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和了解張謇的精神內涵,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愛國使命和敬業精神的重要性,也能夠領悟到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的價值。這些精神品質和價值觀念,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次高中語文主題課堂教學以張謇精神與敦睦德育為主線,旨在通過了解張謇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內涵,體驗其所代表的愛國、奉獻、創新和敬業等精神特質和價值觀念,同時培養學生的虛懷精進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能力。教學活動包括引入、知識傳授、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和總結環節。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教學主題:張謇精神與敦睦德育
2.教學目標:認識張謇的人生經歷及其思想意蘊,體會他所體現的精神特征;培養學生的虛懷精進精神,學會以開放的心態和態度面對新事物和新挑戰,發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能力。
3.教學活動:(1)引入。通過圖片、視頻或其他方式展示張謇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張謇精神與敦睦德育之間的聯系和意義。(2)知識傳授。教師介紹張謇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內涵,從愛國、奉獻、創新和敬業等方面展開講解。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和資料,進一步了解張謇精神的內涵和歷史價值。(3)小組討論。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張謇相關話題,如張謇的商業模式、教育理念等,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同時引導學生彼此傾聽和尊重。(4)案例分析。引入與張謇相關的案例,如“張謇創建的學校”,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入了解張謇的精神內涵和其所代表的價值觀念。同時,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價值觀念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5)課堂總結。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次課程的主要內容和收獲,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體驗進行總結和反思,提高學生對于張謇精神和敦睦德育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課程的改進和優化。
本次高中語文課堂主題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提高學生的虛懷精進精神和批判能力。此外,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和啟示者的作用,在引入、知識傳授、案例分析等環節充分引導學生思考和表達,加強學生的學習互動。因此,該教學內容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但通過分析總結發現本次教學仍有不足之處。例如,在小組討論環節中,由于時間有限,學生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充分交流和探討;而在案例分析環節中,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案例的詳細講解,學生可能會感到困惑,難以理解案例背后的深層次含義。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應該更加注意時間的分配,讓每個環節的內容和深度都得到充分的展開和探究。
為了實現敦睦德育滲透,教師還需要創新教學手段,搭建多元化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實踐中感受敦睦德育的力量和魅力。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育中,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當作有活力的個體,為他們的生長與發展構建充實的課程。如果能夠圍繞張謇精神開展高中語文課程,激發學生對民主和愛國的深刻理解,就可以培育出他們健全的身體和心理,使其既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又有寬廣的視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張謇的精神,讓學生認識張謇的一生,認識他所處的那個年代,并與實際情況相比較,談談自己應當怎樣做一個愛國的人。當進行與相關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故鄉找到一位可以體現張謇精神的人物,說說他給自己帶來了怎樣的啟發,談談怎樣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張謇精神。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聯系張謇的故事,談談他們在故事中獲得了什么啟發。通過這種交流,學生對“愛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張謇以詩詞表達了一種扎根于大地的“家”與“國”之感,而“家”之感正是學子們成長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入理解張謇精神的每一部分,并將其與時代相融合,想想自己怎樣才能在實際生活中延續張謇的足跡,探尋建設祖國的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的使命感,推動敦睦德育的滲透。
在推動圍繞張謇精神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敦睦德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其進行精神文明的構建,可以將其與高中語文相關的知識相融合,來設置多種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經驗,促進他們的品德提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高中語文教科書內容為中心,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并談談從中獲得的啟發。通過對高中語文教材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愛國、自立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透過角色表演體會到張謇精神,進而認識到自己應該建立一種自力自強、知恩圖報的心態。在舉辦專題活動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適時地滲透張謇的精神,去探索他對國家、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一話題,去發掘與之有關的材料,從而使他們得到更加真實的精神感受。
為了進一步體現敦睦德育的價值和力量,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體驗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敦睦德育”。
在敦睦教育中,開設體驗類課程十分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多開設體驗課程,以達到“知”和“行”的統一。比如,可以帶著學生去參加社會活動、軍事演練活動,并在活動過后分析本次活動中有哪些張謇精神的體現,這樣的環節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好的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與“參觀愛國主題博物館”的主題活動,在活動開始前,要求學生做好準備,可以用百度搜索相應博物館的相關信息,找出歷史淵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當地的歷史。
此外,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實地的社會調研,例如:“當地都有什么著名的人物?你怎么看這幾位歷史人物?博物館有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里面有許多愛國人士捐贈的文物,知道博物館的創建與如張謇一樣的歷史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外,通過對張謇精神的社會考察,學生還能更深層地理解到,一個人若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將自己的一切都傾注在他的祖國,祖國人民也一定會將其永遠銘記于心。
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富有張謇精神特點的活動和實踐,例如,“實業扶貧”是張謇一生的追求和實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業模擬”課程環節,為學生創設不同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思考打破困境。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如幫助孤寡老人、義務植樹、環境保護等,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問題和現實需求,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通過這些體驗課程的設置,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和體驗敦睦德育的價值和意義,更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在活動完畢之后,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調查報告,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對如何才能將自己的想法和行動結合起來進行思考,最終用自己的愛回報社會。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教學成果不是簡單的口頭教學能夠取得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體會到張騫的愛國救國精神,更好地達到落實敦睦德育目的。
體驗類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需要。通過體驗類課程,學生可以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面,增強自己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設置體驗類課程時,應根據高中學段學生的年齡和興趣愛好,結合敦睦德育的要求和目標,選擇適合的實踐項目和活動,注重體驗的質量和深度,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正的收獲和感悟。
通過對張謇精神的解讀和探索,構建主題活動,創新教學手段,設置體驗課程等多個方面的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敦睦德育的滲透,達到德育和語文教學相互促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引導學生形成虛懷精進的態度和價值觀念,創新教學手段,搭建多元化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敦睦德育”,最終實現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敦睦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