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各個行業的運作方式和商業模式。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其中,農業供應鏈金融作為“互聯網+”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漸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本文旨在探討“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闡述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概念,以及“互聯網+”影響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創新機理,提出“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優化建議,以期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業供應鏈;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共享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傳統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存在信息不對稱、融資難、流程煩瑣等問題,限制了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流通環節的發展。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崛起,農業供應鏈金融迎來了創新的機遇。農業供應鏈金融通過引入金融科技和“互聯網+”的手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實現了信息共享、風險分擔和流程優化,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可及性。
1 農業供應鏈金融概述
農業供應鏈金融是指通過金融手段支持和服務農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包括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它通過整合金融機構、農業主體和農產品流通企業等參與者的資源和能力,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供應鏈各方的融資和風險管理需求,促進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的高效運作。農業供應鏈金融包括農業生產貸款、農業物流融資、農產品加工貸款、農產品銷售融資、農業保險服務、農產品質押融資等。
2 “互聯網+”影響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創新機理
2.1 農業產業生態由分散經營轉為融合發展
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提供了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平臺。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農業主體之間可以實時分享生產、銷售、物流等方面的信息,農業企業、供應商、物流公司等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共享資源和信息,增加了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以農業供應鏈軟件為例,供應鏈軟件可以實現農產品的溯源管理。通過記錄和追蹤每個環節的數據,包括種子來源、生產過程、施肥情況、農藥使用等,軟件可以提供準確的農產品溯源信息。這對于農產品的質量追溯、品牌建設和食品安全管理非常
重要。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提供了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技術,農業供應鏈金融可以對海量的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從而提供準確的市場預測、風險評估和供需匹配等決策支持。農業主體可以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進行資源配置和運營管理,提高農業供應鏈的效益和競爭力。例如,農村淘寶是阿里巴巴集團推出的一個電商平臺,它專門為中國農村地區的農產品銷售提供服務。該平臺通過農村物流配送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將農產品從農民那里直接送達消費者的手中,并提供供應鏈金融支持。在農村淘寶平臺,農民可以將自己種植的農產品上架銷售,與消費者直接進行交易。然而,很多農民在農產品上架前需要資金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所需的物資。這時,農村淘寶為其提供了供應鏈金融服務,即農產品預售模式。農民可以在平臺上發布農產品的預售信息,消費者可以提前下單購買農產品,并在收獲季節收到貨物。這樣,農民可以在預售期間得到一部分農產品銷售的款項,以滿足生產所需的資金。同時,消費者也可以享受優惠的價格并收到新鮮的農產品。通過這一平臺及預售模式,農民可以提前了解市場需求并做好倉儲準備,實現了技術對決策的驅動與支持作用。
2.2 農業生產服務由寄生發展轉為合作共贏
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透明度和對稱性。農業主體可以通過在線平臺獲取豐富的市場信息、供應鏈數據和農業技術等知識,使農業生產過程更加透明和公正,為各個環節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礎,農業主體可以更加準確地評估合作伙伴的信用和能力,建立起合作的信任關系。例如,“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全面采集和共享。通過傳感器、物聯網設備和其他數據采集技術,可以收集各種實時數據,如天氣信息、環境監測數據、生產數據等。這些數據可以被共享到云平臺或其他數據平臺,供各方使用和訪問。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服務的協同合作。通過在線平臺,農業主體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合作和風險分擔等方式的協同合作。例如,農產品生產企業可以與農戶合作,共同制定種植計劃、提供技術指導和提供農資支持。這種合作共贏的模式使得農業生產更加高效、穩定和可持續。“NST”是一家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社,它通過線上平臺連接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實現產銷對接和合作共贏。在這個模式下,農產品生產企業將自己的種植技術、市場需求和銷售渠道與農戶進行深度合作。農戶通過“NST”的線上平臺,獲得農產品種植的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包括種植方法、農藥使用、灌溉技術等。同時,“NST”還為農戶提供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和銷售保障,確保他們的農產品有銷售市場。
2.3 農業大數據由經營工具轉為經營思維
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提供了全面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功能。通過傳感器、無人機、遙感技術等手段,可以實時、準確地獲取農田、作物和氣象等方面的數據。這些數據經過處理和分析,可以揭示農業生產規律、趨勢和風險,為農業經營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農業大數據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經營的精細化管理。通過數據分析,農業主體可以對種植、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環節進行精準管理。例如,根據土壤分析和氣象數據,可以制定精確的灌溉和施肥計劃,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2.4 各生產要素之間實現化整為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農業供應鏈金融將各生產要素進行分散化管理,實現了化整為零的模式。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平臺支持。通過在線平臺,農業生產者、供應商、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等各個生產要素可以實現高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這種平臺化的模式使各個生產要素能夠更好地協同工作,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促進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分散化管理。通過在線平臺的建設,農業生產者可以直接與供應商和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實現資源、資金和技術的直接對接。這種分散化的管理模式省去了傳統農業供應鏈中的中間環節,簡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3 “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優化建議
3.1 堅持政府政策指導,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構建融資通道
政府在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可以引導金融機構和農業主體積極參與,并提供融資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明確支持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另外,政府還可以提供財政資金的扶持,設立專項基金,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并對其給予利率優惠或風險補償。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與溝通,構建融資通道。政府可以建立與金融機構的協作機制,雙方共同制定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計劃和目標。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投入,提供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主體的融資需求[1]。
3.2 構建電商交易、物流服務、金融服務、信用管理四大中心
構建電商交易、物流服務、金融服務和信用管理四大中心,可以促進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協同發展,提高整體效率。首先,構建電商交易中心。通過建立專門的電商平臺,農業生產者可以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實現農產品的在線銷售和配送。電商交易中心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機會,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幫助農業主體提高收入。同時,通過電商平臺的交易數據,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參考,幫助其更好地了解農業主體的經營情況,為其提供融資支持。其次,構建物流服務中心。物流服務在農業供應鏈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物流服務中心,可以提供高效、快速的物流配送服務。物流服務中心可以整合各個環節的物流資源,優化物流路徑和運輸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有助于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減少損耗,提高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效率。最后,構建信用管理中心。農業供應鏈金融涉及多個參與主體,信用管理至關重要。通過建立信用管理中心,可以收集和整合各方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信用管理中心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信用評估依據,幫助其制定更科學的貸款政策,降低風險。同時,信用管理中心也可以激勵農業主體提高信用水平,獲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3.3 基于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需求,制定支撐服務體系
3.3.1 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各個環節和階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以滿足農業主體的需求。這種管理方式包括從農業生產、采購、加工、銷售到金融服務的整個過程,注重全鏈條的協同和一體化管理。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建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平臺,將各個環節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共享,實現信息的流動和透明。通過數據分析和預測,可以為農業主體提供決策支持和風險管理服務,提高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效率和可靠性。此外,全生命周期管理還可以包括提供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幫助農業主體提升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通過與相關機構合作,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幫助農業主體了解市場需求和趨勢,優化生產和銷售
策略。
3.3.2 全客層共享服務
全客層共享服務的目標是促進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提高整個供應鏈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協同性。全客層共享服務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共享平臺或數字化平臺來實現。這個平臺可以連接農業生產者、供應商、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等各種參與主體,使他們能夠共享信息、交流合作,并共同參與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活動。通過全客層共享服務,不同參與主體可以共享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市場需求、供應鏈信息等。這樣一來,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將更加高效和順暢,同時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風險。
3.3.3 建設標準化管理體系
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中,建設標準化管理體系是關鍵的一環。通過建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可以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穩定性,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信息不對稱和風險。在實踐中,建設標準化管理體系的關鍵要點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制定行業標準和規范。管理者須制定適用于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涵蓋金融產品設計、合同管理、風險評估等方面,確保各參與主體在金融交易和合作中有明確的準則和規定。第二,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信息共享平臺。管理者須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確保各參與主體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的一致性和互通性。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實現實時的數據共享和交流,促進供應鏈金融的信息透明和效率提升。第三,加強監管和合規管理。企業須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同時,加強合規管理,確保金融服務符合法律法規和行業要求,保護參與主體的權益和利益[2]。
3.3.4 充分應用大數據
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中,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農業供應鏈金融機構更好地了解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情況,優化金融服務,提高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第一,做好農業生產數據分析。通過收集和分析農業生產的大數據,可以了解不同農產品的生產情況、季節性變化、產量預測等信息,幫助金融機構更準確地評估農業主體的信用風險,制定更合理的貸款方案。第二,供應鏈數據跟蹤。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實時跟蹤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流通和交易情況,以此加強對供應鏈的監控和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問題和風險。第三,提供客戶畫像和個性化服務。通過分析客戶的大數據,可以建立客戶畫像,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特點。這有助于金融機構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3.3.5 建立“政企銀”戰略聯盟
建立“政企銀”戰略聯盟旨在促進政府、企業和銀行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共同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和創新。第一,政府引導和支持。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劃,提供資金支持和激勵措施,引導企業和銀行積極參與農業供應鏈金融,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調。第二,企業參與和合作。各農業相關企業可以積極參與“政企銀”戰略聯盟,共同制定和實施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戰略和計劃。企業可以分享經驗和資源,協助政府和銀行制定適應農業供應鏈金融需求的政策和產品。第三,銀行支持和創新。銀行作為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可以與政府和企業合作,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銀行可以根據農業供應鏈的特點和需求,開發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更便捷、靈活和定制化的融資和金融解決方案。
4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應鏈金融迎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與發展需要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為農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慧子,鄔辛未. “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探究[J]. 南方農機,2023,54(11):3.
[2]劉一成,吳若均,鄒璐璐,等. “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J]. 現代商業,2018(3):4.
[作者簡介]黃文玲,女,北京人,中國成套工程有限公司,碩士,研究方向:供應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