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應以主題意義探究為核心,依托主題語境開展思維進階式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以一節復習課為例,拓寬視域解析教材內容,搭建思維進階式活動框架;以四個關聯話題推進主題線的發展,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學習活動推動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有效落實課程育人目標。
關鍵詞:小學英語;主題意義;復習課;思維進階式活動
作者簡介:朱娜男,南京市將軍山小學。
一、引言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思維進階式課堂中,基于真實的主題語境,教師引領學生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實現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用能力的提升。通過開展主題活動,挖掘主題所承載的意義,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文以江蘇省小學英語優質課中的一節復習課為例進行論述。教學內容是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5“Helping our parents”中的Checkout time板塊,單元主題是“幫父母分擔家務”。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活動鞏固學生對單元語言知識的學習,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深入探究主題意義。
二、解析教材內容,搭建思維進階式活動框架
(一)拓寬視域解析教材內容,精準探究主題意義
教學主題的確立需結合單元主題視域和實際生活視域,從雙重視域解析教材內容。在單元主題視域方面,教師可以從單元話題、教學目標、單元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等方面來確定復習課的主題。在實際生活視域方面,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建構和更新知識。
單元主題視域:本單元圍繞孩子們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的話題,呈現了現在進行時肯定句和特殊疑問句的用法。教學重點是關于家務勞動的動詞短語和現在進行時的肯定句型“I am/ We/ They are/He/She is doing...”。
實際生活視域:從Mike家到朋友家、阿姨家,從做家務到探討年幼的Tim是否真正在幫助父母,是對文本已有話題的延續。文本闡述了在家庭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確定復習課的主題時需要抓住隱藏的信息點,教師采用的四個場景是對本單元語言知識的復習、語用能力的應用實踐,還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家務的意義,引導學生在家幫助父母承擔家務。
(二)基于主題意義,搭建思維進階式復習活動框架
在單元主題的引領下,教師設計單元復習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法,記憶、領會和運用為低階思維,分析、綜合、評價為高階思維。四個關聯話題是遞進發展的,促進學生思維由低階到高階發展。
本單元主題是“Helping our parents do housework”,教師結合做家務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四個關聯話題:Mike's family、Mike' friends、Mike's brother、Mike's aunt。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遷移創新類活動圍繞這四個話題設計,學生在探究幫助父母做家務的主題意義時,通過對比、反思和質疑等思維活動自然而然地實現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
Unit 5“Helping pour parents”單元復習活動框架如下:
三、主題線與思維線并進,推動主題意義探究的深入
(一)用關聯話題推進主題線
從單元主題語境出發,挖掘單元不同板塊之間的聯系,巧用關聯話題開展課堂活動,有助于聚焦學習內容的關鍵點,促進對主題意義的探究。通過四個關聯話題來推進教學活動,從熟悉的情境切入來導入課本內容學習,再向生活遷移。話題“Mike's family”和話題“Mike's friends”是對單元話題的復習和延續,通過看圖復述、聽力練習和對話練習進行復習和總結。話題“Mike's brother”借助Tim在不同時段做家務的情況進行話題延伸,學生運用已學語言知識進行描述、對比、質疑和深層次思考,突出語用能力和高階思維的發展。話題“Mike's aunt”是對文本話題的延續,旨在遷移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應用,引導學生思考家務活的真正意義所在,探究本課的主題意義。
(二)用梯度活動深化思維線
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這三個層次的活動從基于文本的語言輸入,到深入文本的低階輸出,最后到超越文本的高階輸出。教師推動有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逐步提升活動的思維含量,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語言知識結構,實現從理解到表達、從獲取到創新的轉化,深入探究主題意義。
1.學習理解類活動。
話題“Mike's family”:Mike一家人在周六早上、下午和晚上的家務勞動。
首先,看圖復述Mike's family早上和下午的家務勞動,導出主題情境“Housework time”,復習語言知識點“He's/She's...ing.”“They're...ing.”。
教師提問“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morning/ afternoon?”,
復習現在進行時,引導學生整體感知Mike一家的生活氛圍并進行階段性總結評價,最終得出早上和下午的家庭氛圍是忙碌的家務時光。
教師借助Checkout time板塊的聽力練習,提問“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evening?”,引導學生復習語言知識。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晚上可以有悠閑的幸福時光,為何晚上不需要做家務。學生需要通過對比Mike一家人在不同時段做家務的情形,得出結論:正是早上和下午的家務勞動才換來晚上悠閑的幸福時光。這是學生調動高階思維思考的結果。
Question: Why can they have such a happy and relaxing moment?
Why don't they need do the housework?
結論:share the housework, and share the happy moment.
話題“Mike's friends”:談論Mike的六個朋友做不同的家務活。
首先呈現Mike的六個朋友,讓學生兩人一組通過問答的形式猜測朋友們在做什么家務活,復習現在進行時的特殊疑問句及其答句。問答完后,教師再呈現圖片和語言知識結構。設置任務,讓學生為Mike寫vlog腳本,通過寫的練習來復習動詞的現在分詞形式。通過聽和說方面的練習,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入,并自然過渡到難度較大的寫。對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的復習,先輸入再輸出,先易再難,從零散的句型到有意義的篇章,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
2.應用實踐類活動。
話題“Mike's brother”探討Tim是否該幫助父母做家務。
本單元Story time板塊的文本中,Mike一家都在做家務,而四歲的弟弟Tim早上在睡覺,下午與Jim一起看電視。教師設計了一個思辨性問題“Is Tim helping his parents? Why?”。對于該問題,學生的觀點不一致:
S1:Yes. He is not making troubles.(幫助父母,不給父母添麻煩就是幫助父母。)
S2:No. He is playing, sleeping and eating.(沒有幫助父母,Tim一直在玩、吃和睡覺。)
成人的視角:年幼孩子還不具備做家務的能力,照看好自己,不給父母添麻煩就是幫助父母。小學生還不具備這樣的情感認知,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有做家務才是幫助父母。因此教師引入與話題相關的繪本,內容為Tim因不擅長做家務而制造出一系列“家務麻煩”。再次提問Tim是否該幫助父母做家務,學生對該問題仍有兩種不同觀點。
S1: Yes. He is trying to help his parents, but he is too young. He can't do housework well. (Tim在嘗試幫助父母。但是他太小了做不好家務。)
S2:No. Tim is making troubles.(Tim在搗亂。)
教師在第一次提問“是否幫助父母”時針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價值觀引導,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不能認同。小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他們需要通過理性思維去思考事物的本質,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轉變價值觀念。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讀繪本,了解Tim所做的家務,最后發現Tim做了以下家務: making breakfast for his father、cutting the grass、washing the car、painting for Mike。教師引導學生反復研讀家人對Tim所說的話,了解到家人都認可Tim的幫助。
Tim: Did I help you?
All: Yes, you did. Thank you.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Why do they say thank you to Tim?”,得出家人認為Tim幫助做家務是源于愛和鼓勵。在話題討論結尾,所有學生贊同Tim幫助父母做家務。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情感教育,在學習語言知識、運用語言的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懂得了家人之間互相鼓勵,營造充滿愛的家庭氛圍,實現學科育人的目的。
上述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對話和辯論等活動對“help”一詞的內涵進行深入理解,同時深入探究主題意義。通過梳理、整合、分析、內化、運用等方式加深對語篇的學習,語言知識和情感體驗得到內化。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碰撞出思維火花,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探究主題意義。
3.遷移創新類活動。
主題意義探究下的文本深層次挖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辨析、梳理、概括、推斷、比較等高階思維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遷移應用。教師要從深度和廣度來拓展主題語境的內容,對主題意義進行深化和升華。在單元復習課中,不僅要復習語言知識,還要尋找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話題進行適度拓展,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拓展閱讀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
話題“Mike's aunt”:Mike阿姨一家做家務活動。
Q: What are they doing?
(圖片展示:Uncle is playing his phone. Cousin is making a trouble. Aunt is cleaning the floor. She is doing the house work. She is sad and tired.)
Read and find:How is the script?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文章結構,進行寫作指導。
(When, what are they doing? How are they feeling? Write orderly.)
Let's Write: What makes Aunt happy again?(His son is tidying. His husband is also doing some housework.)
Enjoy the Vlog Helping our parents.(欣賞四個話題3.整合成的Vlog,多模態呈現教學資源,視覺享受,多角度感受主題意義)
思考初始問題“Should we help our parents do the housework?”。
所有人都回答“Yes. We should learn and try to do the housework.”。
語言的形成離不開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活動的情景化和生活化,注重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能夠將文本內容遷移到實際生活中,有效延展主題意義。
四、以意義表達為核心,在評價中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新課標提出“教—學—評”一體化設計的理念,強調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
(一)整體性評價串聯話題,凸顯主題意義
復習課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發展,也要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概括話題內容,知識和技能得到內化,對每個話題都提出整體評價性問題“Is he/she helping his/her parents? Why?”,從而建構對事物的整體認知。評價性問題可促進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
(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延伸主題意義。通過分析Tim是否該幫父母做家務,加深了對“help”一詞內涵的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由關注話題表面現象到關注話題隱藏的內涵意義,由表象到本質,由事情到觀點,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在不同階段,學生對“help”有了新的認識,豐富了情感認知,通過批判性思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科學運用評價手段和結果,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提供反饋和引導,實現教學相長。
五、結語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思維進階式課堂中,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應引導學生深挖文本話題的隱藏信息,通過延續話題深入探究單元主題意義,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施[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2]李孝燕.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復習課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0(7):33-38.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蔣健姝.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語篇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2021(4):62-65.
[5]章炯炯.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微項目化復習課[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3):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