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彬彬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通過作業設計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師有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背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
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為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工作的優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達到鞏固知識、積累經驗、提升思維、拓展視野等目的,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為日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
(一)作業目標不清晰
目前,我國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作業的目標意識,只是將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作為基本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主要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復述,或者是進行簡單的練習,這種作業形式無法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般都會以“學會”“會做”作為最終目的。但是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卻不知道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只對學生進行書面上的練習,而很少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還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同時教師布置作業時過于單一還會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出現問題后無從入手的情況。
(二)作業內容不合理
教師往往進行統一的作業布置,只考慮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生活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設計作業內容,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太過復雜,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就會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由于長期使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和單一的評價方式,導致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比較重視對知識的記憶和背誦等方面的內容,而忽視了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作業內容。教師可以將課本上的內容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設計,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三)作業形式的單一
傳統的作業設計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型作業模式,教師將教材內容進行簡單的講解之后,直接根據教學內容以及試卷布置課后作業,這種單向型的作業模式使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十分機械,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地改變傳統作業設計方式,嘗試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到實際的學習中,教師則負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另外,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長期存在于教學體系當中,教師往往會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缺乏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改變傳統作業設計方式,通過對作業方式和形式進行優化創新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四)作業評價表面化
目前,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會采用傳統的“分數”“等級”評價方法,即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等級評定。這種評價方法過于單一,只注重學生的完成情況,不能從不同層面來評價學生的作業質量。這種反饋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消極情緒,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所以,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評價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作業評價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新課標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把握課程理念,體現核心素養
數學課程理念是對數學課程目標、內容、實施方法等的綜合論述,具有整體性、發展性、創新性的特征。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對課程理念進行深度解讀的過程,只有把握了課程理念,才能充分體現出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做到“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從思維方式到學習習慣;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觀察到分析再到推理;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從動手操作到解決實際問題;四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從“用數學”再到“愛數學”。只有這樣才能使作業設計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就拿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復式統計表》來說,在學生掌握復式統計表的制作方法后,老師布置課后作業:小組合作,利用課余時間調查本校各年級男、女生人數,再繪制各年級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思考:通過統計,你能知道什么?這個作業需要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工,各小組分別調查全校各班的男、女生人數,然后再將調查數據進行匯總,制作本校各年級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最后進行數據分析,發現相應的分析結果。在完成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分工合作,應用學到的知識繪制復式統計表。從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提高了學生問題解決和數據分析的學科素養,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拓展作業內容,指向數學本質
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往往是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技能為目的,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通常會設計一些鞏固性練習題,這類作業往往會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體系固定下來,不利于學生后續的學習。對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鞏固,更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應用能力。以蘇教版六年級數學“百分數”為例,很多學生在學習、解決有關百分數的問題時,對它的概念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而對它的使用卻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在作業設計中創設生動的情景,擴展作業內容。例如,某城市2020年的人口總數為35萬人,這一年出生的嬰兒為28000人,則該城市的人口出生率為8%,當這一生命活化情景呈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能夠從該城市的總人口數與新生兒的數量這兩組數據中尋找到百分數所代表的現實意義。在學生明白這一概念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作業:全班學生搜尋本市今年的新生兒數量以及人口總人數,并計算出新生兒占據總人數的百分比。由此可見,作業設計要注重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
又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大樹有多高》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那就是用手中的工具,去測量一棵樹的樹干長度,但是手中的工具只有一把尺,這個時候,學生們就會動腦筋回憶起以前學到的關于比例的知識,然后再用一支鉛筆投影,根據投影的比例來計算出樹木的大致高度,這樣的話,學生們不但能夠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而且還能夠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同時,老師也會給他們安排一些發散思考的任務,讓他們能夠運用各種方式去尋找答案,從而提高他們的創造力。
(三)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提高其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豐富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蘇教版六年級數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相關作業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分發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物品與直尺,小組內成員集思廣益進行求解,最終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從而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同時,還可以根據這一活動開展競賽,對最終獲勝的小組進行獎勵。通過小組合作和競賽形式,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又如,以《復式統計表》中的拓展練習——營養午餐為例,老師可以通過家庭作業,讓同學們在家里觀察、記錄自己最近三天的午飯菜譜,然后把它畫成統計表,再加上一些漫畫和涂鴉,盡量把自己的菜譜做得栩栩如生,這樣不僅能訓練學生們的手和腦,而且還能讓教學更加接近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重視作業評價,保障目標達成
評價是作業設計的重要環節,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在作業評價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做到科學合理、公平公正,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學習態度進行正確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學生在作業中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業評價時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注重差異”和“尊重個體”。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業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設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合適的任務,通過“跳一跳”的方式來完成任務,并從中得到成功的經驗。作業的設置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接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域”,讓學困生做好基礎,普通生做好提高,學優生做好拓展。如此一來,教師也能夠通過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給予最準確的評價。
評價作為一種教學活動,是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的。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教師在作業設計和實施中,應注意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要體現評價的客觀性、整體性、發展性等原則。如教師對學生完成的小練習進行統計分析,并結合學情,設計有針對性的反饋練習。反饋練習包括:錯誤類型(計算錯誤、審題錯誤、理解錯誤等)、存在問題(未完成作業、完成質量不高等)。教師對這些反饋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從而提高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效率。
四、結束語
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要依據教學目標,基于學科素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作業形式,拓展作業內容,布置具有層次性、多樣性、針對性的作業。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改革中去,在學習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優化作業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不僅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也是教師自我反思和提升的途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重視作業設計工作,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數學作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愛欽.模型意識: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模型教學策略——以《最小公倍數》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5):68-70+91+129.
[2]吳小麗.基于結構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與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3):115-117.
[3]蘇志崧.把握結構定準位,深度解析悟本源——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材深度解讀策略[J].亞太教育,2022(23):78-80.
[4]唐榮華.優化作業設計,點燃思維火花——“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隨堂作業設計的策略[A].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師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2023:67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