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 小學語文教師要多角度分析教材,利用課程資源,創設學習情境,優化教與學活動。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點,“隨文練筆”以文本的閱讀內容為依托,主題鮮明,目標清晰。本文通過課文結構的仿寫、語言材料的仿用、課文內容的創生,運用課文資源來設計讀寫訓練,找到與文章相配、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和途徑,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開辟新的路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仿寫;隨文練筆;讀寫訓練點
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是貫徹“雙減”政策“減量增效”精神的主要途徑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育人功能,優化教與學活動。教師要多角度分析課程資源,善于篩選、組合課程資源,創設適切的學習情境,優化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好的練習設計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起到鞏固、檢驗、提升的作用,還是學生身為“獨立學習者”提出存在問題、具身深入思考、獲得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
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其中,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提升。特級教師丁有寬說過:“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要學會在閱讀中吸收、感悟、積累,在文字中輸出、表達、運用。這樣,隨文練筆就能夠以文本閱讀內容為依托,主題鮮明,目標清晰,學生也容易上手,興趣盎然,可謂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一種理想方法。如何利用教材找準課文中的訓練點,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本文對此展開探索。
一、課文結構的仿寫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思想教育、主題選擇、體裁安排、排版、選詞、造句等方面都精挑細選,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典范。對于課文的品讀,除了要仔細考慮上下文,對課文語言形式的模仿(包括句型模仿和段落模仿)也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句型的模仿對象有比喻句、排比句和擬人句。模仿段落的對象是一些形式感明顯、表達效果獨特的句段,如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
例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課,文中“月盤是……明亮,月光……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照亮了……”的一段描寫十分傳神。為了讓學生掌握這樣的排比結構,教師可以設計仿寫填空:月亮照亮了 ,照亮了 ,照亮了 。有學生這樣作答:“月亮照亮了小溪,照亮了田野,照亮了我和媽媽……”說明他已經掌握了排比句的特點。教師則抓住了這一契機適當延伸發散,引導學生用排比結構寫一段話,以此達到鞏固仿寫排比句的效果。有學生寫道:“國慶節,我的心思飛出了窗外,飛出了淮安,飛出了江蘇,飛到天安門廣場上了。”
而在篇章結構上的仿寫就更多了,如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這首詩語言優美,句型靈活,每個部分都包含一定的語言訓練點。教師可將語言訓練融入每個部分的閱讀和理解中。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大聲朗讀后想象:腳尖滑落的地方還有什么,并嘗試使用課文中的句型進行仿寫。有學生這樣寫:“大片的桃花,紅了;大片的棉花,白了;大片的海水,藍了。”教師相機讓學生仿照這一小節寫一首小詩。這樣的設計體現出讀中學寫、以讀導寫的取向,易于操作,可以說是習作訓練基礎階段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
二、語言材料的仿用
“語言材料的仿用”是一種“移植”,即從文本情境中提取一定的語言素材。當然,這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一種合理恰當的選用,既可以用來表現其他生活情境,也可以用來進行課文的深度教學。
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一課,教師可以設計句式訓練,使用“有的像( )一樣( ),還有的像( )一樣”句型進行仿用訓練。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個難點,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理順思維的連貫性。在教學這一片段時,教師分步實施,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海底聲音的句子,讀一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然后指導學生關注文中表示聲音的詞,如嗡嗡、啾啾、汪汪、呼嚕,感受象聲詞的表現形式;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從身邊去尋找這些細小的聲音,哪些小動物也會發出這樣的聲音,以此來仿用象聲詞。學生各抒己見,說出了很多象聲詞,如小貓喵喵、小雞咕咕、小青蛙呱呱、小牛哞哞等,為接下來的教學環節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最后再連起來進行整句表達。設計這樣的訓練內容,不僅降低了課后的寫話練習難度,還拓展了語言表達的內容。可以說,仿用訓練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結合,讓學生對文本產生了更深的理解,有力地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課文內容的創生
課文內容的創生是指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對課文進行加工和改造的一種閱讀和寫作訓練形式,旨在豐富學生在閱讀中的感受,加深理解,滿足內心的表達欲望。創生方式主要有改寫、續寫、擴寫等。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一文時,課堂末尾,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過了幾天,老虎再一次遇到了那只狐貍,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呢?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續寫。有的學生說,老虎見到那只狐貍猛地撲過去,鋒利的爪子牢牢抓住狐貍的脖子。這時,狡猾的狐貍眼珠子骨碌碌一轉,一個主意就來了……結果狐貍又一次從虎爪下安全逃脫了;有的學生說,老虎見到那只狐貍很氣憤,猛地撲過去就把它吃掉了;還有學生說,狐貍嚇跑百獸的事,森林里傳得盡人皆知,老虎信以為真,不敢吃它,還和它成了好朋友。可見,課文內容的創生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故事的學習更有趣。
再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在帶領學生回顧課文之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書后提示把記敘文改寫成劇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將敘事性的人物語言轉化為人物之間的對話,設計相應的動作和表情來反映人物內心或表現人物性格。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及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把西門豹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表現得非常細膩、形象,這讓學生對于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對教材中讀寫訓練點的挖掘,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很多方法,我們平時要善于關注課文資源,要找到與文章相配、適合學生實際的訓練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永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6).
[2]王燕.小學中年級語文片段仿寫的訓練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