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角色游戲又稱為象征性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借助材料、創造性地再現周圍生活的一種游戲。而角色游戲作為創造性游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游戲之一,也是幼兒時期最典型、最獨特的一種游戲,對幼兒創造性、社會性等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評估指南》的頒布與對其精神的領悟,“培養具備幸福生活能力的完整兒童”,南京市江寧區清水亭東路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對角色游戲進行了進一步的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角色游戲;師幼互動;幸福生活
一、把握原則,科學設置內容
(一)適宜性原則
把握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并根據班級具體人數而設定。小班角色游戲以娃娃家為主,每班35人左右,7個以上娃娃家,滿足半數以上要求。數量是充足的,小班重點推進“娃娃家”,滿足他們對“家”的想象,輔以表演區、小醫院、超市或糖果屋。中班每班33人左右,共5個角色區,設置了3個娃娃家,另設表演區、小醫院、肯德基、照相館。大班每班30人左右,5個角色區,設置1個娃娃家,是一個大家,家庭成員較多,角色不固定。幼兒根據自己生活經驗可以自主選擇角色,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甚至舅舅、叔叔等角色。除娃娃家外,還有表演區、服裝店、餃子館、照相館等符合大班幼兒興趣需要的角色游戲。
(二)主題性原則
主題經驗的滲透,更加積累了幼兒游戲的生活經驗。比如中班結合“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題推進“花店”“小醫院”“理發店”“超市”等游戲,將主題經驗與角色游戲的經驗打通。在主題活動開展中,幼兒參觀了社區的花店、小吃店、藥房,豐富了對社區這些設施的生活經驗。主題經驗與角色經驗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經驗的生長。
(三)興趣性原則
尊重幼兒興趣需求。每個班級的角色游戲建立在師幼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有的班是學期結束時會共同討論下學期想開設的游戲,并利用假期有意識地收集游戲材料,進行實地調查了解,提前豐富生活經驗。有的班級暑期會進行游戲設置的問卷星,幼兒以投票形式初步確定了班級近期開展的角色區內容,教師也進行了綜合考量。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游戲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游戲過程中,師幼根據幼兒實際興趣需求進行適時的動態性的調整。
(四)資源性原則
挖掘班級課程資源。比如大四班幼兒提出要開設服裝店,這是基于班級一是有教師資源:保育教師之前做過類似的銷售,有一定的銷售經驗,可以給予一定的游戲經驗的支持。二是家長資源:這個班級有一名媽媽是連鎖服裝店的。除了能提供相對豐富的物質資源,比如貨架、模特模型等,還可以根據幼兒的疑問,對服裝店的布局、工作成員及其工作職責等進行詳細介紹與解答,豐富了幼兒對服裝店的認知經驗。
二、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空間
(一)利用床鋪,變不利為便利
我園床鋪是四層床,很重,不便移動,因此,班級就利用這些床鋪做隔斷,將游戲場地進行圍合,創設出一個半開放、半封閉的空間。
(二)根據角色游戲的屬性,場地布置可以靈活多變
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角色游戲主題、情節,可以自由選擇適宜的游戲場地。比如陽光充足時,中大班的娃娃家就可以延伸到戶外走廊平臺、操場,開展野炊、郊游等活動。因為班級走廊是開放的,一樓的小班就延伸到戶外場地。這種自然、開放的班級陽臺走廊,一方面方便幼兒充分地感知呼吸自然的氣息,也給予了幼兒無限的想象創造的空間。
(三)空間上是通暢的、流動的
班級各區域有較為清晰的邊界,給予幼兒視覺清晰的區域酒道。場地是通暢的,是可以多渠道聯通的,便于幼兒隨時可進入、可利用。
三、迭代升級,有效投放材料
(一)材料投放:既做加法,又做減法
做加法是提供大量的低結構、松散性材料。比如一些生活類材料(如麻將、紙牌、衣服等)、自然類材料、一些廢舊的材料、幼兒比較熟悉和生活經驗鏈接比較緊密的一些松散性材料。另外,每個班都有百寶箱,中大班有材料超市,多種不同種類、不同材質的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與創造。做減法是減去一些不必要的高結構、玩法單一的材料,尤其是中大班;減去一些不必要的符合成人審美標準的裝飾,減去與幼兒的經驗鏈接毫無關聯的無效的環境;所有的環境材料都是與幼兒的經驗相鏈接的。室外,剔除些幼兒無法進去的、阻礙幼兒進入操作探索的多余的灌木叢。
(二)收納管理:看得見、拿得起、放得回
首先是呈現方式上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材料進行分類擺放,有一定的層次性;做好小中大不同年齡段的標識(小班以圖片、中班圖文并茂、大班文字符合等),有分類標識,隨時能取、能放。材料的分類上也是具細的:比如毛根、吸管、紙盤等都按顏色分類,減少幼兒因尋找材料而浪費的時間;材料和工具分開擺放。另外,在材料筐的高度上,是低矮的,材質上是透明的,方便幼兒能一眼識別材料,柜面的高度都是比較適合幼兒的。
四、溫馨、溫暖,家一樣的環境
《評估指南》中提出要“積極創設豐富適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兒學習探索的教育環境”。溫馨的、溫暖的、生活化,像家一樣的環境,會給予幼兒心理上的一種歸屬感、舒適感,也能夠讓其建立與家庭、與生活之間的經驗鏈接。比如游戲時幼兒會在餐廳的桌子上精心擺上自己制作的花束作為裝飾與點綴,給客人營造一種舒適的環境,用幼兒的話來說可以“讓客人心情變美一點”。環境作為幼兒的第三任老師,在潤物細無聲中影響了幼兒對生活經驗的遷移與運用。
干凈、整潔、有序的環境,是一種隱性的暗示、無聲的教育,潛移默化中會讓幼兒從小慢慢建立秩序感,這也是作為社會人最基本的行為規范。美無處不在,充滿美感的環境,更是給幼兒一種美的享受。當然這種美感不是成人眼中的美,而是符合幼兒的審美認知、審美意識的。
五、以師幼互動為核心,推進游戲
《幼兒園保育教育指南》指出教育過程中的關鍵指標之一——師幼互動。師幼互動質量,是評估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是教育過程質量的核心命脈。保育教育的高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幼互動”的質量。沒有高質量的師幼互動,不管什么樣的課程都只是一個框架,教師與幼兒每一天的互動都是
關鍵。
師幼互動是師幼雙向主體的情感聯結、智慧支持,一種社會能力發展和情感發展,師幼互動是一種關系。除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還應包括班級三位教師之間的關系、幼兒與同伴之間的關系。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否是溫暖的、有愛的!一個好的班級是集體的功勞,當然,師幼互動是一種關系,更是一種能力,是教師的傾聽能力、觀察能力、支持能力、回應能力,是語言上的互動,更是情感上的一種互動。教師的每一次互動都要能給予幼兒情感與智慧的支持,要能促進幼兒經驗的生長的。
以師幼互動為核心,判斷師幼互動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幼兒是否從中獲得了積極的體驗,而不是過度強調認知的發展,否則會忽略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經驗建構,以開放的心態法理解和接納幼兒。因此,在日常保教管理中重點有“兩看”:
看教師和幼兒是否在一起:
教師和幼兒在一起玩游戲,師幼間是自由、自主的氛圍,教師不僅是觀察者、指導者,而是在體驗幼兒的游戲,和幼兒是一種平等關系。以往是觀察、是看,更多的是參與、體驗;是觀察者、指導者,是一種高高在上的關系,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平等、尊重的關系,包括保育教師全參與游戲,成為幼兒的玩伴。比如保育教師會是理發店的顧客、裁縫店的伙計、照相館的模特等等。師幼共同游戲中,保育教師有時會由衷地說“我沒有孩子做得好”,而孩子則會回應一種鼓勵“老師你做得也很好”。這是一種愛與回應的雙向奔赴,保育教師也漸漸學會了以欣賞來看待孩子。
看教師和孩子的狀態:
《評估指南》中明確要求“教師保持積極樂觀愉快的情緒狀態,以親切和藹、支持性的態度和行為與幼兒互動,平等對待每一名幼兒”。因為情緒具有一種無形的感染力,情緒會影響他人。所以,游戲中教師應該是欣賞的、肯定的、尊重的、接納的、寬容的、輕松的、自由的狀態。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呈現出不受干擾的、專注的、熱情的、自由的、自主的、愉悅的游戲狀態。比如,觀摩教師走進這個班級,幼兒專注于游戲,完全忽略了觀摩教師的存在;有時又會自然、熱情邀請觀摩教師參與游戲。這樣的幼兒才能真正如《評估指南》中所提出的“在一日活動中是自信、從容的,能放心大膽地表達真實情緒和不同觀點”。
我園“自然親歷”園本課程,是培養幼兒具備幸福生活能力的完整兒童。要讓幼兒具備幸福生活能力,首先教師要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生活是課程的源泉,游戲是課程的一部分。角色游戲的主題是否是生活的,是否是結合幼兒身邊發生的真實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比如節氣、節日、習俗、孕媽媽等,豐富角色游戲內容;比如冬至時節,娃娃家的幼兒結合冬至習俗,開展了包餃子、吃火鍋等活動,體驗“冬至大如年”的傳統習俗。
表面看的是幼兒,其實幼兒的背后是誰?當然是教師。正是因為有教師的傾聽、觀察、支持、回應,所以才有這樣的兒童。在角色游戲中,教師不僅是問題的發現者,也應是兒童游戲的參與者與欣賞者,從“孩子的角色游戲還缺什么?”進一步轉換到“我從孩子的游戲中學到了什么?”“我在這個游戲中的貢獻是什么?”的視角,從而與幼兒共同感受更加豐富的游戲體驗與游戲意義。因此,角色游戲是幼兒的無痕助力、教師“掌控”下的一種釋放天性,這種“掌控”是以教師對幼兒興趣的尊重、對年齡特點的把握、對游戲支持與推進為前提的。
自然真實、變化多樣的生活世界蘊含著豐富的問題情境、機遇、挑戰與資源。教會幼兒生活,不如與幼兒共同生活,共同經歷生活、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會讓教師與幼兒實現情感和心靈上的互動,同頻共振、共同成長!
學會生活,更要學會幸福地生活。“每一個幼兒都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的責任不是教授,而是激發、喚醒、點燃、支持幼兒。在親身經歷、溫暖有力的互動中,師幼共同學會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學會更加適應生活、開創生活、幸福生活,讓生活充滿張力與生命力。
五、結束語
當我們看見這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這一個個生命之間的關系,支持他們成為自己便有了可能!所以,從看兒童開始,從師幼互動出發,尊重兒童、研究兒童、讀懂兒童、追隨兒童、支持兒童!因此,我們追求的是幼兒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松弛的每一天,真實的每一天,生長的每一天。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劃課題“兒童真實生活:支持兒童經驗生長的“自然親歷”園本活動的行動研究”的階段成果之一)